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前后,在诸多因素的促使下,国民政府对西北的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因而,西北的农田水利建设也进入了高潮。这一时期,不仅修建了许多新兴的大型灌溉工程,而且对旧有的渠道也进行了疏浚和整修。同时,还因地制宜,开发、推广了一系列小型灌溉工程,如凿井、造水车、修挖坎儿井等。抗战前后西北各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历史意义,对今日农田水利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国民政府的积极倡导是抗战前后西北农田水利兴起的重要因素,1929年前后西北大旱灾的刺激是直接诱因抗日战争的特殊环境既给它拭是供了机遇,又决定了它的被迫性和局限性。抗战前后西北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不仅缓解了1929年大旱的灾情,引发了内地金融界的投资兴趣,提高了战时西北大报方农业的抗灾能力,而且开启了西北农田水利近代化的先声。  相似文献   

3.
抗战期间,为发展农业生产和治理水害、坚持抗战,晋察冀边区政府制定农田水利建设条例和暂行办法,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显著成就,促进了边区农业发展和粮食增产,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抗战爆发后,东部沿海相继沦陷,农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为满足抗战对棉粮不断扩大的需要,国民政府开始将眼光投向比较闭塞落后的西北,将"开发西北"付诸实践,并通过发放贷款、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开垦荒地等措施,促进了西北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力的支援了抗战。但由于国民政府缺乏"建设"西北的决心,使得整个西北农业开发取得的成效有限。  相似文献   

5.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被迫将西北作为持久抗战之基地,并对即将破产的西北农业经济进行了以粮棉为主的规模开发,甘肃农业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此次开发在促进甘肃粮棉生产发展的同时,也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经济建设是中国持久抗战的物质基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由于战时在后方的经营上存在重西南轻西北的倾向,西南的建设成果显著,因此目前的研究大多以西南为主,对西南经济建设的考察比较全面深入;对西北的研究则相对比较薄弱。本文试从宏观上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抗战初期,西北建设作为大后方经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抗战做出了贡献;抗战后期,开发建设西北则逐渐演变成了当局进行政治斗争的借口之一。  相似文献   

7.
抗战期间,为应抗战救国和培养人才之亟需,敌占区各中学纷纷迁往偏远的西南、西北等地坚持办学,这不仅使我国中等教育得以维持发展,也为抗战建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并对其西迁所在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因此,回顾和研究抗战时期这场艰苦卓绝的中学西迁的历史,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对今天西部地区的教育开发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皮筏是西北地区一种别具特色的交通工具,历史渊源久远。近代以后,随着西北地区皮毛贸易的发展很快兴盛了起来。皮筏运输在近代西北交通史上曾占有重要的一页,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过很大作用,也曾为抗战做出过贡献。  相似文献   

9.
抗战爆发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迁至陕西城固,与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组成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在北平师范大学的基础上,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成立。在抗战的岁月里,国立西北师院秉承北平师大诚笃朴实、艰苦奋斗的校风,在推行民众教育、服务地方建设、加强本校的高等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到抗战胜利的时候,西北师院在师生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处在各国立西北高等院校的前列,甚至和各国立师范院校相比,也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公路建设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民政府于 8年抗战期间 ,在西北、西南和中南地区新建公路 ,这些公路的建成对支持长期抗战和发展后方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面对民族危机,有识之士发出了开发西北、发展西北民族教育的呼声,提出了普及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引进内地人才等诸多合理化建议.这引起了当时各级政府对西北教育问题的重视,西北民族教育得到了初步发展,为西北边疆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也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大量的沦陷区人员西迁,形成了巨大的移民潮.当时大后方之一的西北地区,移民数量也很庞大.总体来看,这些移民的素质和层次相对较高,知识阶层和各类技术人员众多,工商人士聚集,为抗战大后方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对当时西北社会影响巨大,在教育、科技、工农业生产和商贸等方面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西北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南京国民政府对西北的开发大致可分为抗战前后两个阶段,其开发决策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有三点东北沦陷,民族危机日益严峻,要建设救亡图存的大后方;开发西北,解决西北的各种社会问题;防止苏、日、英三国在西北另起图谋.从抗战前后南京国民政府要员发表的种种演说,各种考察团的报告,相继通过的各种开发决议,由此可以归纳其西北开发决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发展交通、兴修水利、开发矿产资源、移民垦荒等.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三次西北开发热潮探析——以陕甘宁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曾经掀起过三次西北开发热潮,分别出现在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清末新政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基本上每次西北开发热潮都以经济开发为重点。左宗棠充分利用西北资源发展近代西北工矿交通业,打破了历代西北开发囿于农业水利及移民屯垦的局限;清末新政时期的开发实践则给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突破,激活了西北社会经济的近代化因子;抗战期间的开发建设全面提高了西北地区经济水平,不但为抗战做出了贡献,而且使该地区因此获得了自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尽管每次西北开发热潮持续的时间都较为短暂,并且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问题,在客观上却为改变西北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奠定了初步的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地区作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近代经济客观上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条件。因此,西北近代金融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以国家银行为核心、以地方银行为基础、以商业银行和钱庄为辅翼的遍布西北各省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6.
自近代以来,西北开发一直是历届政府所关注的话题。无论是晚清政府,北京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曾有过相应的开发西北措施,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一度被冷落的西北开发再次掀起高潮,各界人士纷纷著书立说,对如何开发西北,建设西北提出了诸多的意见,尤其是在总结了前几次开发西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北开发应注意的问题,这个今天西部大开发也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抗战前后的民族危机关头,蒋介石立足于西北是民族发源地和国防重地的优势特点,抓住了复兴民族和建设后方根据地这一关键问题,先后以西北为长期抵抗之后方根据地、复兴民族的精神源泉和建国的根据地相号召.这一号召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对确立后方根据地、发扬民族精神及支持长期抗战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对国内兴起的开发西北思潮也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抗战前后的民族危机关头,蒋介石立足于西北是民族发源地和国防重地的优势特点,抓住了复兴民族和建设后方根据地主一关键问题,先后以西北为长期抵抗之后方根据地、复兴民族的精神源泉和建国的根据地相号召。这一号召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对确立后方根据地、发扬民族精神及支持长期抗战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对国内兴起的开发西北思潮也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南联合大学与抗日战争相始终。在漫长的8年时间里,师生高举爱国,民主、科学的旗帜,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克服了种种困难,甚至在敌机的轰炸下坚持弦歌不辍,为抗战建国培育了大批有用之才。不仅如此,西南联大视学术为学校生命,并清醒地认识到学术在抗战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培养学术人才的同时,也为抗战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甚至让师生直接投身抗战;对整个国家的国防工作,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对云南的经济文化发展,也尽了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即抗日战争爆发前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地掀起了两次开发西北的热潮,在此过程中,国民政府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细加分析,由于时局的变化,国民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动机前后是不尽相同的。抗战前,国民政府的主要动机是试图更好地控制西北诸军阀,维护来之不易的统一局面;消灭中国共产党,消除革命根据地的威胁;着手解决西北边疆危机;缓解1928年~1930年的西北旱灾。抗战时期其动机则是支援抗战;彻底解决西北边疆,主要是新疆的危机:迎合工厂内迁掀起的西北工业发展热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