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此文是新华通讯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南振中同志最近在首都女新闻工作者业务研讨会上关于《新闻写作》的谈话。题为《“以小见大”,着力表现伟大变革的“一角”》。本刊分两次刊登,以飨读者。本期发表的是谈话的上半部分。——编者太伟大的运动,我们无力表现它的全盘。可以“以小见大”,着力表现它的“一角”。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最幸福的莫过于赶上大变革的  相似文献   

2.
林振丰 《视听纵横》2009,(4):114-114
纵观历年来新闻媒体的好新闻及在地方乃至全国获奖新闻中,有不少是以小见大的新闻作品。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之一,往往就是通过一件小事,反映人们的精神面貌、全新的时代精神、伟大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3.
(六)直播观念在二十一世纪来临之际,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各电视台,都一致认同了直播的电视观念,并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与范围内放弃了录播,采用直播。我们在大量实践中可以看到:直播的开放性和第一时间报道,声音、图像和文字的同步纪录,卫星传送和微波传送同时使用,几乎综合了电视的一切魅力,突出了电视的所有特征,体现了电视的主要技术手段,达到了其他媒体和艺术样式所无法取代的作用。直播能力的大小强弱,已经成为电视台之间竞争中实力、水平和管理条件的主要体现之一。也许。在一些电视媒体从业人员心目中,所谓直播观念,还…  相似文献   

4.
“以小见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表现手法。这里的“小”,有两层含义:一是事情小,通常不起眼,比较平凡,引不起大家的注意;二是篇幅小,多则几百字,少则百八十字,属于“豆腐块”一类。这里的‘寸”,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主题重大,有着较强的普遍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寓意深刻,意义深远;二是影响较大,作品一旦见诸传媒,即会引起广泛的关注,颇有“小锤撞大钟”、“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应。“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何以运用于新闻写作呢?首先是由读者的需求决定的。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价值的实现,必须以读者的接受为前…  相似文献   

5.
南宋有位画家叫马远,他写景状物,只画一角而不绘全景,时人因此叫他“马一角”。他创作的《寒江独钓图》,唯见一个渔翁坐于扁舟垂钓,四周几乎全是空白。然而那恰恰显示了寒江的萧瑟凄冷空阔,增添了寒江独钓的艺术氖围。这典型的一角,远胜自然主义的全景泼墨,真正做到了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绘画与写作有不少相通之处,把画一角的道理用于写作,便是古代文论中推崇的“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写文章,无论是绘景、状物、述事、记人,要写的东西实在是书不胜书,如果把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尽收笔端,不但冲淡中心,难以突出应该突出的一角,而且失却情韵,徒增包袱。相反,作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社会上一些人对新闻写作持有一种偏见,往往以长短论英雄;一些记者编辑自己也看不起短新闻,认为只有洋洋洒洒数千言,才能显示气派、才子,才能扬名。结果,导致短新闻的写作和研究长期流于口头,极少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我国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说的是一位山东人和一位江南才子用对联的形式来赞美各自的家乡。我国江南山青水秀,风光迷人,物华天宝,人杰地  相似文献   

7.
"以小见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表现手法,对于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编辑记者,需要掌握"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善于从小处着眼,捕捉普通人、平凡事背后蕴含的重大意义,揭示较大主题,提升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和表现力。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对"以小见大"表现手法的内涵、作用及运用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8.
<正>庇护于德国驻日本大使佐尔格凭借高超的隐蔽能力,原本可以在中国长期潜伏。但是,1931年底,他奉莫斯科之命,主持营救在上海被捕的共产国际办事处负责人牛兰(使牛兰最终免除死刑),导致国民党特务机关高度怀疑他是苏联间谍,并有逮捕他的可能。别尔津大将获知后,忍痛于1932年11月,把他撤回莫斯科,调往日本。按理说,已在中国暴露红色身份的佐尔格,潜人日本也很难安身。但是,德国与日本的法西斯同盟关系,却让他钻了空子。1933年初,纳粹党魁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一贯忠于希特勒"  相似文献   

9.
田俊 《出版广角》2012,(2):89-90
也许,我不能预测,作为历史名词的"一角丛书",是会永远沉寂在历史的长河里,还是可能幻化成为未来的一种新品牌,但我认可我听过的一句名言: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相似文献   

10.
嘉兴日报党报热线栏目创办十年来,秉承“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宗旨,关注热点,求证疑点,解决难点,是嘉兴日报第一个获“浙江省名专栏”称号的栏目。栏目善于从民生着手,“以小见大”,挖掘新闻最大价值,凸显党报的公信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版权与出版管理部门是怎样成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关于国家版权局规格问题,1987年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赵紫阳总理作了明确表态,但落实起来却不那么顺利。1987年1月21日,我们以国家出版局名义致函国务院办公厅:遵照国务院1月13日通知,“新闻出版署成立后,国家出版局撤销,国家版权局保留。”国家出版局和国家版权局原为一个机构、两个牌子。因此,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紫阳同志批准,颁发“国家版权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同样大小的印章。专此申请,请予颁发。此报告送上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的国徽图章很快就发下来了,…  相似文献   

