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想象在新闻写作中的功用之一,是创造一种新闻写作氛围。新闻写作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不是机械活动,不是不需要任何心理情绪就可以进行写作的。有了好的写作氛围而写的新闻,比之在那儿“挤牙膏”写的新闻有可读性。作者在采访新闻时,有两个思维过程交叉进行;逻辑判断过程、审美判断过程。前者是对于新闻社会价值的权衡,后者是对于新闻美的审视。仅有前一个过程,只能写出传达信息的新闻而不能写出美的(可  相似文献   

2.
想象在新闻写作中的功用之一,是创造一种新闻写作氛围。新闻写作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不是机械活动,不是不需要任何心理情绪就可以进行写作的。有了好的写作氛围而写的新闻,比之在那儿“挤牙膏”写的新闻有可读性。作者在采访新闻时,有两个思维过程交叉进行:逻辑判断过程、审美判断过程。前者是对于新闻社会价值的权衡,后者是对于新闻美的审视。仅有前一个过程,只能写出传达信息的新闻而不能写出美的(可  相似文献   

3.
写新闻的目的就是要传播一种信息,让人知道在什么时间以及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新闻的概念有多种表述方式,所揭示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但基本的特点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写事。二是要写清楚事。不写事的新闻恐怕没有,写不清楚事的新闻,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发誓不让人看,因为看了也不明白。如果在新闻写作中没有抓住这两点,恐怕算不上是好  相似文献   

4.
有的同志提出,纠正新闻失实现象,主要是个实践问题,没有多少理论好讲,难道谁还不知道新闻要眞实吗? 其实不然。一个人任何错澳的行动,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被一种错误的理论所支配。新闻失实也是这样。此如,有的人把新闻的眞实与文学的眞实相混淆,导致新闻实践中的“合理想象”;有的人认为写典型报道不添枝加叶就写不成,于是就来个虚构情节,……凡此种种,哪条新闻失实不与理论和认识相关呢?因此,要纠正新闻失实现象,除了采取各种具体的行政措施,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之外,还要在新闻队伍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教育,提高认识水平。一、新闻传播信息,人们要求新闻必须完全真实,是为了从新闻中得到可靠的信息。人类要生存,就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通过新闻报道获取信息是~条十  相似文献   

5.
对于新闻宣传,一直存在一种错误观点,认为新闻与宣传是两码事,新闻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信息,而宣传则主要是主体向客体灌输自己的主张,因而二者要“分家”。还有人提出,新闻报道要淡化政治,淡化宣传,多写不带宣传味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为什么要短新闻媒体必须强调多写多发短新闻,这一宗旨永远不会改变。什么叫短新闻?短新闻是报刊上的一个品种,而不是一种体裁。它主要是一个量的概念:字数少,篇幅短。一般短消息应把字数限制在500字以内,短通讯和短评论在800字以内,最长不超过1000字。新闻为什么要短?一是新闻规律决定新闻要短。新闻就是告知信息。当今  相似文献   

7.
经济新闻的专业性、工作指导性与其可读性,历来是一对矛盾。以往,我们的经济 新闻大都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报道上,围绕着生产计划的制订、实施和完成,凡与此有 关的会议等,很难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不鲜,不活,不吸引人。现在,市场经济热切呼唤 经济新闻加速改革,期望经济新闻更多更好地传播经济信息,充分发挥鼓动,激励和 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达到上述目的,我们以为,写经济新闻应该面向市场,既要 注意到宣传功能,又要注意到服务功能;应该面向群众,既要写事写人,更要写思想;  相似文献   

8.
新闻短些是民主的要求。对读者来说是民主,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事实;对作者来说也是民主,大家来写新闻,不叫少数人垄断。尊重读者也是民主。  相似文献   

9.
读了宋志耀同志《怎样写“信息新闻”》一文(见《新闻知识》1986年第5期),感到有值得商榷之处。这里不惴浅陋,提出个人的一些浅见,并就教于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志。(一)宋文提出丁“信息新闻”这个概念,言外之意,是说世界上还存在着“非信息新闻”。这样说,是有根据的。作者在《也谈信息与新闻  相似文献   

