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为“大类招生”大学按大类招生是通识教育的一场革命,更是中国大学的一场革命。本科教育实施大类招生,核心课程以文史、科学、语言训练为主,力图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在最基础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课程,使学生广泛涉猎到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知识基础,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2.
“综合科学”(Integrated science)课程计划是普林斯顿大学路易斯—西格勒综合基因组学研究所(Lewis-Sigler Institute for Integrative Genomics)对于本科教育阶段跨学科课程设置的一个新尝试.其创办的主旨是希望为这些本科生建立一个在不牺牲知识深度的同时,又能够打破各学科之间壁垒的科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一流的跨学科专业准备.该课程模式对于我国研究型大学有很多启示:本科阶段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跨学科本科生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如何设置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课程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目前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阻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如何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深化改革和创新,统筹协调跨学科之间的教学科研模式,打破目前高校院系专业之间固有的学科壁垒,通过专业融合、课程融合、实践融合和全过程融合,形成“教学为本、科研为重、创新为体、创业为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加快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乃至跨国界的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基础创新—应用创新—协同创新”立体式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跨学科教育是后工业时代科技知识生产方式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积极扬弃。普林斯顿大学本科跨学科教育模式体现在其教育理念、学生管理、通识教育定位、教学制度设计、课程设置、培养环节、组织保障以及多类型小班制的研讨课广泛应用、跨学科教育项目等各方面。普林斯顿大学本科跨学科教育实践为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闫玮 《成才之路》2009,(29):I0007-I0007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正成为目前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基本和最突出的问题:提出“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正是要强调大学本科阶段通识教育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问题涉及到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转型问题,亦即从以往那种只注重专业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的本科培养模式,转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的本科教育模式。文章首先提出中国大学人文教育所面临的七个主要问题,然后比较详细地讨论和分析了美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近百年的历程及其不同阶段,并指出美国通识教育的核心特点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采取深度阅读经典阅读的方式以及小班制的讨论课。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了所谓哈佛模式的误导,认为我国通识教育的道路应该是在有限的学分时间限制下、精心设计少而精的几门“共同核心课程”作为第一步。文章最后强调: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中心任务是要把从民国以来断裂的文化传统重新作现代整理,走“中西并举”的道路,以此逐渐形成我们大学的“核心课程”传统,使中国大学成为中国文明的担纲者。  相似文献   

7.
跨学科教育是我国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向.美国本科生跨学科教育经历了强调通识教育的兴起期、强调跨学科专业教育的全面发展期和强调整合学习的深入改革期,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并置、越学科的联结和跨学科的整合等多种途径,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对我国推进本科生跨学科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流本科教育涉及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等方面,但不可忽视的另一个方面是教育组织模式。本科生院的本质在于去除学生的专业身份束缚,学生学籍不再属于学术性系科而完全属于本科生院以及更小的住宿学院,学生的学号中不再含有院系和专业特征。本科生院的教育组织模式与苏联式专业组织模式相比存在四方面优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转专业概念从根本上去除)、"空"去学生专业身份束缚以促进通识学习和通识教育、组织跨学科专业和专业方向、促进大学内部分工水平的发展而提高教育和科研效率。本科生院的组织模式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由"被塑造者"转变为"积极、自由的学习者"而超越因材施教。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放开转专业的实践以及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院的建立表明本科生院具备可行性,在本质上是一流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中国由苏联式专业教育组织模式向更先进的教育组织模式转变中逻辑上的一种选择。本科生院组织模式的变革会遇到来自专业院系的强大阻力,存在倒退个案,其变革需要谨慎和较长时间的讨论以取得共识。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需要在保守中踏实进步。  相似文献   

9.
创客教育通过项目实践解决指向真实世界的问题,跨学科学习是必然途径。创客教育中的跨学科学习要避免简单的“学科拼盘”“网络搜索”等误区。同时,可采用“5W模型”,提出跨学科项目;借助关键问题,引发跨学科思维;在关键节点上“驻足”,让跨学科学习“慢下来”。  相似文献   

