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初诗坛盟主渔洋山人王士祯,以标举“神韵”,倡立“神韵说”,而在中国诗史和诗学史上赢得了颇有分量的一席地位。众所周知,渔洋于“神韵说”原无系统的论述,诸见皆以断语片言的形式散见于他的诗话、诗作、序跋、答问之中,这也就像他那个著名的“神龙”之喻,仅于”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很不容易窥见全貌,且多为经验之谈,很少直接的理论阐述。不过这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个普遍性特点,非独渔洋如此.笔者将渔洋论诗诸见加以钩稽整理,大体归纳出“神韵说”的若干经纬,于是发现,渔洋的“神韵说”虽在形式表现上显得简散无序,其实在理论内涵上,则于创作、风格、意境等诗学诸论,都有充实的内容,且拥有相当完备的系统性,只是“如华严楼阁,弹指即现,又如仙人五城十二楼,缥缈俱在天际”,一时不好把握而已;同时又发现,渔洋有许多论见为当时和后世大多数论者所忽视或误解,以致“神韵说”蒙受了种种由此而生的訾议。这里仅将“神韵说”的创作论作一番探索性的论析,同时就若干偏见及误会予以适当的辩述。  相似文献   

2.
壶中观文天地宽——评《唐代园林别业考论》党圣元“壶中”一词,典出《后汉书费长房传》,讲的是仙家壶公引费长房跳入壶中,观看楼阁重门的仙宫世界。这则故事本是反映神仙家宇宙空间观的,唐人诗文多用此表达长生久视的愿望和祈求,也用以喻园林景观和园林意境,如“树...  相似文献   

3.
我曾在一次发言中说过,文化出版界要多做些“眼睛向下,情趣向上”的工作。这话虽然在报刊上登了出来,但是我并未设想它会被人认真看待。谁知隔了好几个月,却忽然收到本书编者程裕祯同志的来信,说他因受到“眼睛向下,情趣向上”的启发,所以编了这本“普及性知识读物”,并因而要我为此书写几句话。我虽不敢认为事情果真如此,但又感到写一点感想还是可以的。 我收到程裕桢同志来信时,此书正在编写之中。仅就选题而言,似乎此书并不属于“眼睛向下”一类,因为这些选题都很专门,相当高深。因此照我的理解,本书定为“普及性知识读物”,其普及对象当是专业文化人士,甚至包括人们常说的“专家学者”,因为就算是“专家学者”也不可能样样都懂,所以读一点“普及性知识读物”也是不为无益的。不过,我认为主要的普及对象,还应该是更为广大的读者。本书究竟能不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那就要看它是不是写得深入浅出了。我但愿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以取得皆大欢喜的效果。 谈论中国古代文化,曾经热过一阵,现在好象冷了一点;但这不见得就是冷落,更可能是一种冷静。当人们透过事物的现象向其深处探索的时候,冷静是相当必要的。本书的编写,可能就是冷静的表现。因为就从目录来看,它不是跟着感觉抓到一点现象就大做文章  相似文献   

4.
学术信息     
“清”美文化原论 韩经太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2 0 0 3年第 2期 ,第 1 62 - 1 74页在中国古典诗学中具有相当阐释潜能和再塑空间的理论范畴“清” ,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范畴。从郭店楚简《老子》“太一生水”章来看 ,中国古代也存在“水原”说的思想。古人在以“太一”为宇宙本原而展开的哲学思考中 ,将某种关于“水”的生活知识积淀提升到了宇宙生成论的哲学高度 ,并集中在由“镜”与“清”这两个概念所表征的水清可鉴的经验基础上。因此 ,“清”美文化典型的原生形态就是“水镜”识鉴意识。“水镜”“玄鉴”的“清”美文…  相似文献   

5.
《周易》是中华民族智慧之书,是智慧的象征。这本书,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中国人始终喜爱它,研究它,遇有风浪就用各种方法保护它。因而,这本书渡过了历史上的惊涛骇浪,不仅没有失传,而且还飘洋过海,通过各种形式,传到海外,受到各国学者的普遍重视。这说明人类智慧之光,永不泯灭。今天,我们“两岸”人同读一本书,共话一源情,不能不想到“周易”的故乡。海峡两岸人,共同关注黄河两岸,因为那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源头。《周易·系辞》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  相似文献   

