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理性较强的文章大多枯燥,容易让读者感到生硬和说教的意味,但也有办法克服这“流弊”,那就是——叙事真实、说理到位。《垂钓》一文从表面上看似在叙事,实质上却在说理。从写法上看先引出那一胖一瘦两位垂钓者,接着不是花浓墨写这两位老人垂钓,而是刻画两人的心理活动,一正一反,一喜静,一好动,形成鲜明对比。而恰恰是通过这一富有哲理性的对比,作者将笔锋一转,转到了人世间的万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一颗心。而且这心起初都是一样的。空白而纯洁。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每个人心里装的东西就不一样了。毛泽东曾写过一篇《改造自己》。我想,的确,人需要时不时地改造自己。就正如写文章,没有哪个人可以保证,写出来的作品会一字不错,观点完美无缺。每篇文章初成之时,总有许多错误之处,需要作者反复地修改,才能成其为一篇优秀的文章。经过岁月的洗礼,各人都对社会对世界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这世界很  相似文献   

3.
读完出自两位名师之手的文章,大家有什么感受呢?这两篇文章的风格截然不同。梁实秋先生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我们平时接触比较多的类型,以小见大。我们描述一个人物时,不能面面俱到,把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都一一写来。我们之所以想要写这个人,他肯定有特别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从小处着笔,把最能突出他特点的故事写出来,忽略其他不那么重要的方面。像《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作者主要想讲述的是国文老师对自己写作的影响,因此他选取的素材是老师如何教我们欣赏课文,如何帮我们改作文,如何教我作文的技巧。这些素材都是通过作者沉浸在往事的点点滴滴中来写的,因此整篇文章都处于回忆的基调中。余秋雨先生的《老师》跟《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则完全相反,它不是单单写一位老师,而是通过母校校庆,看到许多以前的老师,集中描写了几个自己熟悉的。(这段文字是节选的,因此只提到两个老师)先通过一个群体的展览式描写,再从不同角度突出不同老师的特征。这种写法是这篇文章的最大亮点,也使它较之其他写人文章,更有新意。《老师》在展示每个老师的特征时,总是在现实与回忆中来回。拿写杜老师为例,“有一位老教师在操场角上注视我好一会儿了,赶紧迎上去”,由此,引出杜老师,又...  相似文献   

4.
裁判亮分     
题目是日常生活化的。然而,日常生活化的事物对写作而言,恰恰是一种难度,缺少陌生化的新奇往往难以激起创作的冲动。令人高兴的是,这几位作者都能从中发现一定的意义。刘长鑫的文章以平实的语言写出了自己动手做饭的意义,而董莹睿则以奇特的构思道出了理解于人成长的价值,陈玉芬的文章写得很老实,但所推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从整体上,我给前两位作者打95分,后一位打90分。裁判亮分@何锡章  相似文献   

5.
人人都有故乡,人人都会思念故乡。这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解开的情结。对故乡的思念,各人的表达方式不同,然而,在爱家乡这一点上,大家的出发点都是殊途同归的。赵娟同学对故乡的深情,表现在她对故乡的一山一水的深深的眷恋之中。作者首先引用台湾乡愁诗人席慕蓉的一首乡愁诗,道出自己离别家乡后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而后引出对家乡山山水水的回忆。作者写山,把家乡平淡无奇的山与名山相比,意在写出它的平凡但正因为平凡,在她心中却显示出不平凡的地位。作者写山,写山的品格,写山的美丽,写山的丰饶,大山孕育出孩子的聪颖;作者写水,写水的秀美,写水的…  相似文献   

6.
裁判亮分     
读作家们的长篇大论多了 ,突然读到几位中学生朋友的作文 ,感到有一种特别的味道。中学生的作文 ,构思虽不如作家们那么复杂 ,内容也不如作家们那么丰厚 ,语言也不如作家们那么老练。但是 ,它却有一种清浅之美 ,有一股清新之气 ,有一道清纯之味。这里让我评判的三篇同题作文 ,都具有上述三大特点。从所反映的生活来看 ,程艳丽和王不约而同地写了追星族 ,这是中学生群体中的热门话题 ,由此可以看出两位作者都是生活的有心人 ,而且对生活都表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艺术构思的角度讲 ,韩林的作文要巧妙一些 ,我读这篇文章不像读前两篇文章那…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读书何为真知灼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延明 《科技文萃》2001,1(6):110-112
最近,我们先后收到两篇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稿件,它们分别来自北京师大中文系2000级研究生薛红云和南京大学言延明延授。两位作者经过调查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讨论了一些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上,两位作者互有异同,应当说,他们在相当程度上分别代表了年轻一代学子与老一辈教师的不同见解。我们认为,对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认识,这些不同的意见与其说是对立的,不如说是互补有。成长自不同时代的两代人,他们的见解都有其合理性,因此,如果在要求年轻大学生尊重他们老师意见的同时,也让老师听听自己学生怎么说的,或许可以达到进一步的理解、对话。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将数学教学的人文性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让人文精神在数学课中熠熠生辉。如何让数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相互融合,各放光彩呢?一、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1在平等、尊重中,缩短距离某数学期刊上有一篇题为《老师,请你写错因》的文章。文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在数学课中和学生有一个约定:无论在作业中还是在考试中出现错题,都要在错题旁边写上错因,然后再订正。不巧,在一节数学课中,教师抄错了题目,顺手想改正,可一位学生站起来要老师写…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本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景美、意美、情美的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教学是渗透美育的主要凭借。
  北宋诗人梅尧臣说过"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就拿《鸟的天堂》来说吧,这是巴金先生的著名作品,前一部分写大榕树,看来平淡无奇,实则意境深远。如果只按课文顺序疏通文字、概括段意,那么美的意境就会丧失殆尽。课文写作者先是看到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上来,作出"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的判断。然而"看不出榕树干在什么地方"。两位朋友中的一位说那里只有一棵榕树,另一位说有两棵榕树。作者在船靠近后,才看清这"是一棵大树,有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颗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作者为什么在"许多棵"、"一棵"、"两棵"上反复做文章?如果直接写出"这是一棵大榕树"岂不更简洁?如果真的这样写,文章的意境便全没有了。文章对大榕树的描写,犹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呈现在读者面前,就因为它是"鸟的天堂",是作者着力要表现的景美、意美、情美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正听了两位老师上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发现两堂课惊人的相似:先是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作者写母亲的四个生活片段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四个生活片段的感受,得出文章主旨。之后,有的老师是让学生说一说或是写一写自己经历的亲情故事;也有老师则引进与  相似文献   

