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开辟了苏南、皖南、皖中、皖东、皖东北、豫皖苏、苏中、苏北、豫鄂边9块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新四军的兵力增长了12倍;武器装备增长了11倍。八路军自诞生到1940年,兵力增长了8倍,武器装备增长了4倍。可见,在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发展速度不比八路军慢。那种认为新四军发展比八路军发展慢的观点是不准确的。新四军的发展是党中央、中央军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新四军执行了党中央正确方针的结果,也是新四军与敌伪顽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新四军战略重心北移的推进过程中,陈毅领导新四军率先开辟苏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向长江以北发展的战略基础;率领苏南新四军主力渡江北上,打开苏北新四军抗日的新局面,使中共中央战略重心北移的目标得以实现。陈毅在军政方面表现出的杰出才能,赢得了中央的高度信任,成为中央在华中军事指挥寄予厚望的不二人选,对党中央新四军战略重心北移目标的实现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新四军成立后,开创发展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在这一重要的地区发展壮大,离不开服务良好的后勤保障.而新四军的卫生工作又是极其重要的,新四军设立了军医处(部)、建立医院、招募培养医护人员的、开展卫生保健工作、确保药材药物的稳定来源,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新四军卫生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4.
项英在担任新四军主要领导人期间,在新四军的战略发展方向等问题上长期与中央存有争论,并因此多次受到毛泽东和中央的批评,但他仍长期保持着新四军的主要领导职务。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与项英本人的政治经历、政治水平和战略判断能力有关,另一方面则主要是由中央选择项英任职新四军的审慎考虑、新四军斗争活动所处的实际境况及毛泽东和中央对新四军的南方战略长期存有寄望所决定的。项英长期以来囿于江南情势进行战略谋划,围绕据皖南再  相似文献   

5.
对皖南事变研究中两个问题进行再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一,过去许多研究者认为对日妥协投降是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的重要原因,作者认为对日妥协投降不是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的重要原因:首先,皖南事变发生前,德、日、意三国同盟成立使英美和日本的矛盾正日趋激化,在这种有利形势下,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不可能对日妥协投降;其次,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自身安危受到严重威胁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主要倾向是抗日;最后,从历史发展的事实看,日本的诱降活动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第二,关于皖南新四军失败的责任问题,有人认为皖南新四军失败应由项英负全责,也有人认为皖南新四军失败的主要责任在中共中央,作者认为皖南新四军的失败项英应负主要责任,但不是全部;中共中央对皖南新四军的失败也负有一定责任.  相似文献   

6.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奉命在叶挺、项英等的领导下进行突围,结果以叶挺谈判时被扣留,项英被随从副官杀害为结局。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蓄谋已久的阴谋,应该说皖南事变的发生是必然的。中共中央对形势估计不足,发给新四军的电令不果断,对项英、叶挺分工不当;项英对中央分工不满,再加上其南征理想;军长叶挺在新四军后期突围时没有听取他人意见,作战指挥方式不当;又有地势险要,天气异常等原因,导致了新四军突围失败。  相似文献   

7.
新四军医疗卫生工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四军医疗卫生工作,为新四军发展壮大作出了卓越贡献。文章阐述了新四军医疗卫生工作机构、新四军医疗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海外侨胞等对新四军医疗卫生工作的贡献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华中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四军是华中抗战的台柱子.而新四军的发展和华中抗战的胜利,则是与陈毅的名字紧紧相联着的.一1937年10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湘、鄂、赣、闽、粤、浙、豫、皖八省边界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由叶挺、项英分任军长和副军长.同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东南局和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由项英兼任东南局及军分会书记,陈毅为军分会副书记.从  相似文献   

9.
郭超 《天中学刊》2011,26(6):100-104
竹沟是中原地区较早的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第四师诞生的摇篮,是第四师军政干部的重要培养基地,也是新四军第二师一部、第四师、第五师的诞生地。作为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点,竹沟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0.
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加强党的政治工作、如何定位新四军的性质以及如何完善军队中党的组织工作。新四军落实党建工作的主要措施是巩固政治委员制度、加强党的组织工作、提高干部党性、加强锄奸工作等。这些措施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既贯彻了中央的有关指示精神,又结合了新四军的具体情况。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对新四军的长期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宋庆龄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女性。她在中华民族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斗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全面抗战时期,宋庆龄通过保卫中国同盟及其上海分会,为新四军输送了大批的医药用品和物资,帮助新四军进行生产建设工作,还通过《保卫中国同盟通讯》让全中国、全世界了解新四军的抗战业绩,了解皖南事变的真相。宋庆龄的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对正在进行艰苦卓绝英勇抗战的新四军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39年3月,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参加了周恩来在云岭新四军军部主持召开的军部负责人会议,讨论新四军发展的战略方针,有关内容历史上并无详细记载。1978年,白艾协助粟裕撰写战争回忆录,记录整理了粟裕口述的皖南事变回忆资料,标题为《皖南事变前,周恩来和项英、叶挺、陈毅、袁国平的对话》。对话详细生动,是就新四军发展战略展开争论的"现场"再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核心内容是周恩来、陈毅、叶挺主张新四军应该东进、北上,并尽快地大发展,批评项英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株守皖南的错误想法。结合党中央与项英的来往电文可知,项英即使没有明确的"三山计划",也未能完全执行党中央东进、北上的战略方针,没有认识到扩大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意义,贻误了新四军军部向敌后转移发展的良机,应为皖南事变的发生承担一定的责任。不过,项英虽然有错,但与张国焘和王明不同,不应定性为路线错误。  相似文献   