12.
陈润森 《新闻传播》2005,(10):55-55
国外受众的偏好与国内受众不同,他们更关心的是“点”以及和他们身份相似的普通人的故事,因此我们在外宣工作中,要淡化说教和宣传色彩,要讲究传播技巧,在写作中要尽可能地动之以情,要用一种对象国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易于接受的方式就是报道中的“以小见大”。从小处着手,往往能见微知著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找到了好的新闻题材后,接下来就是考虑如何选取合适的切入点、选择典型的新闻事实去反映主题的表现方法问题,这在优稿创作中也十分重要。在新闻采编实践中,对于重大题材我们不难表现,但更多的是对那些看似平常的普通题材反倒觉得无从下手,其实,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有利于这类题材主题的深化和表现,也更为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4.
新闻摄影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有它的特殊性,选题宜“以小见大”就是特性之一. 小中有大一张新闻照片是很难表现一个大主题的,尤其是那些理论性的大题目.相反,那些具体而形象的新闻却容易用新闻照片来表现. 1985年,北京密云国际游乐场建成正式接待游人.它占地600亩,设有十七项大型游乐设施。在试运行时,我先后两次去采访,所拍摄的翻滚过山车的照片由于求全而显得平淡无味(图一)。在  相似文献   

15.
四、把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同志联系起来新闻摄影科成立不久,沙飞就说:“为了增强抗战的力量……我们决定把全军区所有的照相机动员起来,把全军区所有愿意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同志们联系起来。”又说:“摄影记者要把随身携带着的战斗英雄的照片挂出来,进行流动展出,叫每一个战士都看到。”40年代,当我国农村和农民还处于愚昧落后的状态,当群众尚不知“照相机”为何物而抱有神秘感的时候,沙飞的这些高亢沉重的声音,无疑是一个无产阶  相似文献   

16.
“发挥”在句中做谓语时,不仅会与其后的宾语搭配不当,造成动宾关系(亦即谓宾关系)不调的错误(这种错误,本题上文已做过分析),还可能与其前边的主语搭配不当,造成主谓关系不调的错误。例如: ①日本的报刊评论:这个戏的妙处在于栗原小卷同时表演男女两个角色。的确,小卷的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人物刻划人木三分。(《光明日报》1986.12.20第二版)  相似文献   

17.
转问转问是暂时中断询问并转换话题的一种询问方法,目的在于打破询问的僵局,创造融洽的气氛,以便引发询问对象的谈话兴趣。1952年,记者金凤访问志愿军英雄郭金升。这位英雄排除了许多定时炸弹,有特殊的贡献。金凤在《采访漫谈》中回忆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上篇介绍了提问的方式有开放式、闭合式、激将式和探讨式,现在再谈谈引导式提问。在采访理解力较差、思想迟钝的对象,或是年迈多病记忆力差的老人,采用引导式提问较适宜。这种提问方式又有两种做法:一是按照报道的要求,先提出一个引子,启发对方谈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二是先进行问候或闲聊,在交谈中抓住一个涉及报道的话题,再顺藤摸瓜,逐步引入正题。有个记者采访一位家庭主妇时采用这种提问获得成功。那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表后,他深入北京的街道采访居民  相似文献   

19.
庄庸 《出版广角》2011,(6):35-38
思维革命:重塑书业的思考方式我们都承认出版业面临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同了,我们也都承认出版业亟需建新的商业模式,我们也都承认面对这复杂的、不确定的、变革与转型的新时代,我们需要"转变书业的发展模式"……然而,我们始终都站在这个门槛外玩着文字游戏。说说而已,大会小  相似文献   

20.
提炼主题的第三种方法是:绿叶衬得红花美。 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对比的方法。也就是说,记者要善于在大量的材料中发现具有对比性的材料,并挖掘出这个对比的实质性的含义。主题实际上就在这里面了。让我们举个实际例子来加以说明。 50年代中期,新华社的一位记者接受了报道北京爱国卫生运动的任务,针对当时情况,编辑部要求突出社会主义好的主题。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了大量的材料,解放以后,北京的卫生确实搞得不错,在世界上也已经有了“三无城市”(无苍蝇、蚊子、老鼠)的美称。但是怎样把社会主义好的这个主题掘出来呢?这倒使记者犯了难。因为每个具体的材料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