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杜甫,在中国诗歌创作中,起着集大成和承前启后的作用。《登高》是他晚年的写心之作,也是一首身世悲歌。全诗沉郁悲凉,气势磅礴,以天地为背景,生命意识空前突出;内容丰富,用意曲折,字句凝炼,把痛苦描述得非常具体;忧国忧民,伤时感世,宽严结合,对仗工稳,实为“旷代之作”,谓之“独步古今”,当不为过。  相似文献   

2.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何独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唐代诗人杜甫和崔涂都曾以"孤雁"为题作诗,但抒发的却是别样的情怀。 杜甫的《孤雁》是一首写孤雁念群的赞歌。首联写孤雁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声音中透露出它对同伴的无  相似文献   

3.
杜甫是一位杰出的伟大的诗人,诗作备受后人欣赏。一生历尽磨难,忧国忧民,具有雄才大略,不得施展。仅以蜀相和登高为例,做以分析,体会杜诗的沉郁、悲壮、坚韧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马东瑶 《小学语文》2014,(1):119-120
上面是两张杜甫画像。左边这张广为流传。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最敬服杜甫,曾作《老杜浣花溪图引》,其中两句说:“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可谓写出了杜甫一生忧国爱民之情,而这幅画,正是杜甫心忧天下的传神体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正直的士大夫自出现以来一直秉持儒家入世之使命,同时对生命的苦闷和忧患的感情也一直伴随左右,杜甫的这种忧患首先表现为生不逢时。《佳人》给我们感受到的是两颗不甘寂寞的心的律动,一场心灵的艳遇。  相似文献   

6.
7.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相似文献   

8.
于佑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佑任,号 翁。陕西三原人。  相似文献   

9.
吴振华 《学语文》2006,(1):34-34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深秋。已进入垂暮晚年的杜甫寄寅在四川夔州。夔府孤城位于大江之滨。两岸连峰高耸。峭壁峥嵘。古木苍翠。蓊然森茂。巍峨峭拔、青黑斩削的山体.形如一道坚固的铁门。紧锁大江。江水奔腾撞击,浑灏流转,气象森严。浩荡壮观。重九这天,杜甫带着老病孤愁登上最高峰,面对这雄浑壮阔的秋江景象,他再也没有四年前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那样的回乡热情,因为日思夜想的故乡依然沉陷在兵戈动荡之中;  相似文献   

10.
48岁的杜甫历经了千山万水,千辛万苦来到了成都,起先寄居在一座叫浣花溪寺的破庙里.后来在友人的资助下.于浣花溪畔建造了一座属于他自己的“草堂”。“草堂”让杜甫感到了生活的安谧闲适.这样的闲适也就让诗人觉出一种美丽:  相似文献   

11.
文艺作品中的王昭君,是一个"箭垛式"的世代积累型形象。从民俗文化的视角对其几部剧作进行研究,可发现其首先具有"孤雁"的民俗意象,"昭君出塞"系列剧蕴含有民间"哭嫁"的习俗,《昭君梦》和日本能乐《王昭君》则表现了"魂归"的民间俗信。王昭君戏剧形象之所以让中国乃至东亚人民喜闻乐见,与其蕴藏的浓郁民间风情、民俗文化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杜甫诗五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我们曾学过他的《春夜喜雨》、《绝句》等诗。  相似文献   

13.
《蜀相》是杜甫晚年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安史之乱以后,公元759年,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  相似文献   

14.
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及其中的及物性理论为分析中国古代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较为客观的理论分析框架。该文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学框架出发,对杜甫诗《登高》及其不同英译文进行及物性分析,试图通过语言分析对译文进行评价,并且探索功能语言学在语篇分析以及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小说第一人称叙事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学自觉地发展,又受到近代翻译小说的影响.<浮生六记>、<断鸿零雁记>以及<沉沦>三部带有自叙传性质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小说叙事角度从传统单一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向现代第一人称叙事转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17.
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及其中的及物性理论为分析中国古代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较为客观的理论分析框架。该文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学框架出发,对杜甫诗《登高》及其不同英译文进行及物性分析,试图通过语言分析对译文进行评价,并且探索功能语言学在语篇分析以及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蜀相》是杜甫的传世名作,雄浑悲壮,沉郁顿挫,震撼人心。诗人游览古迹,凭吊先贤,追慕蜀相,感伤自身,字里行间流露出称颂之意、仰慕之情、叹惋之感、自伤之苦。我们可以通过品味诗中的五个"一"来赏析全诗,感受诗圣之魂。一、欣赏一座祠堂这首诗是杜甫寻访诸葛亮的祠堂武侯祠时写下的。诗的开篇"丞相祠堂何处寻"一句看似平常无奇,却意味深长,写出了祠堂的幽僻、荒芜。诸葛亮于蜀、于成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9.
《客至》与《宾至》是两篇写到晚年杜甫的待客之道的诗歌,“客”与“宾”之差委婉揭示杜甫晚年时期的真情实感。两首诗歌感情基调的更迭与意象色彩的突转,揭示杜甫心中渴望归隐静谧的喜悦之矛,刺破了诚惶诚恐待宾的无奈之盾,诗人心境外化为突转的意象色彩,心境内化为苦冥生命终隐的理想归处。探寻“归隐”道德桎梏与“落叶”生命真谛之平衡,亦是联读《客至》与《宾至》之要旨。曾愿“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历经人情“寒冬”,终即踏上“归根”之途,能否坚守“归隐”真谛,破解“归隐”之矛盾,平衡悲喜,杜甫须更广阔的胸襟及高远的视野来实现生命理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邱建农 《语文知识》2004,(11):27-28
杜甫是我国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穷困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现实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