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是战国时期成书的一本哲学著作。全书分上下两篇,81章,5000余字;上为《道篇》37章,下为《德篇》44章。因其在汉代以后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关于《老子》的作者,学术界颇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它反映了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曲乡人老聃的思想。《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典。以《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儒道互补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老子》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是老子大道思想的最基本的表述,是其"玄览"观和无为精神的理论基点。本文试图从西方德里达解构主义观念出发,对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做尝试性解读,探讨其常道与非常道、道与名、道的状态之间和特征之间的解构性,以更好地理解老子道学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荣敏 《华章》2011,(27)
老子的《道德经》像一盏智慧的明灯照亮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上空.这一属于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向世人揭示了“道”的本质和体用,从而表达了老子深邃的宇宙观和方法论.老子哲学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德育内涵无疑成为当代青年成长之必备,亦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教之必需.  相似文献   

4.
郭峰刚 《现代语文》2010,(1):136-136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书分上下两篇,共81章,是道家思想源起之说。称之为《老子》,而不用《道德经》,为的是突出其个性特征,淡化其说教色彩,使学生更易领会《老子》的淳厚与诗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老子及《道德经》主要思想内容分析,阐明《道德经》思想内容分为三个主题:劝诫统治者无为而治;警示世人加强自身修养;唯物主义辩证哲学观。  相似文献   

6.
老子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他的《道德经》。《道德经》共81章,分为道、经两部分,约五千余字。该书虽然篇幅不大,却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它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之祥灾,国政之兴衰,人事之臧否,草木之荣枯,动物之寿夭,家道之福祸,以及内圣外王之道,强兵攻战之术,富国裕民之法等。因此,《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老子本人被尊为道教的开山鼻祖,更是被奉为"中国哲学之父"。可以说,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其《道德经》中"知人者智"一章更是给人留下了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7.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朝图书馆或档案馆馆长。老子见周王朝衰落,就骑青牛出函谷关,关令尹喜坚持请老子留下著作再走,说:子将隐,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老子写完《道德经》后,司马迁说了五个字:莫知其所终。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2500年来,《道德经》无为的思想影响巨大,它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他卓尔不群的智慧闪耀辩证的光芒。《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劝告人们说,为无为,事无事——即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其实老子的无为,只在强调顺应万物的本性而不去人为地干扰。《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又进一步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看似悖论,其实不然。不为,即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则遵循自然规律,又无所不为,从这个意义上,老子的思想是积极用世的,因此西汉才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才有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傅佩荣说:道家采取釜底抽薪之计,突破人类中心的格局,从永恒的无限的层面来观察,发现一切都是无谓的盲动与执著,不如点破而化解之,以无心的态度顺其自然。遵从自然规律而不人为破坏,尊重自然、...  相似文献   

9.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德经》中。《道德经》集中阐述了老子德育思想的教育目标、方法内容及修身之道。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老子德育思想对中学生价值观培育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窦豆 《中文自修》2010,(3):52-52
司马迁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朝图书馆或档案馆馆长。老子见周王朝衰落,就骑青牛出函谷关,关令尹喜坚持请老子留下著作再走,说:子将隐,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老子写完《道德经》后,司马迁说了五个字:莫知其所终。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2500年来,《道德经》无为的思想影响巨大,它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他卓尔不群的智慧闪耀辩证的光芒。《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劝告人们说,为无为,事无事——即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其实老子的无为,只在强调顺应万物的本性而不去人为地干扰。《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又进一步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看似悖论,其实不然。不为,即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则遵循自然规律,又无所不为,从这个意义上,老子的思想是积极用世的,因此西汉才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才有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傅佩荣说:道家采取釜底抽薪之计,突破人类中心的格局,从永恒的无限的层面来观察,发现一切都是无谓的盲动与执著,不如点破而化解之,以无心的态度顺其自然。遵从自然规律而不人为破坏,尊重自然、...  相似文献   

11.
历来老子《道德经》五千言被认为是道家出世思想本源,然而事实是否如此?旨在通过对比老子与孔盂学说原典中对“欲”这一基本哲学命题的立论观点,论证老子与孔盂在“欲”的概念实质上有着“积极入世”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在其著作《道德经》中,处处闪现着老子的思想与智慧。在《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老子用浅显直白的文字从正面探讨人生真谛与生活哲理,其重点在于人的自我修养的完善,强调了自我修养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老子》第36章中的"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从一定意义上就是对道法自然的哲学诠释,其价值取向是守柔不争,恰好符合了老子认识事物的负向思维,体现了老子理性思维的技巧和智慧。老子"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辩证思想,从宏观上讲是治国理政之道,微观上讲则是经营管理之术,是一种经营哲学。这一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专题解释】本专题精读《〈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参读《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版)、《庄子·逍遥游》(《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老子智慧》(姚淦铭)、《庄子品读》(刘厚琴),感受《老子》《庄子》中的辩证思想和突破俗见的表达,感受道家文化的审美创造与时代意义。【预习任务】1.熟读《〈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以八个虚词为主)。  相似文献   

15.
道是《道德经》中的核心概念,老子正是以道为核心构建起了他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道德经》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对矛盾同一性的阐述尤为深刻,这对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6.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中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的句读有两种,一种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把逗号放在“欲”的后面;一种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把逗号放在“欲”的前面。这两种句读的分歧,由来已久。我以为应当把逗号放在“欲”的后面。  相似文献   

17.
据史载: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楚人,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曾做过周藏书室的“史官”,是道家学派中推崇的创始者。老于《道德经》一书八十一章,五千余言,分为上下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后人合称为《道德经》。1973年在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老子》帛书,其编排方法与通俗本不同,它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从“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一章)这一观点未理解,通俗本的《道德经》是合乎本书内在逻辑的。(笔者始从旧说)《道德经》是带韵文性的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别具一格,因此今之学者中又有人称之为哲理散文诗。(下简称“哲诗”)老子的这部哲诗,不仅是我国古代  相似文献   

18.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理论,简称为"一二三"理论,是其思想的精华,贯穿整部《道德经》。文章对"道""一二三"和"万物"在《道德经》里的论述进行了解析,以期打开老子思想研究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9.
老子,又名李耳、老聃,春秋晚期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被世人尊称为“道教始祖”和“太上老君”。著作《道德经》(也叫《老子》)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它成了全世界很多人都爱读的思想著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道德经》为根据,旨在结合中国传统思想理念,探索老子思想的“低调”。以“道”为根本,阐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梳理老子思想中“无为”,之真所在,展现其深入浅出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