13.
叶挺作为新四军军长,在传统认识里他为新四军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是,具体了解实际情况之后,不难发现叶挺处于国共两党斗争之间一个尴尬的境地,在新四军中他的领导指挥权力难以实现,再加上两次出走长达15个月,其聪明智识和军事政治才能在新四军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4.
皖南事变发生之后,国民党内随即产生四派意见:何应钦主张为叶挺另编一新四军;白崇禧主张取消新四军番号;徐永昌主张政治上与中共全面破裂;王世杰、张治中、贺耀祖等则力主缓和。蒋介石采纳了白崇禧的意见。国共在尖锐对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对于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已做了多方面的探讨,真知灼见迭出,使笔者也产生了继续探讨这一问题的兴趣。笔者以为,国民党之所以在皖南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除了众家论述的多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事实,这就是皖南1940年秋季反扫荡的胜利,使蒋介石等清楚地看到,皖南新四军同苏北的新四军一样,发展较快,实力强大。苏北新四军黄桥一役,已使蒋介石骨鲠在喉,紧接又是皖南新四军反扫荡的胜利,新四军如果继续留在皖南,实为其心头之大患。于是发出皓电,强令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战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开始了第二次反共  相似文献   

16.
抗战初期组建的新四军原本是一支文化缺乏的军队,后来因为新四军领导者大力延揽人才,善于使用人才,营造学习氛围,使新四军成为政治素质硬、文化素养高、军民关系密切的人民军队,新四军的成功的文化建军之路,对当今社会的文化建设具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能将18岁时对新四军战士的一份敬仰,在漫长的岁月里坚守成一种习惯,传承为一种家风,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我的家乡是素有“江南小延安”之称的长兴,它位于浙西平原、太湖之滨,是革命老区,也是全国19个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以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为中心的新四军苏浙军区革命旧址群就在这里。生于斯,  相似文献   

18.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主要任务是执行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开辟和打通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基本尚未着手进行根据地的建设,没有在华中敌后站稳脚跟,易成为敌顽等直接攻击的对象。特别在政治攻势上,敌顽积极推行反共宣传、制造谣言迷惑广大民众,以损害中共和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的政治威信。为此,新四军遵照中央关于打击造谣中伤的相关指示,采取坚持对敌作战并取得胜利,严格部队的模范纪律,加强党的抗战政策的宣传等举措进行反击。新四军对反共谣言的应对形塑了中共和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积极的政治和军事形象,鼓舞了敌后民众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新四军与华中抗日文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中抗日文艺事业是同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坚持抗日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过了四个阶段:一、从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4月新四军在皖南岩寺集中,以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指导,以唤起民众抗日救亡为目的,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开展。二、从1938年5月新四军东进江南,至1941年初皖南事变,主要以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组织形式开展。三、从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重建到1943年冬,围绕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反伪化和反磨擦,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这个中心任务展开。四、从1943年11月华中局在淮南津浦路东搞文化实验区,到1946年秋解放战争开始,主要是深入贯彻《讲话》精神,从发展民间戏曲入手,使文艺更大众化、更普及。华中抗日文艺的主要特点是:1.贴近抗日的时代脉搏;2.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实践;3.在继承优秀传统文艺基础上发展创新;4.尊重、关怀文艺人才,引导支持文艺创作。产生的影响是:1.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斗争方面,发挥了号角、战鼓的宣传鼓动作用。在揭露敌人、打击敌人方面,发挥了投枪、匕首的战斗作用;2.在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发挥了与各界人士沟通、团结的作用;3.在推动根据地建设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促进、激励的作用。因此,华中抗日文艺不仅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在宣传和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斗争、揭露和打击敌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茂天 《新读写》2020,(2):16-17
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国。国家和家的发展是密切相连的,家能折射国,国亦包含家。护红军,卫家国。新四军纪念馆中一张残缺、泛黄的报纸上,记录着这样的一件事:1942年前后,江苏盐城地区的新四军革命根据地遭到日本鬼子的围攻,新四军战士被迫转移。北堡村的一条大河拦住了他们的去路。黑夜里,没有一点星光,月光冷冷地照着湖面,照着腹背受敌的新四军。在这紧急关头,一位头发花白、皮肤黝黑的村妇王二娘,悄悄地带着自家的小渔船,大木桶,护送新四军战士过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