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从文化内省角度,以道教为国家民族落后的病源;陈撄宁从文化抗争角度,以道教为抵抗他国文化侵略的良药。在晚清民国的政治、文化与思想语境中,知识分子的个体意识与民族国家话语交织,他们对道教的不同认知,成为他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抗日浪潮中建构民族话语的重要依据。鲁迅对以道教为根柢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欲重塑现代性、健全独立的民族性格;陈撄宁在“淞沪抗战”后,明确主张以道教为“团结民族精神之工具”。  相似文献   

2.
黄庭坚“夺胎换骨”法与陈师道《次韵答秦少章》诗中提出的“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是宋代诗论中两种不同的“换骨”说。前者源于佛禅话语,是以禅喻诗的著名诗论;后者出自道教内丹学说,是以仙道论诗的典型诗论。陈师道“换骨”说与黄庭坚“学诗如学道”有联系,是指学诗的艺术修养过程,通过勤奋、艰苦的研习,最终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陈师道“换骨”说与内丹炼养有共通性,突出表现在勤奋苦修和养气静心两方面。它对以禅喻诗习气的形成具有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道教内丹仙学是道教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阴阳理论为基础,以人体修炼为载体,以生命升华超越为旨趣,根据修炼的实际需要,在融摄中医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推演构造了道教仙学理论体系,与中医形成深入的交融关系。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养生方式,更成为东方文明史的一个亮点。其中内丹著作《西山群仙会真记》,融摄《黄帝内经》等元典的医学智慧,构建形成了内丹仙学修持的过程论、要素论和方法论基本模块,成为内丹仙学思想与中医人学思想汇通融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陈楠是南宋时期影响较大的道教内丹思想家,道教金丹南宗第四祖,内丹清修派的代表人物。传薛道光内丹道,王张金丹之要唯在“铅汞”。“一”为金丹之基,道即金丹;王张性命双修,强调修性为炼精气的基础;丹法分三品,推重内丹修炼以调心炼神为要的上品“天仙之道”;主张佛道不二,融弹入道;兼行雷法.在金丹南宗传承及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成熟方面有承前启后之贡献。陈楠的丹道思想不仅反映南宋时期内丹道兴盛、新道派兴起、各种道法出现而又相互交参、逐渐合流以及“三教合一”的时代特征,而且其思想直接影响了其后内丹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撄宁是近现代中国道教转型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其生平尚有许多异说。据其自传及其他材料,大致可推定陈撄宁的诞辰在公历1880年12月31日,曾考入安徽高等学堂,循依主持校务的严复所规设的西学专业政法方向学习,但学未及三年,就因痨疾复发而中途辍学。学界关于陈撄宁曾就读于政法(法政)学堂及其为严复学生之说,皆不确切。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述了陈撄宁的生平以及他女丹思想的渊源,并从男女修仙平等思想、女丹修仙方法、女子修仙与年龄、女丹派别四个方面对其女丹修仙思想进行初探。它指出陈撄宁在近现代新的形势下,发扬道教文化的女丹修仙思想,促进道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代新道家应该是站在时代前列,回应现代新儒家、新佛家和现代西方文明,以图复兴道家文化的一代大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陈撄宁才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新道家的开拓型人物;继承自家文化的道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人物普遍的心理历程,陈撄宁为代表的当代新道家构建新道家学说的努力与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是一种"经学忧患意识"形态之道统论的体现。在道教人才缺乏的现当代史上,陈撄宁代表了道家文化现代重构的洪大声音,体现了强烈的弘扬传统、复兴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的强烈要求,其在中国思想和文化史上的地位,与新儒家的冯友兰和新佛学的太虚大师差可比拟,在现当代史上,陈撄宁先生是儒释道三家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中道家文化现代转型的杰出代表,代表着一座三角鼎立的文化高峰。  相似文献   

8.
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道教修为渗透在隐逸文化之中,形成了不同于“儒隐”之“道隐”风格。作为内丹修炼的手段,白玉蟾的“道隐”实质即为“心隐”,在于追求对心无境,对境无心之无我境界。他的“隐仙”人格达到了道教信仰与至乐审美生活方式交融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9.
白玉蟾是宋代丹鼎派的著名道士。他把道当作最高的精神实体,认为虚无是道的起始阶段,修炼就是要达到道的境界。由于道蕴藏于人心中,要达到道的境界,心须做到无为。他主张内丹说,排斥外丹说。认为内丹修炼即是专气致柔,而不是导引等。白玉蟾的道教思想是隋唐至两宋时期道教内丹说发展的总结,在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晚唐五代时期著名道教理论家杜光庭对于修道问题进行了较多的论述,表明道教的成仙信仰及实践主张已成为其重玄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内丹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融汇重玄学与内丹学的可贵努力,反映了当时道教内部理论家力求把宗教实践与形上思辨统一的认识追求。  相似文献   

