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不厌百回改。我国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曾经“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问世。美国作家海明威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39遍才满意;他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了200遍,才最后付印。大作家尚且如此重视修改自己的文章,中学生应当反复修改作文,从中悟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的道理,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红楼细节     
有些人判断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好坏,会用一个词---“经读”,这意思就是,被读上十遍二十遍还让人觉得好的,方为真正的好文字。用这个标准,《红楼梦》(前八十回)毫无疑问是真正的绝好文字,因为它不仅经得起读者读上十遍二十遍,还经得起一些著名作家终身的专业研究---几乎没有哪个著名作家没研读过《红楼梦》的,很多作家对《红楼梦》烂熟于心:茅盾对于《红楼梦》倒背如流,随便从哪一页都能背起;张爱玲一生都将《红楼梦》放置在床头,空了就拿出来读一读。
  可惜,普通读者离著名作家很远,中学生读者距离更大---《红楼梦》到底是本需要阅历去理解的书,没有这个阅历,要进入它很难。多年前听人说“没读过《红楼梦》的人,不算真正的中国人”,我心中大不以为然。也曾试图翻看,但每次都觉得干枯焦躁难忍,翻几页就扔下。成年后,看了一些解读红楼的书籍,倒是人情丰溢妙趣横生,于是开始原著的阅读,一遍又一遍,终为自己当年的轻狂而羞惭---遗憾啊,我的少年生活,竟然没有这本书的参与。  相似文献   

3.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至少把红楼读了二三十遍的美学家蒋勋,他看到的是慈悲。他曾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少年不识愁滋味。初中的我按捺不住对名著的好奇,买了《红楼梦》来读,那时候只是心疼林黛玉贾宝玉无果的爱情,许多情节读过也忘记了,大概记得那几位重要人物的性格,也没有自己的偏好。  相似文献   

4.
读书与《红楼梦》只是读与被读的关系。之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是基于这样一种现象:在当前的许多阅读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一说到“有感情地朗读”时便总认为读某段文字读出某种既定的语气,读得有声有色便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这样做恰恰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忽略了学生对某篇(段)文章的自我感受和独立见解。正如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红楼梦”,每个人读某段(篇)文章,都应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5.
王冶秋先生“煮”《阿Q正传》的体会,最是精妙不过。王先生认为,要读懂《阿Q正传》,至少要读14遍以上: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  相似文献   

6.
有凤来仪     
毛泽东说过没有读完五遍《红楼梦》不算看过《红楼梦》。听说那些“红学”专家们一生都在阅读这本奇书。所以现在下笔总有些战战兢兢了,对《红楼梦》我真的没有认真钻研过什么,仅凭自己的喜怒写评论,我怕会被“红迷”骂死。  相似文献   

7.
虽是“满纸荒唐言”,但《红楼梦》确确实实让“看客”们觉得愈读愈有东西可读;“其中味”未必“解”得精准,见智见仁终究《红楼梦》成为国中“第一大学问”。单是课文所选的《林黛玉进贾府》一  相似文献   

8.
老爸爱唱李宗盛的《凡人歌》,但他也爱那一句“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梦,……平凡而不平庸”。  相似文献   

9.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高中生当然应该读读《红楼梦》,把《红楼梦》列为语文课程内容也是理所当然。可是,《红楼梦》确实不好读,怎样在高中语文课上组织引导学生去读,也确实需要费一些心思。  相似文献   

10.
叶文静 《辅导员》2013,(13):26-26
最后一个“六一”节了,大家显得特别疯狂,女生唱《如果的事》,男生唱《那些年》,然后齐唱《明天会更好》,虽然脸上都在笑,虽然彼此都在闹,但我知道,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一份酸楚,因为.这样快乐的画面很快就要不见了,离别的脚步正在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11.
读写新闻     
某女生读了情况不妙《红楼梦》余养健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说,他读初中的女儿读完《红楼梦》以后情况不妙,首先是变得不爱说话,时常出现忧郁状,接着又发现她作业没有先前认真,甚至还有些题目做错了。父亲问她为什么,她说做人没什么意思,“反正到最后什么都是空。”父亲又问:“怎么会什么都是空呢?”她说:“你看贾府,那么富贵,那么繁华,最后不是变成白茫茫一片?”直到这时,作父亲的才感到问题严重,才知道女儿是看《红楼梦》看得入了迷。余养健由这件事情引发了许多关于中学生读文学名著的思考,他认为,在让学生读名著前要做到三点:第一,教师…  相似文献   