10.
冯乔  赵淑清 《记者摇篮》2004,(10):52-52
对于新闻宣传,一直存在一种错误观点,认为新闻与宣传是两码事,新闻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信息,而宣传则主要是主体向客体灌输自己的主张。因而二者要“分家”。还有人提出,新闻报道要淡化政治,淡化宣传,多写不带宣传味的可读性强的所谓纯新闻。的确.新闻事业的特性是传播新闻,但传播什么,为谁传播,怎样传播。却具有鲜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1 写好新闻——记者的首要职责,这个命题似乎不应该成为什么问题。但是,当前仍有加以强调的必要。在新闻改革中,我们的报纸有了很大进步,前些年那种“新闻文章化、报纸杂志化”的状况已经根本改观。但是,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比起来,一些报纸新闻少的问题仍然解决得不好。有些冠以“本报讯”的新闻,并没有给人提供什么新的信息,实际上算不得真正的新闻。那种内容相似、主题雷同,只换了个地名的重复报道还不时见诸报端,而事实陈旧、交代不清、提法不准、文字粗糙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至于真正写得精彩的“活”而“重”的新闻却不多见。有的报纸一年下  相似文献   

12.
《军事记者》2010,(4):70-70
如果说,新闻学是“事学”,那么它的起步功夫必定是“选学”.即从所处信息社会的海量信息中鉴别出可以另眼相看的新闻信息.并从中选择出能够加工成新闻作品的新闻素材来。初涉新闻写作的人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看到发生什么事,就写什么事。殊不知,这些事不一定都是新闻素材.更不一定是媒体需要的内容。如果见啥写啥,  相似文献   

13.
报刊文字报道之所以易于引起新闻侵权纠纷,可能与诸多环节有关,如主动或被动消息来源提供不完全客观信息甚或虚假信息,记者调查采访不扎实、不深入、不全面,编辑编发稿件把关不严等,都有可能为侵权行为产生累积条件.而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是,把原始新闻素材转换成文字作品的新闻写作,即将客观发生的事实或现象用有主观倾向性的语言和特定叙事方式固定下来,难免会出现“复制”、“再现”走样的情况.“七分采,三分写”,这固然说明了前期素材采访的重要性,但“三分写”同样重要,在取得新闻素材后,对相同素材的不同写作表达方式,可能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新闻写作除了直接影响到稿件的质量和可读性外,有时可能还会牵涉到新闻侵权方面的法律问题.就避免或减少新闻报道侵权的策略而言,如何进行规范的新闻写作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业务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会议新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百姓需要看,但又偏偏不爱看,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会议新闻报道存在着数量过多、篇幅过长、内容空泛、形式陈旧、官腔十足、千篇一律等问题,人们对会议新闻的批评不绝于耳,它几乎成了最不受欢迎的报道品种。因此,要想写好会议新闻,应从解决这些"痼疾"入手。强化竞争意识,不拘一格写会议新闻会议是信息汇集、记者云集的场所。面对大量  相似文献   

15.
易翔 《新闻窗》2008,(4):120-12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诸多属性中最刚性的本质的一种属性。它是新闻独特力量和高贵品质的主要源泉,是整个新闻大厦的基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违背真实性原则写假新闻的也不乏其人,他们不尊重新闻事实,编造假新闻的行为,违反了党和国家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起到了负面的宣传效应。那么,如何做到遵守新闻的真实性而不写假新闻呢?下面,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在基层部队举办的新闻培训班上,学员们提问最多的问题是"怎样抓新闻"。因为许多初学新闻的同志不知道写啥,于是见啥写啥。而这样写出的稿件传到媒体采用率很低,不少报道员为此苦恼。  相似文献   

17.
短新闻初探     
近年来短新闻越来越受到新闻界的重视并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那么怎样才能写好短新闻呢?大体上要把握好这样几个主要环节:一是短新闻要短而不缺。即应基本具备新闻的要素,要用最少的语言讲述一件有新闻价值的新事。二是短新闻要短而不空。短新闻必须言之有物,应当短而新、短而实、短而深。三是短新闻要短而有度。  相似文献   

18.
陈晓洁 《新闻传播》2009,(10):91-91
政务新闻不难写,但要写出彩很难。这是我从事政务新闻报道以来最真切的感受。如何才能让政务新闻出彩,我认为记者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行业的“专家”,在信息的筛选上要站在读者的立场,在时间上要抢占报道先机。  相似文献   

19.
新闻的四种叙述视角 新闻的叙述视角.是新闻作品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叙述视角一经确定,就决定了哪些素材被选择采用、被思考如何采用.哪些被放弃掉;也就决定了新闻作品“写什么”和“怎么写”。视角不同,所见所闻不同,新闻作品传递的信息数量与内容都会有所不同,读者据此得出的关于新闻的判断也将不一样。所以,新闻作品的视角妥当与否,独特与否,是关系到新闻作品质量、关系到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最容易写的是会议新闻,最难写的也是会议新闻,说容易写,它是程式化的东西,按八股味“炒”,为报会议而报会议,说难写,是采到“会海”中的富矿不易,写法创新不易,让读者爱看更不容易。作为党报,让会议新闻上版面是责任使然,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会议消息往往是各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