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友 《教育》2021,(23):26-27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就听说过于漪老师.因为我的中学语文老师一直用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我们,而且还经常向我们推荐于漪老师的文章.于是,我在懵懵懂懂之中逐渐知道语文界有一个于漪.记得那个时候,于漪老师在《语文报》经常发一些师长寄语、和中学生谈语文学习之类的文字.我一直订阅《语文报》,就是为了能够读到更多于漪老师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胜利结束了。全国有20多万学生参加,有近1/20的参赛学生获得了各类奖项。这一数量,已说明了大赛的影响与成绩。如果再看一看那些获奖的作文,那么,大赛的影响与成绩,将在人们的心间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在这里,我想讲一件我经历的与这次大赛有关的事:一天,我在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喂,你是方老师吗?我是……”从电话里,我知道打电话给我的是一位学生家长,她给自己读初中的孩子订有(语文报》,从《语文报》“方老师信箱”知道了我的地址。她还说,有一次,在南京路,秦文君等作家以及…  相似文献   

3.
《学语文报》主办的于漪、陆继椿学术报告会于12月3—4日在武汉市隆重举行。于漪同志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从事中学教育近四十年,总结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她指出,语文教学必须站在“育人”的制高点上,教师的立足点是“教文育人”,若把语文只教成语言文字的干枯符号,就抽掉了丰富感人的思想内容。她认为教师应着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整体效益,要引进时代的活水,把  相似文献   

4.
于漪:人格魅力在酝酿八篇“手记”的标题时,最先映入我大脑屏幕的就是属于她的这四个字。她的确有魅力。从70年代末她讲《海燕》一课,由上海电视台现场直播引起轰动,从而拉开了新时期语文教改的序幕,到90年代她在一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 80年代初,我在乡下一所中学教导处任职并教高中语文。一日,我收到一张由福建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主办、语文教育专家程力夫先生担任总编的《中学生语文报》,上面有一则征稿启事,启事的言辞十分恳切。我的心动了,便试着把自己教文言文时对“诸”与“焉”两个兼词的理解写成“豆腐块”,给《中学生语文报》编辑部寄去。半个月后,《中学生语文报》编辑部给我寄来了两张样报。原来,我的稿子被采用了。我万分激动 !反复看着“豆腐块”,仿佛获得了无与伦比的珍宝。从此,我一发不能收,从当时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坚持订…  相似文献   

6.
说实话,于漪老师是校长,是特级教师,又是全国劳模。对她,我以前一直存有敬畏之心。此次有幸拜读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自觉如聆面诲,获益匪浅。在此推荐这本好书。通读全书,字里行间处处闪现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高尚的师德,良好的职业素养。于漪老师有扎实的功底,深邃的思想,活跃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对语文教学是“举重若轻”;于漪老师以人为本,眼中有学生,胸怀祖国,肩负着民族振兴的责任,她对语文教学又是“举轻若重”。  相似文献   

7.
予“注意”以注意─—兼评于漪教《晋祠》的“磁石”效应云天椿于漪,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的课是极富魅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把课上得象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见于漪《我和语文教学》以下引语同)本文就于漪一...  相似文献   

8.
《写给中学生的心里话》是方仁工先生的又一部充满爱心和智慧的新著。收在书中的一百篇情感飞扬的文字确实是一位老师、一位长者、一位朋友写给当代中学生的“心里话”。大多数文章都在《语文报》“方老师信箱”栏发表过,因此,上海交大出版社结集出版时依然在醒目位置说用“方老师信箱”这一名称。这“信箱”在发挥着传递精神王国里最真实的心灵之场的功能 !成千上万的中学生,在父母、老师、同学面前巧妙地掩饰内心的波澜,却把花季时节的人生初叹、生活苦恼、情感秘波乃至痛苦和怨恨具体地向“方老师”倾诉。这“信箱”便成了广大中学生…  相似文献   

9.
9月初,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记者周游等人专赴语文报社采访了社长兼总编辑齐峰。 9月 28日中央电视台分别在第一、二、四套节目“东方之子”栏目播出了采访。下面是本次采访的记录:   敬一丹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当中,有很多可能是《语文报》的读者。《语文报》是很多年轻人都读过的一份报纸,创刊 20年来,她的宗旨从当初的传播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刊载语文信息,逐步转变为育人益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她力求突破语文学习的狭小视野,把大语文和课堂语文结合起来,深受青少年学生的信赖。如今,《语文报…  相似文献   

10.
听说于漪同志出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很想知道这位饮誉全国中学语文教坛的特级教师对办好师范的一些想法。顶着霏霏细雨,我去拜访了她。于漪同志忙中抽空,热情接待了我。她很谦虚,也很坦率。当我说明来意后,她说:“二师由一所普通中学恢复为师范,大量的工作需要从头做起,我们正在学习。”紧接着,于漪同志切入正题,强调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办好学校具有特殊意义。她说:“教育,基本上是熏陶,是潜移默化。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如  相似文献   

11.
世纪末是反思的季节 ,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讨论 ,该是这个季节最为苦涩的果子。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这本来是最正常不过的事 ,但偏偏她是“语文” ,使仁智之争演化成短兵相接之战 ,有了那么一种火药味 ,这还真使愿意看到良好结果的人为之担忧 ,为之扼腕。这令人想起于漪老师在写给王晨先生信中语重心长所提醒的“讨论贵在交流思想、集思广益 ,千万不能意气用事”。于漪老师曾以《“标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一文参与讨论 ,也招致不同论者的“商榷” ,甚至也有尖刻的反驳 ,但于漪老师并未以“权威”的盛气去凌人 ,反而劝说“千…  相似文献   

