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在课堂"过度"使用手机现象日趋严重,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必须加以关注。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500名大学生展开随机调查研究,分析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频率、目的、动机以及对课堂使用手机的态度。结果表明,91%的学生表示会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其中53.8%的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娱乐和聊天,46.2%的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查阅资料和辅助课堂记录。分析原因发现,21%的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源于教师对课堂管理不严格,31%的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源于不良习惯和学习自主性差,17%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枯燥。归纳分析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原因,从改变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思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及强化学生思想教育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前,高职院校课堂上的"低头族"较为普遍,通过对某高职院校384名在校生的调查,分别就课堂上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原因、时间、用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有41%的高职生课堂上使用手机时间超过了半个小时,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和授课效果。针对这种手机依赖现象,分别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个人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以缓解该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而职校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则更强。各个学校乃至老师,也在为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绞尽脑汁,但收效甚微。对于课堂上手机的使用与其"堵",不如"疏"——将手机为教学所用。蓝墨云班课则是在此情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及时反馈教学的一种客户端APP,为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4.
德国中小学的网络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 (NRW )是德国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州 ,该州在德国倡导了对于 2 1世纪的学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将学校连入网络———与世界进行交流”的项目。他们给中小学校提供连入因特网的机会 ,学生使用新的媒体进行交流。对于各门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学习 ,学校提供新的教学方式。然而 ,新技术在学校中的运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缺少设备 ,技术上的困难 ,教师队伍缺乏新技术知识以及各种难以预料的阻力时常会妨碍新技术的有效使用。一、项目简介NRW州于 1996年就在德国倡导了“将学校连入网络———与世界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5.
<正>最近,学校高一国际班部分学生在学校玩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现象比较严重,任课教师反映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用手机看小说、联网打游戏。班主任非常焦急,在批评教育的同时也向家长通报了这一情况,引起多数家长的共鸣。于是该班家委会制订了一条新"班规":(1)对于我行我素将手机带来学校的学生,无论任何理由,只要被老师发现,无论在使用手机做什么,第一次由老师没收并请家长来学校认领。(2)对于屡教不改将手机  相似文献   

6.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RW)是德国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州,该州在德国倡导了对于21世纪的学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将学校连入网络——与世界进行交流”的项目。他们给中小学校提供连入因特网的机会,学生使用新的媒体进行交流。对于各门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学习,学校提供新的教学方式。然而,新技术在学校中的运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缺少设备,技术上的困难,教师队伍缺乏新技术知识以及各种难以预料的阻力时常会妨碍新技术的有效使用。  相似文献   

7.
对于大学生而言,手机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行为。而当大学生手机使用已经延展到课堂,就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本文即从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角度分析影响大学课堂教学的三个因素,包括自我觉醒、教师管理以及同辈影响。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构建以"自我"为中心,师生互动、同辈影响以及隐性的学校环境改善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手机功能的日益增多,大学生拥有智能化手机,并在课堂上使用已成常见现象.本文以南京某高校在校本科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对目前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基本情况作了分析,阐述了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对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这一不良现象的教育策略和引导路径.  相似文献   

9.
智能手机从掌上电脑演变而来又逐渐可取代掌上电脑的大部分功能。作为小巧的,随身携带的可移动终端,智能手机方便快捷,而且它具有更多的综合性处理能力功能,尤其是各种App的开发使用,利用智能手机可社交,可娱乐,可学习,可消费支付。这些便利功能让智能手机在中职学校普及率极高,几乎人手一部或更多。然而,学生极度依赖手机,教师在课堂上对手机的统一管理也存在一定难度。从这个现状出发,提出中职学生在课堂正确使用和管理手机,合理利用手机延伸课堂,借助手机app提升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0.
左慧  丁玉婵 《亚太教育》2020,(1):133-134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让手机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让学校的课堂教学沦陷。尤其是职业院校课堂的手机管理更是出现了种种情况。本文从分析职校学生的手机使用原因入手,提出了职业学校如何进行课堂手机管理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德国的教师、课堂及教学方法--一个中国教师的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7~8月,作者参加了我国教育部和德国教育部合作项目--中德职教师资旅游管理专业培训.培训地点设在德国萨克森安哈尔州的州府--马格德堡市,负责培训的单位是奥斯卡凯莫尔学校.这是一所公立的跨企业的培训机构,有着优秀的师资和较长的培训历史.培训的内容包括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及德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学校为参加项目培训的人员安排的培训形式以课堂授课为主,同时也穿插了大量的参观考察,包括参观考察三家培训机构、两所职业学校、四家酒店、三家旅行社以及劳动局、行业协会等机构.  相似文献   

