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课程下,对“多元解读”的过分追捧导致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隐忧。本文在分析“多元解读”隐忧的基础上,辩证地论述了“多元解读”与“一元解读”的关系,提出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教学,必须注意“度”与“导”,从而使多元解读走出误区,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2.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要“关注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受到普遍重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说什么都对,说什么都行,这种“过度解读”歪曲了多元解读的真正意义,使多元解读成了随意解读,  相似文献   

3.
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于是,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其对策有:(1)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2)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3)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相似文献   

4.
所谓“多元解读”,就是对语言文字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解读。多元解读的教学情境充满张力和复杂性,这种张力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学习情境的开放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学习反馈的即时性上。面对开放而复杂的教学情境,教者要清醒头脑,综观全局,强化目标意识,重视教学调控,以确保多元解读的教学效应。  相似文献   

5.
多元解读作为一种新颖的阅读(教学)方法,正受到一些质疑与非议,而大多数的批评是建立在对多元解读的误读及对语文教学现实的误解基础上的。语文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具有三大特征:学生能够读出“自己”是多元解读成功的基础;教师善于倾听是多元解读成功的保证;学生获取或印证观点是多元解读成功的标志。以此来衡量一些遭受批评的课例,它们并非一无是处,关键在于我们需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6.
多元解读是目前语文教学中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目前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片面的理解和过度的追求,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误区。语文教师需要全面正确地领会教学中“多元解读”的实质.在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凭借教育智慧规范多元,聚合多元,提升多元,使“多元解读”这一新理念在实施贯彻过程中保持应有的张力。  相似文献   

7.
多元解读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个性的张扬,人格的完善。但当前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存在着“放任自由”、“多元无界”的误阅读现象。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应该发挥教师的首席作用,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坚持非预设性的解读,做到“多元有界”,使“多元解读”这一教学新理念在阅读教学中保持应有的张力。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思考把阅读还原于阅读本身,把阅读当作学生生活的必需,这样,阅读的个性化、多元化成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阅读理解应特别注意多元,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相似文献   

8.
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倩 《现代语文》2009,(4):32-34
近年来,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及不断深入,“多元解读”一词成为热点词被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如何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进行“多元解读”的探讨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苗红 《甘肃教育》2013,(20):92-92
一、正确把握多元化评价的“度” 教师对学生的多元解读的评价应该做到有“度”,这个“度”来自文本的制约。多元解读不是没有底线,脱离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味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求怪是不可取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不可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设计时,应该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做出思考,思考学生可能出现的多种解读,哪些应该肯定,哪些应该否定,如何否定等,预先做好估测和设想。在进行多元化教学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进行正确的多元化解读.  相似文献   

10.
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多元解读”成为热门的话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对文本“多元解读”的阅读教学理念却出现了一些偏差。有人认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文本加以解读,读者不同,解读也必然是多元的,所以“多元解读”不应该设界,也不可能有界。于是乎,有的教师把“多元解读”误解成对文本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抓住局部或个别字句来断章取义、曲解全篇,有的教师甚至脱离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味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求怪,对学生的体验、感悟一律无条件地附和、肯定,哪怕胡思乱想、低俗不堪,也不批评、不辨伪、不纠偏,充斥课堂的评价语言也单调得只剩下“好、很好、非常好”了。  相似文献   

11.
多元解读离不开多元思维,需要经历思辨碰撞。肖培东老师课例从“标题巧化,多元引入”文本思辨,多元解读”结尾关联,多元反思”三方面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增强思维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为阅读思辨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于上个世纪末的“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等以读者为主体的批评理论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由于不同的读者基于各自的背景,对同一部作品的解读产生不同的理解,形成文本的多元解读。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中,我们提倡文本的多元解读.并且积累了大量的解读案例和解读方法。我们也提倡作者、编者、读者三者对话。并明确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是,当文本真的被多元解读了,当学生真的有独特体验了.面对标准化考试.又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中,“教什么”其实要比“怎么教”重要得多。确定“教什么”是教学的第一步和前提,这一步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对文本有一个的正确解读,并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依据文本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方法,进行多元探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元解读”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元解读”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本文试图就文学作品“多元解读”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6.
“多元理念”的提出,给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生机活力:文本解读的拓展.给了学生想象放飞的天地;文本解读的超越,给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但必须看到.由于理解偏颇.不少教师“多元解读”陷入误区:偏离目标.追求解读空间的广阔;舍本逐末.追求答案的丰富.在“多元解读”的课堂上.教者往往无所适从.难以驾驭;学生往往满头雾水.如堕云海。为保证“多元解读”实施的健康、有序、高效,必须对“多元解读”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为一线老师提供可以借签的操作方法。鉴于此.我们选取了特级教师黄桂林老师撰写的多元解读研究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后,多元的问题开始引起重视。只是,由于一味注重多元,学生双基的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甚至有的解读明显偏离了文本。笔者认为,我们既要尊重多元解读,又要做到“多元有界”,应把多元解读与基本解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多元解读”这一理念在新课改中保持应有的张力。  相似文献   

18.
如果按照王荣生教授在《语文课程论基础》一书中对教材选文类型之一“定篇”的理解是“经典及对经典的权威解释”,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可以算是对课文的一种相对“权威的解释”。虽然课文阅读强调多元解读,但课文的多元解读和个性解读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鼓励多元解读。具体阐述教师在朗读、想象、自我选择、随文练笔、披文感悟中引导学生“多元解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对众多的“多元”现象提出了冷思考:慎待多元、提升多元,呼吁我们的评价手段能为“多元解读”提供一个立足的空间,从而实现真正的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述了“多元解读”的产生及其必要性,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对“多元解读”的过分追求所导致的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误区。同时,本文对“多元解读”的现状加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