10.
专科接本科教育形式是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开展的一种本科教育类型。专科接本科可以为相同专业学科接读,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相接,师范类专业与非师范类专业也可以互相兼报。由于跨学科专科接本科教育形式可以为社会培养实际应用复合型人才,同时,这是普通高等学校其他本科教育类型无可替代的。通过分析,总结跨学科专科接本科的教育优势,旨在提示普通高等学校应重视跨学科专科接本科教育实践,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实际应用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专科接本科教育形式是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开展的一种本科教育类型。专科接本科可以为相同专业学科接读,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相接,师范类专业与非师范类专业也可以互相兼报。由于跨学科专科接本科教育形式可以为社会培养实际应用复合型人才,同时,这是普通高等学校其他本科教育类型无可替代的。通过分析,总结跨学科专科接本科的教育优势,旨在提示普通高等学校应重视跨学科专科接本科教育实践,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实际应用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个人专业"是美国研究型大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校方提供的专业之外由学生自主设计的专业,它具有以学生个性化兴趣和目标为导向、由学生自主发动并主要设计、跨学科等特点。在课程修读方面,"个人专业"需满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双重要求,确定统一的主题或明确的学术焦点,同时学生还拥有跨学科组织课程的任务与权利。它对中国大学的启示是:回归综合性大学办学初心,为学生提供综合性教育平台;回应学生个性化需求,重视"个人专业"的设置与发展;立足高等教育与"个人专业"特性,合理设计课程体系;针对"个人专业"需求,做好专业设置与运行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3.
打破学科壁垒,通过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提高博士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博士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从本质上来讲,是跨"教育学"与"工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应确立融"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和"研究性"于一体的培养目标;制定凸显"跨学科"及"专业实践能力"考核的招生制度;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为核心课程类型,凸显"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多学科来源的、校内外导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团队;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组织体系,理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背景下,“五育融合”的提出有助于实现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跨学科教学是实现“五育融合”的重要途径,能够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发展多元智能、拥有健康的体魄、提升审美能力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部分高校为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积极进行"学部制"改革。然而仅仅在组织层面打破院系壁垒是不够的,还有必要对"跨学科"背景下的"人"的行为做深入剖析,以便更好地激发学术人员自身内在的驱动力。针对学术人员如何看待"跨学科",参与"跨学科"教学研究的动因,"跨学科"带来了哪些变化以及谁适合参与"跨学科"等问题,发现学者群体当中并不缺乏对于跨学科学术研究的追求,需要的只是在构建共同话语体系以及现有评价政策的改进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跨学科综合课程开发,是一个基于全院整体教育资源。集教学、管理、研究三位于一体的大型教改项目,意在探索和创新。时代要求教师教育院校打破封闭的专业结构和学科壁垒。提供开放的跨学科培训。因此跨学科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便成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领域改革的当务之急。实战与研究证明:跨学科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不仅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而且是串联各学科继续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更体现了以综合为特征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半个多世纪的跨学科建设与发展历程中,杜克大学突破了固有的院系建制和学科壁垒等多重阻碍,经历了立足实践摸索推进、集中资源奠定跨学科基础和面向未来深化跨学科发展三个主要阶段。跨学科研究和教育业已成为杜克大学的重要特色和未来发展的主题之一。杜克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了跨学科合作体系和跨学科行政管理体系,促进了跨学科研究成果的产出和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杜克大学在跨学科战略规划、跨学科校级行政管理、跨学科资源配置、跨学科师资聘任以及跨学科平台建设等诸多方面,已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先驱,其经验或可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改革提供些许镜鉴。  相似文献   

18.
跨学科基地自出世以来,就以为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稀缺的通识平台为宗旨。经过一期、二期的实践,基地逐步明确了跨学科名师教育内容应由三大板块构成:一是早在中学阶段就已奠定的基础教育;二是司空见惯的专业教育;三是非常稀缺的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点阐述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一是要深化跨学科教育理论认识,将传统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二是创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通识+跨学科"教育,开展经管大类培养、"金融+X"交叉培养、复合型专业培养;三是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推进"跨学科(专业)课程优化+小班化研讨式教学+综合实践能力强化+创新创业训练"四大改革;四是完善政策制度,为跨学科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保障。  相似文献   

20.
高校跨学科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有效组织与管理高校跨学科科研项目,是高校管理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对A中心案例研究表明,该中心的快速发展有几条基本经验:因地制宜,在资金缺乏、不改变成员原有隶属关系前提下,迅速组建矩阵式跨学科研究中心模式;松散型的组织运作方式,管理上既不过“实”,也不过“虚”,各学科不脱离原来的“根”;引进高水平的项目负责人;跨学科项目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结合。该案例研究还表明,科研项目经费争取的问题、组织体系如何根据新环境加强建设的问题、如何培养跨学科带头人等,是当前中国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发展共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