6.
外文出版社用汉、英、法三种文版问世的《中国画发展史纲要》是一部融诗、书、画、美学于一炉的佳作。前苏联著名艺术评论家涅陀希文说过:“古代中国画如中国古诗一样很不易懂。为了理解中国大师们的独特语言,为了明白他们的立意和激情,必须整个投入另一个世界的怀抱,这个世界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极其浩瀚深奥的哲理、教理和大量的形式联想、妙趣横生的影射。”《中国画发展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英、法文版正好是一部足以使西方读者投入另一个世界怀抱的佳作;而这部书的汉文版也会成为现代居住在海内外的华夏传人有可能领略祖国古代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意蕴的  相似文献   

7.
吴梅村诗学理论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爬梳钩稽吴梅村诗学之论 ,指出梅村诗学理论主旨有以下数点 :一为论诗主才思、性情与学识并重 ,这一诗学观 ,可以说是他的诗歌创作主体论之一。二为主知人论世 ,强调客观存在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这一诗学观 ,可以说是他的诗歌创作客观论。第三 ,梅村对明中叶以降诗坛流变史具有自己独特的批评意见 ,赞同“七子”派的基本主张 ,抨击“七子”派末流 ,批评“公安” ,鄙薄“竟陵” ,表现了他尚雅的诗学趣味。第四 ,指出梅村诗歌创作论与诗歌批评论 ,皆主“取其中”和“不可一端而求”的诗学理念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提起“禁书”二字,相信很多人脑海里首先闪现的书名,会是《金瓶梅》。可是现在几乎每个书店、书摊,都在出售这部小说。其中既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万历丁已(一六一七)年初刻本为底本排印的所谓“词话本”,有齐鲁书社以清康熙年间刊本为底本排印的所谓“张评本”,也有明崇祯年间刊印的所谓“崇祯本”。也就是说,《金瓶梅》最重要的三种版本,现在都极易看到。尽管它们都不是全璧,而是经过了程度不同的删节,但这在“文革”及其前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难以想象的,那时它完全是禁书。应当说,这部著名的古代小说现在已经基本摆脱了遭禁的厄运,甩掉了“淫书”的恶谥。然而,对《金瓶梅》的误解还盘踞在许多人的心中。删节本开禁了,但全本仍然是被禁的,擅自印行是触犯刑律的。就一部完整的《金瓶梅》来说,尽管绝大多数学者认定它是杰出的艺术巨著,对它的研究也日益广泛深入,但它仍然是一部禁书。《金瓶梅》问世迄今已有四百年了,却始终处在这种一面被人赞誉一面遭人禁毁的境遇当中。这在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大概都称得上是绝无仅有的奇事。让我们探寻一下这种独特现象的成因吧。  相似文献   

9.
在周洋城队长的陪同下,我们来到距格尔木52公里处,那辽阔无垠的戈壁滩上成长着被称为古生物活化石的胡杨林。传说胡杨有“活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上说,也有人说这是胡杨的“三条命”。而胡杨的叶子是柳叶、杨叶和枫叶共生,所以也有人叫它“三叶树”。胡杨是苦难的树木,又是需要甘露的树木,有了雨露,它就会郁郁葱葱,缺少了滋润,它就靠自身的抗干旱结构减少蒸发,如果连最基本的水分都达不到,它还能以极端庄严和惨烈的方式仍倔强不倒地挺立着干  相似文献   

10.
唐宋古文运动对古代诗文创作观念的发展有着十分复杂的影响,这也是古代文学观念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古代文学观念划分为总体文学观与诗文分文学观两个层面,由此分析古文运动背景下文学观念变化的一些重要方面,主要论述了"文笔说"衰歇的历史原因、重事理的文学创作观念以及文道论的盛行对传统"诗教说"的中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希腊古典"和谐美"与中国古代"中和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民族的美学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内在本质的体现。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美学精神 ,这种美学精神以其特有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为其土壤。西方古代的美学精神是古代希腊的“和谐美” ,而中国古代的美学精神则是先秦时代的“中和美”。这两种美学精神固然有其相同之点 ,但更多的则是相异之处 ,影响几千年 ,直到当代 ,形成各有其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真可谓两峰对峙 ,双水分流。本文拟以希腊古典“和谐美”的论述为主 ,同时论及它与中国古代“中和美”的相异。一希腊古典美包括艺术及理论两部分。它在人类美学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具…  相似文献   

12.
天人之道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史家司马迁表述自己的著述宗旨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人之际即是天人关系,亦即自然与人的关系,实为中国古代哲学思考的主题。一般认为,“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两个基本观点。这样说固然也有一定...  相似文献   

