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归简约是新课程对数学课堂"返璞归真"的热切期盼。笔者尝试从精简目标,聚焦重点;研读教材,简捷思维;筛选素材,简练丰厚;设计练习,量薄质高几方面探究使用计算机简约化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让数学课堂在简约中追寻丰满。  相似文献   

2.
徐周亚  杜琳 《四川教育》2022,(Z2):72-73
基于大单元视角,教师在教学中可将有内在联系的、具有共同结构的内容构成整体,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师在单元整体视角下,通过“整体建构,凸显量感;立足学情,精准施教;两‘定’一‘辨’,丰富量感;课堂评估,及时反馈”等步骤,将周长概念进行定性、定量和辨析,以培育学生量感,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正>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主要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数据意识等。根据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具象为主,因此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量感”,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直观感受“量”。本文就如何应用体验式教学法促进“量感”的培养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忠亮 《江西教育》2024,(19):61-6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视化不仅是一种策略与路径,还是一种方法与思想,能让学生的“量感”可见,为培育学生的“量感”提供了一个视角。在教学小学数学“量与计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可视化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可视化活动,促进学生可视化的生活实践与应用。学生“量感”的形成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教师要聚焦数学本质,抓住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将复杂问题回归本源,让静态的数学课堂走向动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经历操作、想象、推理、验证等一系列数学学习过程,让课堂呈现素养生长的勃勃生机。文章以“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为例,阐释指向素养生长的教学思考与具体实践,探索从“教材重构”到“活动重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是“数学眼光”的主要构成之一。本文将通过分析目前“量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及问题,结合《课标》的要求与笔者平时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7.
“升与毫升”是学生学习度量单位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儿童从已有的长度、面积单位逐步经历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立体构建过程。本文借助“数学实验”教学的行动研究,对数学实验中量感累积经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即整体感知实验方法,培育量感;完整经历实验过程,丰富量感;精心选择实验素材,提升量感。  相似文献   

8.
新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合作”,互动生成需要“生动、丰富”的课堂。基于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好“四点”,凸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让数学教学回归。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三动课堂”是指学生借助全感协动、全员互动和全程跃动的学习方式进行体验式、合作式和建构式学习的场域,是“三全参与”教学法与“三全联动”教学主张的凝练提升。“三动课堂”的内涵在于引领学生通过全感协动轻松探究数学,通过全员互动快乐交流数学,通过全程跃动充分经历再创造过程,以期实现行思、情思、智思的高度和谐。“三动课堂”实施路径有三条:多感协同、多元表征,引领学生探索思辨;多维互动、多管齐下,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多步建构、多方支持,激发学生运用创造。“三动课堂”的实操模式诠释了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诉求,也为“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10.
蒋智能 《广西教育》2023,(16):61-64
本文以“认识面积单位”教学为例,论述量感素养的培养需要经由“量”的认知发展最终实现“感”的能力提升,提出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经过初步感知、稳步发展、实践延展三个教学实施步骤,逐渐培养和发展学生量感素养的具体策略,包括:通过课前自主探究,唤醒学生生活经验,聚焦课堂新授内容;通过课中多维认知,拓展学生活动经验,发展学生量感素养;通过课后综合实践,增强量感体验,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合作”,互动生成需要“生动、丰富”的课堂。基于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好“四点”,凸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让数学教学回归。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在“热闹”的课堂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有蜻蜓点水、水过鸭背似的肤浅,有流于形式、忙于跟风的“作秀”,有华丽“满天飞”的课件等。怎样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回归本真,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数学课要上得“有滋味”,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陶艳红 《学苑教育》2022,(26):7-8+11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减负增效变得更为重要。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减负的关键是增效,而增效的关键在课堂。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更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深入思考,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策略,聚焦数学本质,提高课堂效益。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就“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展开探讨,以期能回归数学教育的本源,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王国韬 《新教师》2022,(3):52-53
<正>随着教学的深入,广大数学教师发现数感主要是对“数”的感觉,然而学科中还有一种是对物体的“量”的感受,即量感。它的提出也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与认同。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量感的内涵和培养路径,供同行商榷。一、量感的内涵笔者通过翻阅文献,发现对量感的内涵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把量感归并在数感之内,即量感是数感的分支。第二种,认为量感和数感各自独立。数感是对数的关系、数的运算等方面的感悟,量感则是透过感官在大脑中对物体度量的感悟和直觉。可测物体的“量”都需要用“数”表示,只是单位有所不同,量感可以表现为“数+单位”的数学表达。笔者比较赞同后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15.
砂国民 《考试周刊》2023,(39):83-86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关于量感的内容安排得比较分散,导致在教学时,教师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没有使相关知识的结构连接性得到有效体现。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培育。因此,教师要认清当前教学工作的不足,以不同形式帮助学生体验“量”生成,并掌握“量”的概念,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16.
郑秀清 《家长》2023,(12):19-21
<正>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比较单一,整个教学过程的枯燥性和单一性比较强,很难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导致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聚焦量感开展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以更为科学的方式、角度学习数学知识,感知数学的无穷魅力,深度体会数学学科的魅力,更加积极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使教师的教学工作能够有序推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对单元教学视域下量感培养策略的不断探究,并将其以正确的方式落实到数学课堂中,加强小学数学课堂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量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量感”是指学生对数学中各种量的大小、比较和变化趋势等方面的敏感性和准确判断能力。具备较强的数学“量感”能力,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数学的本质特征,理解与应用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小学生数学“量感”的特点数学“量感”是指对数量、大小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高中数学课堂(尤其是公开课)存在缺乏“数学化”的现象,以“数学归纳法”的教学为例,通过对数学归纳法理论的解读、对数学归纳法教学的解读,呼吁高中数学课堂应该回归“数学化”的课堂教学,要让数学课堂凸显“数学味”,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品味“数学味”,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演练场。  相似文献   

19.
核心素养时代,通过项目化学习推动学习方式转型尤为必要。通过实践,构建了“微项目学习组合”教学范式,通过“数学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的组织与聚焦、数学问题的实施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反思与拓展”四个模块的灵动组合,开发出进阶式组合、跳跃式组合、循环式组合三种教学方法,形成可日常使用的教学实践范式。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在落实小学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培育的基础上,将核心素养培育落实在日常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问题不仅仅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媒介、载体,更是学生数学思考、探究的重要组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层次性问题、开放性问题以及思辨性问题,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愤悱感”“惊异感”和“领悟感”。要形成问题主线,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所聚焦,让教师的教学有所指向,让学生以问题为主线,驱动自我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