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30省市作协主席小说竞赛”参加者是全国30个省市作协的主席或副主席,这一比赛被称作是“传统文学与网络的融通”。参加这次网络小说竞赛的作者不仅都是各省市作协的主席或副主席,大部分还是目前中国文坛具备创作实力和影响力的中坚作家,其中不乏各创作类型中的代表人物。如北京作协副主席刘庆邦被称作“短篇小说之王”;河北作协副主席谈歌则是河北文坛“三驾马车”之一;  相似文献   

2.
美国杰出的小说家欧·亨利(1862—1910)。一生写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素以巧妙的结构著称。他的短篇小说结尾被评论家誉为“欧·亨利式的结尾”。《最后的藤叶》是欧·亨利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这个短篇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巧妙的艺术结构。它的结尾,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欧·亨利式的  相似文献   

3.
辛格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尾是小说艺术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不可掉以轻心。短篇小说的结尾更不能轻待,它的好坏,对于提高和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是关系密切,刘勰“若首唱荣华,而媵句憔悴,则遗势郁湮,余心不畅”的论述,充分揭示了结尾的重要性。好的结尾应该有这样的力量:艺术创作完成的时候,正是欣赏者再思索开始的时候。它要能充分地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个广阔无比的艺术天地,让读者,“有如嘴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使作品主题得到更充分地发挥。  相似文献   

4.
写作文如果有个好的结尾,是会给作文增添许多色彩的。有时候写作需要把结果藏得很深,不到最后一句话不轻易亮出“底”来,当然这个“底”最好是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用好听点的词儿来说,就叫做卒章露底吧。 美国有个短篇小说作家名叫欧·亨利,他的文章的结尾艺术驰名世界文坛,后来人们就把与他那种文章结尾方法相当的结尾称为欧·亨利式结尾。日本作家星新一的小说也常常采用这种结尾  相似文献   

5.
印层层 《考试周刊》2013,(87):11-12
海明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闻名于世.本文通过分析其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探讨了海明威的“冰山”创作理论、象征手法的运用、零度结尾等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6.
杨晓艳 《文教资料》2007,(28):14-16
本文以《春天的仪式》为例对刘庆邦短篇小说创作的叙事策略和心理内涵作解读。  相似文献   

7.
刘庆邦的短篇小说<刷牙>中的细节描写有着勾勒背景、揭示主题、蕴藏深意等三个方面的作用.这使其呈现出与以往作品中"柔美"风格迥异的"悲美"特征,显示了刘庆邦短篇小说所蕴含的强大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8.
路子对你说 欧·亨利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一生创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警察和赞美诗》等尤其脍炙人口。欧·亨利的小说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料,被评论者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相似文献   

9.
开头和结尾,在文艺作品的艺术结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古人把文艺作品的开头比作“凤头”,就是说要象凤凰的头那样小巧美丽,叫人一见倾心;而把结尾比作“豹尾”,即结尾要象豹子尾巴那样短促有力,挺拔显神,使人有思索、回味的余地。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结构精致的文学体裁,尤应重视“凤头”和“豹尾”的艺术设计。杨朔散文的开头和结尾,是他苦心孤诣地进行艺术构思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特别是他后期创作的  相似文献   

10.
作家声音     
《文学教育(上)》2013,(23):158-160
刘庆邦认为中国作家写短篇不比外国差 作家刘庆邦目前在《人民日报》发表《写短篇费神》一文,文中说:我个人认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就短篇小说的现状来说,中国作家写的短篇小说一点儿都不比外国作家写的短篇差。中国的汉字根源深,诗性强,变化无穷。用汉字写出来的短篇小说讲究味道,气韵,注重感情的饱满。  相似文献   

11.
躲不开的悲剧--试论刘庆邦的矿井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刘庆邦的一篇短篇小说名来命名,是想说明其矿井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刘在邦的小说书写了煤矿工人的坚忍与悲命。另外,矿井,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其间的人物向往着城市而又被城市所疏远,反叛了农村却又依恋于农村,在身份认同中寓含了悲剧。再者,在小说的写作中,刘庆邦由于应俗而倾向于性与暴力,致使文章失美,其小说创作的命运结局也许只能是一出“躲不开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叙事空缺往往被视为先锋派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但事实上一些非先锋派作家也常使用空缺艺术,池莉便是一例。池莉创作丰富,叙事手法多样,叙事空缺作为其中一种涉及其长、中、短篇小说。池莉小说的叙事空缺可分为情节空缺和结尾空缺两种。  相似文献   

13.
留余韵是文章结尾的一种结构技法。清代顾龙振在《诗学指南》中说:“落句欲似高山放石,一去无回。”谢榛在《四溟诗话》卷一中也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里的“高山放石”、“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诗的结尾要给读者留下思索和想象的余地。这是诗中的“留余韵”,也同样适用于短篇小说的结尾。 短篇小说留余韵常见的方法有: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小说创作常常借鉴外国文学作品,他善于“博采众家,取其所长”,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①他于1919年4月创作的短篇小说《药》就是吸取了屠格涅夫散文诗《作粗活的人和不作粗活的人》的艺术营养,而培植出的一株熠熠生辉的艺术花朵...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严歌苓的短篇小说向来与长篇小说混同在一起进行研究。这种同一的衡量标准不免使短篇小说的研究有失偏颇,掩盖了其短篇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在此采用理论与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手法,根据短篇小说所独具的美学特征对其小说结尾中"空白"艺术的缺席进行深入的分析,一方面使我们看到独特的阐释者魅力对其短篇小说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阐释的过于完满所造成的艺术缺失,使得短篇小说所独具的余音绕梁之感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6.
陈佳 《上海教育》2014,(15):86-86
《凡卡》是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所作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沿袭了契诃夫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特点,被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收编。正因为这种经典,产生了很多对该作品的解读和教学案例。对《凡卡》的解读,主要聚焦在两个问题上:对“苦”和“乐”的辨析以及对结尾含义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刘秀梅 《考试周刊》2011,(28):37-38
欧·亨利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其独特的创作特色使其成为美国文学史中的一朵奇葩。他的人生阅历与当时的社会现实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写作手法。他故事中的主人公形形色色.有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也有巧取豪夺的资本家。而欧·亨利最为著名的是“欧·亨利式的结尾”.娓娓道来的描述却带来出人意料的结尾.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龙翠翠 《现代语文》2014,(10):45-46
《二十年后》描写了一对在纽约一起长大的朋友,遵守20年前的约定再次相会,却发现二人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鲍勃是通缉的要犯,吉米却成为警察,结尾使人感到“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福楼拜曾总结自己的创作时说:“小说家必须像上帝一样,从来不出现在作品中,而同时又让读者感觉到他的身影无处不在[1]”,并在《包法利夫人》中有意识地使用有限的叙事视角进行创作,使小说叙述摆脱了传统的全知视角的限制,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欧·亨利作为世界短篇小说大师,所创作的作品不仅刻画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耐人寻味、主题意蕴深刻,而且具有匠心独运的叙事方法。《二十年后》就是一篇通过运用突破传统的叙事视角,成功塑造了具有复杂人性的两个人物,达到极佳的表达效果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9.
亚里斯多德总结了《俄狄浦斯王》一剧的结构特点,称之为“突转,发现”。欧·亨利等人在短篇小说中采用了这种手法,尤其是日本作家星新一的超短篇小说的结尾,独具特点,令人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