13.
有“中国竹乡门户”之称的百丈镇,紧握生态这把金钥匙,改变生活方式,美化居住环境,农民们响亮地喊出——驱车进入素有“中国竹乡门户”之称的浙江杭州百丈镇,在你眼前展现的,那是竹的世界,绿的海洋!这里峰峦重叠,云雾缭绕,修竹万顷,遍地幽篁,山光物态时刻都在流泻绿意,放眼远眺,真个“望山疑是画,坐处忽生云”,难怪古代诗人赞它是“四周乱峰高插天,满山绿浪青如烟”。世代居住在这个绿色世界里的百丈镇农民,拥有这份绿色财富本当该是一种“福分”,但在往昔岁月里,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这里的山农们一直生活在清贫里。直到1978年随着农村经…  相似文献   

14.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但这两个范畴不是同时产生的。从“意象”到“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发展史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对这条线索进行深入的考察,能使我们获得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新的启示。 (一) 意象说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意象”最初主要是作为哲学认识论的范畴,只含有淡薄的美学意味。《周易》中关于意与象的言论,可以说是意象理论之滥觞。《周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属《周易》中《传》的部分,《易传》为战国后期的作品,兼蓄了儒道两家的许多思想。上引《系辞》中的那段话同庄子学派所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的精神是一致的,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意”与“象”的问题,认为“意”是“言”所不能完全表达清楚的,而这“言”所不尽之“意”却可以通过“象”完全地明白地表达出来。其实,言所未尽之意,象也未必能尽之,《周易》的看法应该说有很大偏颇。但  相似文献   

15.
一 进化论在本土的萌芽与外采传播 进化论是戊戌变法至五四前后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思想潮流。但在严复译介赫胥黎的《天演论》之前,进化的观念在本土已经开始萌芽,只不过由于持有这一观念的思想家理论上的朦胧和论述的缺乏系统性,没有、也不可能造成理论的冲击力罢了。 中国近代哲学的先驱人物龚自珍在哲学思想上就具有了进化观的雏形,他变易的社会历史观已经很接近进化论了。他说“古人之世,倏而为今之世;今人之世,倏而为后之世;旋轻簸荡而不已。”这是对历史演化之快的悠长喟叹。“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便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是对《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进一步阐释,虽然带有实用性很强的经世致用之风,为他的变法革新提供理论依据,但它毕竟体现了早期历史变易的进化观。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都是古代贤人、君子自修的崇高标准.而“慎独”更是这一崇高标准最高境界的体现。“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慎独”即是自律,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N也不能离开的。是不以环境为变化条件的。“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做到言行一致。人前人后都是君子。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里所说的天堂,并不仅指苏杭这两座城市的山水园林风光潋滟,而更多地是说生活在这两座城市犹如生活在天堂。苏州、杭州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苏州小桥流水旁和私家园林里总有精致的生活, 而杭州西湖边也是夜夜笙歌。本刊记者随同中国外文局外国专家考察团一起赴杭州,采访动漫节,感受着这座承载着历史的城市,用动漫演绎着现代生活的快乐……  相似文献   

18.
“对话”与“重建”是时下学界颇为流行的两个话题,然而,相当的研究成果却只在“设想”、“思路”的层面上论及二者。童庆炳先生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以下简称《意义》)一书则打破了这种“格局”———它在“实践”的层面上真正做到了“对话”与“重建”。一该书分三篇,按“总———分———总”的思路结构成篇:上篇重点论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性质,并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基本范畴与民族文化个性之间的关系。在该篇中,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性格与特质纳入视野,并以此为视角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儒、道、释三家——…  相似文献   

19.
魏笑 《文化学刊》2023,(8):244-247
刘勰指出“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原因会导致文学评论产生偏差,而其“六观说”能够较全面客观地评价作品。以刘勰《文心雕龙》“六观说”为视角,从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和宫商六个方面,对诗圣杜甫的诗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进行评议,探究杜甫诗歌蕴含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及沉郁顿挫的诗风。以“六观说”为视角评议诗作,对于深入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创作风格以及刘勰的“六观说”在文学评论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新业 《职业圈》2013,(25):26-27
在古代一位称职有才干的谋士,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要有统观全局的眼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要做到这点不是光靠智谋就行的,性格因素也相当重要。《三国演义》里描写庞统的笔墨不算多,但庞统的才华、计策、谋略、智慧与诸葛亮一样,都符合“称职谋士”的思维,可以说他们是那个时代才华人物的一个缩影。庞统性格孤傲清高、刚正豁达,不入俗流,但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诸葛亮谨慎、严于律己,让人捉摸不定,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