12.
<正>据德国媒体报道,德国多个州教育部把社交网络视为"眼中刺",纷纷出台措施限制教师和学生使用社交网络进行交流,其中石荷州和巴伐利亚州早已明令禁止教师使用社交网络,其他州则在不断推出限制措施。最近,巴符州出台了《在中小学使用社交网络指南》,禁止中小学教师与学生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交流。根据该指南,巴符州严禁教师在社交网络上聊天、建立学习群组或搜寻存储个人数据。  相似文献   

13.
青木 《教师博览》2014,(7):31-31
<正>到过德国的人都会发现,当地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总是秩序井然,几乎没有推搡、插队等现象。这与德国从小通过"公交学校"对孩子们进行安全教育有很大关系。"公交学校"最早诞生于德国北部的石荷州。当时,该州交通部门对公交车上出现的不文明行为非常着急,交通事故也不断上升。该州政府部门认为,乘车素质应从娃娃抓起。于是,石荷州公交集团与州教育局等机构于1993年共同办起了"公交学校"。之后,德国各州都建立了此类学校。  相似文献   

14.
网络飞速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与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大学课堂里的"低头族"越来越多,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自主性不高,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两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本文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教学实践,让手机进入"两课"课堂,让原本沉闷的课堂氛围因为手机的大胆使用而变得更有趣,手机不再是大学生玩游戏、聊天、刷剧的工具,转而成为学生学习讨论和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能有力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顾彩娟 《现代教学》2014,(5X):71-72
<正>学校能不能规定学生不能带手机?至今为止还在争论。本案例中,显然学校规定是不能带手机的。既然学校有规定,那为什么学生依然在教室里玩手机,公然违反学校的规定?家长也不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工作,反而以影响学生学习为由,将手机硬生生要回去?如果制定的规则无法得到很好的遵守,那这样的规则是毫无意义的。学校有没有必要制定这样的规则?规则如何来制定?制定之后该怎样执行?多方听证,建立家校教育的"缓冲"制度,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使规则为人所用,具有实效。一、"听证"定规则本案例中,家长不配合的理由是基于儿子考试的经验,但孩子在课堂上玩手机也是家长不愿意看  相似文献   

16.
高校"没收手机行动"引起全社会对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问题的广泛关注,大学课堂到底该不该禁手机,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会怎样影响学习效果,影响程度如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焦点小组访谈,在调查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现状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手机上网与课堂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而从课堂教学管理、教师教学方法、手机媒介素养三个层面提出改进课堂学习效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智能手机与网络的不断普及,大学生课堂上玩手机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为了让学生回归课堂,不少高校都陆续推出了"无手机课堂":要求学生上课时必须上交手机,下课时再归还手机。一时间,"无手机课堂"备受推崇。对于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在指责大学生不爱学习之后,高校也需要反思。大学生课堂上玩手机,最直接的原因是课程内容乏味,教学内容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要让大学生回归课堂,老师也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堂吸引力,让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数学是高校中一门重要的公共课,涉及面广.随着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不少大学生经不住手机的诱惑,在高等数学课堂上发短信、上网,QQ,玩游戏等,严重影响了高教课堂教学效果.当然手机的一些功能,如拍照、录音、上网查资料等功能对高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有帮助.本文通过手机对莆田学院学生高数课堂影响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解决办法,这将引导学生高数课堂上正确地使用手机,并促进高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班主任》2010,(4):41-43
正方:应该严格禁止。芬兰、美国和德国都通过立法的形式禁止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笔者也认为应当禁止手机进入学校,但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法律和规定。让学生自觉不带手机,肯定是不行的。我们要通过做学生思想工作、与家长沟通等方式,使他们正确认识带手机上学的弊端。  相似文献   

20.
手机能否进课堂是一个经年累月的焦点话题,直到教育部再次出手明令禁止手机进课堂.基于多源流理论并根植于中国的教育政策环境,通过系统考察禁止手机进课堂政策的内在逻辑,展现出以问题源流为基础、政策源流为依据、政治源流为环境的动态嵌套,阐释了手机进课堂何以成为焦点议题、政策共同体如何发挥作用以及政治层面如何体现国家意志,从而共同促成了禁止手机进课堂政策的出台.此外,对新政的认识还需从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多角色立场考察其利弊.新禁令的出台,有利于学校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使教师课堂管理至少不再受手机干扰,降低家长对学生手机成瘾的担心,有助于学生更加专注课堂学习.因此,禁止手机进课堂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