12.
相约2005!     
当漫天飞舞的雪花经过你的窗前时,我们将2004年的最后一期《语文世界》如约送到了你的面前。当你在温暖的灯光下合上这最后一页时,我们也要对2004年说再见了。一年来,多少回忆种在了我们的心田,还记得你为《语文世界》10岁生日寄来的卡片;还记得你为“同题试笔”投出的第一篇稿件;还记得“校园文学论坛”中我们第一次见面;还记得“青春滋味”中你纯真可爱的笑脸;还记得……相识是缘。亲爱的读者朋友,“昕晴、文昌、伊帆……”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做你成长中的好伙伴,在即将到来的2005年,我们会带着自己精心为你准备的栏目,和你继续在《语文世界…  相似文献   

13.
江顺诒的小说评论《读〈红楼梦〉杂记》在红学研究史上颇具影响,许多观点很有新意和深意,为历代学者们所重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红楼梦》,悟书也”;二、“所谓宝玉者,即顽石”,《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三、“为古今人才痛苦不已”,江氏对红楼人物多有自己的独到的评论。  相似文献   

14.
南昌市实验小学最近对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以识字为重点,开展了多次研究活动。揭明璐老师就这个问题作了较深入细致的探讨,举行了几次观摩教学。下面是揭老师讲一年组语文《她是谁?》的实况。《她是谁?》共用两课时教完。第一节课开始,老师用小黑板挂出“奶奶、姥姥、老大娘”三个词,讲三个学生分别注上拼音。接着要全班学生读拼音一遍,再读汉字一遍。然后引导学生检查拼读的情况,纠正错误,如“姥”应该读第三声,学生写成第二声;还着重要求学生读  相似文献   

15.
每次语测试,学生都会在阅读短上失不少分,因此,每次测试,当学生做到短分析时,我总是再三叮嘱:“请你们把短多读几遍,一遍读不懂,读两遍,两遍读不懂,读三遍,直到读懂为止,题目的答案就在短里,只要你认真读,就一定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不,这次测试,当学生做到短分析时,我又不厌其烦地向学生强调:“请你们把短多读几遍,一遍读不懂,读两遍……”正在我提高嗓门滔滔不绝时,我发现学生殷鹏露出欲言又止的神色,我示意他站起来说话,他犹豫了片刻,但还是鼓足了勇气,说:“老师,请您别说了,我们正在认真读短,你的话打断了我们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上海《语学习》1999年第2期孙玮先生《到底念zēng还是念céng》一提出,《愚公移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曾”应该念zēng,而不应该念céng,因为《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等书对于和“乃、竟”解的“曾”都注音为zēng。孙先生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但是如果我们查阅一下其他书籍,,就会发现作“乃、竟”解的“曾”也可以读为céng。  相似文献   

17.
在上本文之前,我在班上做了个调查,只有约五分之一的学生浏览过《红楼梦》,有些学生甚至连基本的人物关系都弄不清楚。当问及为什么不愿读《红楼梦》时,有的说太长了,有的说读不懂,还有的说内容只是喝酒作诗,没多大意思……如果就这样开讲课文效果肯定不好,于是我改变了原教学设想,决定分三个步骤“迷住”学生,让他们通过鉴赏课文,窥斑见豹,从而对《红楼梦》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18.
[话题设计] 我们在读文言文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读第一遍时不知所云,读第二遍时理解了一点点内容,读第三遍时就能基本把握了。其实,读书如此,我们做人、做事、学知识、学技术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请以“第三遍与成功”为话题,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自定主题,写一篇  相似文献   

19.
呱呱鸟语林     
【呱呱鸟的呱呱】 上中学时,有一天老师给我们上课,讲的是鲁迅的《药》,老师按惯例先给我们朗读一遍课文。当读到“花白胡子”等人在茶馆里议论夏瑜的时候,一位迟到的女生喊了声“报告”,老师只好中断朗读,冲门外点了点头,女生进来后,老师接着读道:“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  相似文献   

20.
华应龙 《教师博览》2023,(11):56-60
<正>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读一读《格言联璧》。那么肯定有朋友会问:为什么读?怎么读?能读出什么?难道其中有化错教育?接下来我一一解答。一为什么读我读《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读到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讲:“理想信念就是人的志向。古人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