11.
道教内丹学与王阳明“致良知”说徐仪明王阳明对修习道教内丹导引之术非常重视,其《年谱》中多有记载。内丹本为一种养生延命之学,王阳明却使之成为“致良知”说的组成部分。王阳明如何将道教的修为与儒家的心性学说紧密结合在一起呢?这里拟作一点粗浅的探索。1当然,...  相似文献   

12.
全真道产生于金元时期,继承了传统钟吕内丹学并融摄三教,形成了内丹心性论。王志谨作为全真道心性论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其心性思想深受盘山派郝大通心性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王志谨以道为统摄,结合自身修道体验,形成体究彻道、明澈心性、积功累行等一系列心性修养论,并在继承传统道教道学理论基础上,推进了对心性本质的认识,由此发展出修持路径及修道的终极归宿,拓宽了全真心性思想体系的内涵,对全真道以至道教炼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中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男权至上的社会关系逐渐发生变化。本文拟透过近代道教学者陈撄宁与女词人、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吕碧城的讲道与求道活动,探讨男性出于挽救国家危亡和道教颓势等原因,关注女性包括宗教情感在内的各方面问题;而女性主体意识也随着自身社会地位的提高逐渐萌生,并支配其作出抉择。女性在受到男性引导的同时,也对男性的观念和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唐代道教的流播,大致可分为神仙道教与民间道教,其表现形式为“仙道”与“鬼道”。唐代是神仙道教鼎盛时期,而民间“鬼道”也有所发展。唐代“鬼道”继承了早期“鬼道”五斗米道的特点,并进一步与巫术迷信相结合,以符水治病,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为特色,对广大下层民众有巨大吸引力,引起了一次又一次民众暴动,同时,“鬼道”也逐渐浸润于上层社会,甚至渗透到皇室宫禁,对唐代政治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唐人掀起炼丹追求长生的宗教热潮,仙道小说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炼丹描写。伴随着中晚唐以来外丹术向内丹术的转变,仙道小说中也出现了表现外丹向内丹转变的作品。表现炼丹的小说,其内在精神是希望生命的永存,是道教重生观念的具体表现,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撄宁是近代著名的道教学者,他对老庄道家之学有精深研究。其《〈南华内外篇〉分章标旨》,"以《庄》解《庄》","以现代科学解《庄》",体现了独特的学术个性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但对庄老关系的理解、《庄子》的价值等方面的说解则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7.
老子同孔子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明星。老子学说思想的核心是“道”。在目前国内外研究道教热中,对道教祖师老子认识上的分岐,集中在于他的“道”如何理解。道本来是人走的道,经过引申而具有规律的意义。如“天道”,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人讲是天象运行的规律;“人道”,则包括了人生吉凶祸福的规律的意义。道含有规律、规则的意义,这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传统的  相似文献   

18.
道教宫观除了作为道教信徒讲经习道、从事宗教活动、聚居的场所之外,还有着丰厚的养生意蕴。具体表现为:道观的选址讲究养生之功、道观的布局遵守养生法则、道观的色彩装饰注重养生之喻、道观的建造以神仙宫阙为蓝本。道教宫观以此方式,来实现人们对于身心康泰的追求及表达对长生成仙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苏轼在文道观上存在一定差异。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主张文道并重,不轻“文”,不废“道”;苏轼则更重视“文”,把“文”放在第一位。在“道”的内涵上,欧阳修所论主要是。百事”,是现实生活;苏轼的“道”则包含了宇宙万物的一切,凡情之所系,有感于心者,皆为“道”的内容。在论及文章的“自然”时。欧阳修主要关注语言、行文等外在形式:苏轼则进一步要求文章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的家庭背景、自身的身体状况及思想上的困惑都是他与道教结缘的主要原因。王阳明对道教的态度既有欣仰,又有怀疑。年青时期他对道教道本论和内丹学思想多有吸收,晚年时期又对道教长生不死之说及清静无为思想进行批判。总的来说,他的良知说与心之本体思想受道教思想影响是非常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