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宋仁宗(赵祯)的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以王则为首的起义军在河北南部的贝州城发动声威煊赫的兵变。尽管这次起义不久就被北宋王朝调集巨大的力量把它镇压下去,但它的意义和影响却是深刻的。一王则起义的社会条件王则的起义是在怎样的社会条件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呢?第一,王则的起义是在来自契丹、西夏的  相似文献   

2.
两宋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农民起义异常频繁.本图包括中学历史教材(两宋部分)涉及的几次农民起义:一、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四川农民起义——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九九三年),王小波在四川青城县发动起义时说:『我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在我国农民起义史上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革命口号.王小波牺牲后,李顺继起领导,在成都建立了大蜀农民政权,人数发展到数十万,辖地『北抵剑门,南距巫峡』,基本上控制了四川广大地区.这次起义浴血奋战了两年多,他们提出的平均财富的思想,为以后的农民起义军所继承.二、北宋末年方腊领导的两浙农民起义——北宋宣和二年(公元一一二○年)方腊在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县)帮源洞发动起义.起义时,方腊愤慨地向农民说:『今赋役繁重,官吏侵渔,农桑不足以供应,……求一日饱食不可得.』『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他的讲  相似文献   

3.
北宋庆历三至四年(1043——1044年),出现了一场政治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它的主持人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庆历新政”仅仅搞了一年左右就告吹了。然而,这场改革不仅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范仲淹在改革中所显示的丰富的人才学思想,也为后代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朝政日益腐败,处境十分窘迫的时期。当时,官吏选拔晋升制  相似文献   

4.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人刚直不阿,有“矫世变俗之志”。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考中进士,出任江浙诸省地方官达十七年之久。在这期间,使他有机会了解了一些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弊病,并提出了改变朝政的主张。公元1058年,王安石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如不改弦易辙,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  相似文献   

5.
孙权的用人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政权,使之摇摇欲坠、名存实亡。此时,群雄并起,各霸一方,相互征战,连兵不休。兼并战争的结果,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占据中原河北诸州(公元220—265年)共四十六年。蜀汉偏安西南一隅(公元221—263年),共四十三年。孙吴则控制江东诸郡(公元222—280年),共五十九年。三国之中,孙吴政权之所以存在时间最长,除天地、地利而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孙权的用人之道。现作一些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北宋与辽、西夏、金四个政权出现于我国中世纪的后期,它的存在历时一百六十六年(公元九六○至一一二六年)。它长期处於尖锐、激烈的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之中。由于北宋汉族为主体的封建政权,生产发展、商业繁荣,加上其他各种社会历史因素,至使众多的受制於辽、西夏、吐蕾和其他民族政权的各族酋豪,部落和人民投诚“归明”於北宋,即所谓“归明人”。北宋政府对归明人专有一套统制办法。研究宋史者鲜有涉及。本人不揣学识浅陋,仅就读书所得,就北宋政府对归明人的优待政策、限制以及如何管理,作一考述。不妥和错误之处定多,尚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第五册《岳阳楼记》开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其中的“越明年”,课本注释为“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就文中所述的情况及有关资料的记载可知,滕子京是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春天由甘肃庆阳谪守湖南岳州巴陵郡的。在第二年春天负责重修了岳阳楼,竣工后便写信给贬官在河南郑州的好友范仲淹,并随附《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到了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九月,范仲淹写成了这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8.
汉末纷争打破了秦汉以来中国的大一统局面,政治出现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新给局。刘备集团以益州经济区为立国基础建立了蜀汉政权。蜀汉前期诸葛亮执掌国政,实施“以攻为守“的立国方略,使益州经济区的发展因战争而受到严重阻碍。蜀汉后期,姜维继续执行“以攻为守”的错误决策,导致益州经济区严重倒退,蜀汉国力日益衰弱。公元263年,曹魏一举灭蜀。  相似文献   

9.
北宋的建立,继承五代十国分裂混战之后,皇朝的建方者赵匡胤(宋太祖),为了抑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抬头,结束统治阶级内部长期纷乱矛盾的局面;同时为了确保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更有效地镇压农民起义,在武力统一全国进程中,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步骤.又因五代以来,受到封建割据战争不断进行的影响,农业生产呈萎缩状态,建立在北方的中原政府,出现"帑藏空虛,财用枯竭"的现象.为了稳定北宋政权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又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良的措施.这样北宋政权和他的社会经济,经过太祖十七年(公元960-976)的统治,就开始获得稳定和恢复.本文试从这段时期的水利建设,探讨其内容及其所起作用,借以窥见宋初经济改良政策的一斑.  相似文献   

10.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王安石写的一篇游记。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一○二一年),卒于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一○八六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出身中下层官僚地主家庭,少年随父宦游,立志报国,自比夏禹的大臣稷和契(“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考中进士,出任地方官达十七年之久。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北宋王朝的弊病。嘉佑三年(公元一○五八年),他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改革朝政的措施。虽未引起重视,但是,他却利用自己的权限,在局部地区施行过一些政治改革。  相似文献   