11.
谈《史记》的悲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是位杰出的史学家,其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写了众多的悲剧人物,在其身上作者将自己的人生悲剧与儒道两家的生命意识,相互融合,孕育了超越生命价值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篇读后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傅雷家书》肯定是熟读过的,对书中一些语句的理解也非考场一两个小时所能企及的。文章大量的引用,不仅写出了这本书对自己的影响启迪,更重要的是写出了傅雷的人格魅力对后人的鞭策。傅雷不仅是位父亲,还是位朋友。他既有父亲的严厉,也有朋友的亲切。能够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写读后感,并且还能够写得如此深入透彻,可见作者平时的阅读涉猎之广。这种良好的习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与书为伴,这是对人生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曾经观摩过两位老师执教《兰亭集序》,整体上看来大同小异。说“大同”是因为两节课都遵循语文审美研读之道,对文章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等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话和探讨.同时都注重声情并茂的诵读:“小异”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品味上,一位老师从品析语言入手,来体验作者“乐、痛、悲”的情怀,另一位老师却漠视了语言本身的情感性.通过比较抽象空洞的概括方式来解读文本.因而细节的“小异”最终导致课堂效益的“大不同”。前者精彩生动,后者枯燥乏味。先看课堂片断回放:  相似文献   

14.
巴金的《家》是一部悲剧,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写了这个家庭的没落,带着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一大群人中,他们的生活道路不同,遭遇不同,性格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的悲剧。而尤以大哥觉新这个人物的悲剧最可悲,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一篇课文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十六法入手:一、审题猜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指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每个词的含义之后,教师最好不要把着眼点放在分析介绍作者怎样构思这篇文章上,可先让学生猜猜作者会怎样写、写什么。由于在猜的过程中渗透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因此,能在学生探索和猜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飞夺泸定桥》可让学生读课题猜测文章写什么,怎么写“飞”,怎么写“夺”,结果怎样等等。推测猜想后,可让学生读课文,看看自己的猜想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之处,教师要特别重视和鼓励…  相似文献   

16.
《米洛斯的维纳斯》现编在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这篇课文选入高中教材已有些年头了,但关于本课的教学重点素有争论。其实,编者在单元提示中作了很好的阐述:“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妙语佳旬,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以为“整体把握”讲的是方法,不拘于一词半句,在宏观层面上理解作者所阐释的内容;“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基本目的,不拘泥于零敲碎打,务求融会贯通,把握精髓;“发表自己的见解”则是必要的能力迁移,不仅能理解作者的观点,还要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基于此,我觉得应从两个层面去明确《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教学目标。第一个目标是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领会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这是认知层面的。  相似文献   

17.
《借生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的一件事。课文的题目取得很妙——《借生日》。各人有各人的生日.怎么能借呢?只听说过借东西,谁听说过借生日?一连串的问题使孩子们急于想读读课文以解开心中的疑问。文章来源于生活,述说的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孩子们较为熟悉。该采用怎样的方法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学好这篇课文呢?  相似文献   

18.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走进初三》的文章,写自己在初三的学习多么紧张,竞争多么激烈,考试多么频繁,分数多么重要,初三的生活是多么无奈。文章写得逼真形象,但读起来好像只是一个劲地诉苦,没有什么让人感到独到而深刻的意义。看来,他这篇作文的不足在立意上。老师说如果笔锋再深入一点,写初  相似文献   

19.
暑假里,阅读了很多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文章。每一位作者都有一定的见解,或精辟、或独特……特别是陶老先生在《新教育》中提到:“学生有注重启发作为新教育的办法之一…·教学生的法子,先要使他们发生兴趣是很要紧的。”总之,感受颇多。  相似文献   

20.
简析《江雪》蒋宜惠万籁俱寂,一个披蓑戴笠的老渔翁,冒雪在江面上独自垂钓──便是《江雪》这首诗所展现的意境。作者精心描绘这样一幅画面,要告诉人们什么呢?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写的,政治上的失意,世事中的坎坷,使他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于是,他勾勒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