12.
9月初,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记者周游等人专赴语文报社采访了社长兼总编辑齐峰(上图左。齐峰同志也是语文世界杂志社社长──编者注)。9月28日中央电视台分别在第一、二、四套节目“东方之子”栏目播出了专访。下面是本次采访的记录:敬一丹(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当中,有很多人可能是《语文报》的读者,《语文报》是很多年轻人都读过的一份报纸。创刊20年来,她的宗旨从当初的传播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刊载语文信息,逐步转变为有人益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她力求突破语文学习的狭小视野,把大语文和课…  相似文献   

13.
“专号”精华 ,精华中的精华 !《语文报》创办已经20年了 ,20年来 ,《语文报》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在每年的寒暑假期间 ,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专号” ,这些“专号”都是由作者精心撰写 ,编者精心选编 ,被《语文报》的广大读者誉为“报纸中的精品”。这次编辑出版的“专号”精华 --《阅读·理解·运用》一书 ,就是从这些“精品”中精选出来的 ,内容丰富 ,多姿多彩 --有中外作家的精短名篇 ,一读之下 ,让人美不胜收 ;有琳琅满目的科普佳作 ,尽情浏览 ,顿觉趣味横生 ;有古今名家的经典评介 ,沉醉其中 ,使你流连忘返 ;有情味俱佳的知识短…  相似文献   

14.
每月的《小学生之友》,我都会坐在我的小天地里津津有味地阅读完。《小学生之友》中“太阳雨”、“红孩子”、“故事百花园”、“成长路上”、“燕子信箱”等栏目分别给了我不同的启示,让我受益匪浅,但我最喜欢的栏目要属“成长路上”和“燕子信箱”了。在“成长路上”栏目中,我了解到了许多社会现象,读到一些给人启发的故事。如《强扭的瓜不甜》一文。文章中的牛小河因为妈妈“望子成龙”让小河又学这又学那,可小河一件也  相似文献   

15.
我订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有8年之久。她如同我的良师益友.总能在需要时为我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如果说我在教学中曾取得一点成绩的话.她是最“给力”的。  相似文献   

16.
坐在“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评委席上,看到台上一个个生龙活虎、英姿勃发的年轻选手,我不由回想起了自己当年参赛的情景。从选手到评委,这变化有些令人难以置信,又令人浮想联翩。1995年金秋“,首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在山西太原举行,我和眼前这些选手一样怀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带着初出茅庐的稚嫩前来参赛。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次大赛竟会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经历。记得那次我执教的篇目是《荷塘月色》,巧的是那天上午四节课中有三位选手讲《荷塘月色》,我是第一个。对于第一次…  相似文献   

17.
<正> 在2003年第12期《素质教育博览》的“啄木鸟信箱”里,琦琦姐姐聊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一个叫马燕的女孩(《我是女孩,我是最棒的!》)。她用自己的力量,争取上学的机会,改变了妈妈重男轻女的旧观念。许多同学,尤其是女同学,写信给编辑部,说:“马燕真是太棒了。我想知道她的故事。”今天我们刊登的就是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中,王志叔叔与马燕和她的妈妈白菊花的对话录。  相似文献   

18.
她是最亲切的老师,总能给你指点迷津,教给你更好的方法;她是最可亲的长辈,总能帮你摆脱困惑,领你走向成熟;她是最亲密的朋友,总能给你信任、鼓励和支持,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她,就是《中学生知识报》。没有花哨的版面,没有时髦的照片,甚至没有“星”闻。有的只是纯真,沉稳,爱意。一开始,她并没有博得我的欢心,我甚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年头,是2004年;有一本期刊,是《教师之友》。要谈论“70后”教师群体,这两个因素不得不说。2004午,《教师之友》第一期刊登了题为《那一代》的长篇文章,执笔人是蔡朝阳(网名阿啃)、卢军、白尘。文章开篇即以批判的口吻,指出中国基础教育界有“三座大山”.分别是魏书生、钱梦龙、于漪。文章写道:“我们也并不完全否认以魏书生、于漪、  相似文献   

20.
今天,凡是教过几年语文的同志,很少有人不知道于漪这个名字的.然而,要同于漪语文教学有什么特色,她的教学基本经验何在,在理论上有什么建树,却不是大家都很清楚、很明白的.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于漪著作多达一百几十万字(还不包括她主编、编写的东西),有同志形容为一座“巍峨壮观的大山”(《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第36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10月版。下简称《流派录》).要认识它,掌握它,自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二是现在语文教学研究的“风”还不大对头,大量的篇幅、文字都围绕着高考、中考转,热衷于搞升学率,或者编学生练习、复习资料,搞“实惠”,在学生头上刮油水.前者是“近视眼”,后者是“势力眼”,而深入地、系统地研究语文教学历史和现状的作品,研究语文教学名家的文字却常常出不来,这不是正常的现象,应该引起有关领导和主管同志的重视,切实改善和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才是! 于漪语文教学经验是丰富而宝贵的,她的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独具特色,是恩格斯所说的“这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细细琢磨。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于漪同志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近几个月来.我又重温了于漪同志的主要著作,深深感到这是一个蕴藏丰硕的宝库,如于漪同志经常引用的:“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