11.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内容要求”在“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部分指出:“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1]“焚书坑儒”作为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是回答秦朝灭亡原因时常涉及的一个考点,新、旧版本教科书中都对其作了相应的通俗性表述。兹列举课本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12.
公元1448年——1449年,以黄萧养为首的广东地区的农民起义,是明中叶南方沿海地区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起义历时一年半左右。起义军人数最盛时达十余万众。起义军曾水、旱两路围攻广州达半年以上,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于明王朝在广东地方的统治,给以沉重的冲击。明王朝一度损失了广州四千余石的“折银粮”,停止了广东地方官的“朝觐”;顺德县治,便是这次起义之后为加强对农民起义的防范和镇压而设立的。它对明王朝中央政权的震动也很  相似文献   

13.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17):I0002-I0002
一、生平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和改革国家教育制度方面卓有贡献。王安石出生于小官僚家庭,父亲王益系进士,曾做过几任州县官吏。少年时代的王安石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主要学习孔孟之道,“故道必尊先,言必称孔孟。”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及第,任地方行政官员18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参与国家大政,时年49岁,直到1076年第二次罢相,共执政8年。时值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化,而北宋统治集团因政治腐败、官吏庸碌,无法解决这一系列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4.
<正> 从秦始皇开始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到北宋已很健全完备。这个制度,使北宋最后摆脱五代十国纷乱局面,没有成为“第六代”,并出现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稳定局面,使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中古时期有名的三大发明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这个历史功绩,历来为我国史家所公认。可是,没过多久,北宋政权便出现了内外交困、“积弱”“积贫”等难以解决的矛盾,虽经范仲淹、王安石两次变法改革,也都相继以失败结束,最后导致了北宋覆亡。北宋政权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呢?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一个政权和它所推行的政策,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也适  相似文献   

15.
西汉末年,由于王莾纂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脱离社会现实的政策,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加剧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发展。公元十七年在今湖北境内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绿林农民大起义。起义爆发后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响应,到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等农民起义部队打败王莽官军甄阜、梁丘赐部后,队伍空前壮大,众达十余万。当时绿林军尽管人多势壮,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号、旌旗、表帜”,为了把反莽斗争推向深入,农民军“诸将会议立刘氏以从人望”,实行统一领导,指挥各部的反莽斗争。于是他们在淯水沙滩上拥立了刘氏后裔刘玄为帝,即为更始皇帝。但是史书对更始皇帝刘玄即位时间的记载都不完全一致。如:  相似文献   

16.
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王朝,它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各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完善.而在教育方面则通过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将它推上了一个高峰.三次兴学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然而它们又都不可避免地以失败告终,三起三落发人深思.本文就具体分析一下北宋三次兴学运动的影响及其失败原因.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指的是:北宋仁宗庆历四年三月到五月三日由范仲淹主持的第一次兴学;第二次兴学是熙宁四年到元丰八年由王安石主持的;第三次兴学运动是徽宗崇宁元年到宣和三年由蔡京主持的.在历史上分别简称为“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崇宁兴学”.它们是为了革除北宋中后期科举和官学的流弊,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的人才而发动的,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正负两方面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三燕”,指东晋至南北朝初期在我国北方(主要在东北)先后建立的前燕(公元337年—370年)、后燕(公元409年—436年)政权。在“三燕”王朝统治东北地区近年百的时间里,居于辽东东北部的高句丽,与“三燕”之间或战或和,关系微妙复杂.  相似文献   

18.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教育改革家。范仲淹从政初期,就重视教育,着手兴办学校。公元1044年,范仲淹在宋仁宗和改革派大臣的支持下,主持了北宋历史上第一次兴学运动,史称“庆历兴学”。范仲淹不仅勤奋治学,积极兴学,还善于发现人才,注重培养和推荐人才,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重教兴学荐才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9.
南宋初年,洞庭湖畔爆发的钟相、杨幺领导的农民起义,是北宋末年以来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全面激化的必然结果.这次起义从1130年到1135年,前后历时将近六年.革命初起之日,起义英雄们就建立了国号为"楚"的农民政权,在反动势力四面包围之中坚持武装斗争.这次起义的活动范围虽然局限在洞庭湖地区,但在纲领口号、斗争组织形式和作战方式上,都具有显著的特点.它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北魏政权的覆亡,是朝廷中政治共识瓦解所致。公元6世纪20年代至公元530年间,北魏政权所面临的军事不利局面,使得政局愈加恶化,加速了朝中政治分裂。通过对北魏朝的政治史进行了大致回溯。文章着重关注了孝文帝改制,并聚焦公元500年至公元530年间(公元499年至515年,世宗在位;公元515年至528年,肃宗在位),前期的这一系列制度革新对催生朝中派系政治行为新模式的影响。由于种种派系政治行为新模式的出现,北魏皇权与诸多拓跋及鲜卑贵族间,围绕各自朝中政治角色与职能的矛盾,日益趋向暴力化。自公元520年元叉暴力政变始,北魏朝派系斗争暴力程度加剧。而公元528年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血案,派系暴力至此可谓登峰造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