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尊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对54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亲、母亲拒绝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负相关(r=-0.20,-0.20,p<0.01)、父亲、母亲情感温暖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r=0.25,0.27,p<0.01)、父亲、母亲过度保护和生命意义感呈显著负相关(r=-0.12,p<0.01;r=-0.09,p<0.05);自尊、积极应对方式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r=0.31,0.43,p<0.01);积极应对方式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r=0.45,p<0.01)。(2)自尊、应对方式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亲子游戏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方法 对210名5—6岁大班幼儿(101名女孩,109名男孩)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控制家庭经济收入后,多数亲子游戏频率都与幼儿亲社会行为显著相关;体育游戏频率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无显著预测作用。结论 控制家庭经济收入后,多数亲子游戏频率依旧可以正向预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亲子游戏频率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因幼儿性别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对女孩的促进作用效果优于男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社会距离在权力感和道德思维方式之间的作用。方法:采用权力感启动材料、社会距离感知题目和道德两难问题情境材料对67名大学生施测。结果:①在不同权力感条件下,个体采用的道德思维方式差异显著(t=5. 00,P <0. 001);②在不同权力感条件下,个体对社会距离的感知差异显著(t=-3. 08,P <0. 01);③社会距离在权力感与道德思维方式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β=-0. 255,P <0. 05)。结论:在高权力感条件下,个体倾向于采用规则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在低权力感条件下,个体倾向于采用结果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高权力感个体感知到的社会距离较远,而低权力感个体感知到的社会距离较近;权力感影响社会距离的感知从而影响道德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学前阶段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握关键时期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至关重要。幼儿一日皆游戏,家长是幼儿的重要陪伴者,因此家长应通过与幼儿开展亲子游戏来引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但是家长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目标意识不强、指导游戏的技巧不足,导致亲子游戏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方面难以发挥最大效果。为了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家长在亲子游戏开展前应恰当地选择游戏,在亲子游戏开展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在亲子游戏开展后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选取1248名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初中生家庭亲子沟通对社会支持的影响。结果发现:亲子沟通各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之间都存在着显著性相关。亲子沟通的3个因子:支配需要、沟通灵活性、开放的表达依次进入社会支持总分的回归方程,解释社会支持总变异的14%。研究表明,初中生亲子沟通对社会支持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考察大学生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被妒忌感的调节作用,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628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研究2采用实验法操纵社会排斥(VS控制组)对135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社会排斥与亲社会行为负相关;(2)被妒忌感的调节作用显著.结论:大学生社会排斥显著负向预测其亲社会行为,被妒忌感在二者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并探讨社会支持、乐观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乐观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对45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有61.8%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9.0%的大学生缺乏生命意义感;(2)乐观在朋友支持与生命意义感、他人支持与生命意义感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家庭支持对生命意义感具有直接预测作用;(3)乐观在他人支持与生命意义感间起调节作用.结论: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生命教育不仅要重视社会支持等环境因素,更应该从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入手.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留守初中生亲子沟通、社会智力与前瞻适应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695名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留守初中生的前瞻适应、亲子沟通与社会智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亲子沟通显著正向预测留守儿童前瞻适应;(3)社会智力在留守儿童亲子沟通与前瞻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考察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解释心理弹性在家庭氛围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所起的作用。依据系统家庭动力理论,对71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在控制大学生的性别、年龄后,家庭氛围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且二者都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氛围可以通过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同时,积极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促进亲社会行为,提升心理弹性水平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6,(3):78-82
采用生命意义、自我效能感、抑郁问卷对65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生命意义和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结果发现:(1)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12.9%,男生检出率(14.7%)高于女生(11.4%);(2)存在意义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抑郁,追寻意义对大学生抑郁预测不显著;(3)自我效能感在存在意义和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道德人格的内涵及其特性,分析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特点.从主体性道德人格角度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具有多重意义:有利于培养富有自主、自为、自由精神的道德自我,有利于形成具有导向、整合、内化功能的动力系统,有利于形成包容个性、规范、合作的同辈群体.认为基于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途径,应通过重塑道德自我建构由他律走向自律的道德人格结构系统、共情培养建立同辈支持鼓励与群体合作机制、体验式活动回归以实践为主导的大学生亲社会行为教育等三个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对于构建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具有自己群体的一些主要特征,如互惠性、利他性、公益性和群体制约性.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可以从坚持德育为先、训练移情能力、提高情绪胜任力、弘扬亲社会模范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李颖  袁利 《现代企业教育》2011,(24):226-228
合作型亲社会行为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受到了个体特征、行为、情景、观念认知和方法五种因素的影响。这五种因素相互关联,功能各异。各个因素除自身会对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外,观念认知因素还与其他四种因素单向或者双向互动,进而时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间接产生影响。建议从加强思想教育、挖掘锻炼资源、着力氛围建设、深入开展调研四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合作型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4.
15.
社会转型背景下,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亲社会价值观弱化和亲社会行为淡化的现象。根据教育学的内化和外化原理,从内化心理过程和外化行为过程两个维度分析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心理机制,以求大学生对内形成亲社会价值观,对外实施亲社会行为。基于此,提出培养大学生自觉的道德反思与抉择能力,搭建基于大学生道德心理特点的亲社会教育平台,完善社会友好价值的传播机制,优化增进集体正能量的外部浸染环境等策略,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亲社会价值观,更有效地实施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6.
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其身心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养成以及未来与人交往能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家园共育可通过开设家长学校,家园育儿思想达成共识;成为家长义工,进行榜样示范;邀请家长助教,巧用资源;进行亲子共读,悦读悦美;策划亲子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一系列的实践证实:家园互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更有助于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采用问卷法对85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总平均得分不高;(2)父母依恋总分、人际适应总分和生命意义感总分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人际适应在父母依恋和生命意义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自然联结量表、网络成瘾量表、中文人生意义问卷、无聊倾向量表对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自然联结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以及生命意义感与无聊感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自然联结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自然联结可以通过生命意义感和无聊感的中介作用以及生命意义感和无聊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产生影响;生命意义感与无聊感在自然联结和网络成瘾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因此加强与自然的联结是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内蒙古东部地区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以及达斡尔族三个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为被试对象,首先采用文献法对哲学和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敬畏生命的思想进行整理,然后采用情景实验的方式研究生命敬畏感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通过回忆诱发生命敬畏感,在情绪状态下研究生命意义感的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三少民族"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生命敬畏感水平较高,民族差异不显著,性别差异显著。生命敬畏感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研究结果对于生命教育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心境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一致认为积极心境促进亲社会行为 ,而消极心境则有时促进亲社会行为 ,有时减少亲社会行为。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通过激发动机而发生的直接作用和通过个体的认知判断而发生的信息作用来完成的 ,这两种影响既可以独立起作用 ,也可以共同起作用。今后应扩展研究范畴 ,深入探讨心境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认知机制 ,加强不同理论的整合 ,并注重运用研究成果指导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