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基础上提出的观点,也是对“五育并举”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相比“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不仅强调“五育”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更加注重“五育”之间的深度融合;在鼓励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完整的人”的培育。[1]鉴于当前教育领域存在明显的“五育”失衡现象,“五育融合”教育的提出既是对应试教育的反思,又是对回归教育初心的呼唤。近年来,5G、大数据、  相似文献   

2.
劳动教育被认为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成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五育”融合需要打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劳动教育引领的“五育”融合最好以“食育”为突破口,以此连接家庭劳动、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让学生承担学校的绝大部分劳动,由此形成学生自治的基本责任和担当。劳动教育引领的“五育”融合需要发挥社会教育力,建构“五育”融合的社会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3.
“五育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中小学校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自觉践行国家意志,构建“五育”融通课程体系,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协同多元育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活动,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五育融合”的教育环境,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4.
“五育”融合即通过融合的形式实现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五育”融合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策略,更是一种育人能力,是对新时代“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路径,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在“五育”之中,劳动教育被认为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协调育人价值,是“五育”的主要突破口和“五育”融合教育的关键所在,劳动教育是融通五育的粘合剂,劳动教育需与其余四育建立有机链接,形成融合互动,谋求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5.
论“五育融合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当前教育领域中"五育"失衡与"本土化STEM教育"缺失的状况,五育融合教育将更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它是一种培育"完整的人"的全人教育路径,是对五育并举的超越;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适应我国教育特点的本土化跨领域融合教育范式,是一种比跨学科教育抽象层次更高的跨领域教育。因此,与其说它是一种融合教育的理念,毋宁说它是一种可以课程化、活动化的教育类型。作为一个需要进行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的全新概念,不仅需要从理论层面勾画符合逻辑理路,也需要从实践层面思考现实难题,前者可以从核心素养"三层架构"入手,后者则可以从目标融合、内容融合、资源融合、教学融合和评价融合等五个维度切入。  相似文献   

6.
落实“五育并举”、促进“五育融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时代要求。课程建设是落实“五育融合”的载体和抓手,“五育融合”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方向与路径。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实践导向,通过整体优化学校课程体系、融合构建学校课程群、合理开发特色综合课程三条路径,并在工作机制构建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为“五育融合”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帮助学校实现课程全面育人、整体育人、融合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汪瑞 《文科爱好者》2022,(3):241-243
“五育融合”是小学教育的目的与归宿。“五育”中的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五育融合”背景下,落实小学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学校研究创设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合,实现劳动教育的全方位开展;家庭为小学生学习和体验家务劳动提供生活场所和环境,使其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为小学生学习和体验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提供广泛的平台,让小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相似文献   

8.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也体现了教育对人才的培育目标。“五育”融合要求学校和教师从教育理念上进行更新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文章从理念引领“五育”融合发展方向、通过实践探索“五育”融合路径两方面探寻“五育”融合的实践策略,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9.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金浦小学为了让“五育”有效落地,积极构建第二课堂阳光课程体系,并将“五育”与第二课堂有效融合,通过“挖掘课程教学资源,打通课内外关节;整合全校力量,打造第二课堂特色实践平台;构建‘四合’模式,筑牢人生发展基石”三个策略,让“五育”理念切实融入学校第二课堂,引导学生阳光、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王迎 《江西教育》2023,(19):92-93
在素质教育理念稳步推进的今天,通往“全面育人”之路的途径多种多样,而“五育”融合作为一种综合性、科学性的教育思想,无疑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此,在全面进行幼儿教育改革的当下,教师应当主动打破“五育”之间的界限,在“五育”融合中助力幼儿全面成长。  相似文献   

11.
长春市朝阳区从当下教育形势及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学习凝练“五育”融合思想,探寻搭建适切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驱动区域教育育人方式的整体革新。本文从课程目标设置、课程融合途径、探索未来课程、课程实施模式、课程推进策略和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论述,深入分析“五育”课程的构建对本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开展高职课程建设是加快“五育融合”教育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础,通过总结课程建设经验,分析高职课程建设和“五育融合”教育之间的关系,实现高职课程建设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加强课程建设为“五育融合”教育体系的均衡、协调、全面和安全发展奠定基础,进而实现课程建设和“五育融合”教育共同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13.
劳动是获取真知的实践活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要给学生搭建劳动实践的平台、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提供参与劳动的机会。学校结合实际,积极推行“三主三辅三基地”劳动教育模式,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联动机制,使劳动教育常态化。文章从劳动教育育人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特色文化几个方面阐述农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五育融合”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互融合的过程,是从理论的政策文本走向教学实践变革的过程,意味着一种新的教学范式。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嬗变,确证了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融合育人的教育发展实践之路,这不仅是时代发展转型在教育层面的变革,更是对“五育并举”思想认识在哲学思维层面的反思,即从实体思维转向实践思维。“五育融合”的教学范式是对实体思维下“五育并举”教学范式的变革与超越,以打破基于“加法式”的教学思维,树立基于“育人原点”的教学观念,构建基于“时代变革”的教学空间,指向基于“五育融合”的教学评价为实践理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开始尝试将课程内容与“五育”教育结合起来,希望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具有很大难度,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学科教学能力,还要对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有充分的了解,针对其心理特点调整教学方式,以此促进“五育”教育与数学知识点的融合。文章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五育”融合措施进行分析,希望能给小学数学教师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翟江 《辽宁教育》2023,(2):80-83
思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育人途径是开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思政课程。小学阶段的思政课程应该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兴趣和乐于接受的形式为出发点,与“五育”进行融合,从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7.
“五育融合”教育对智慧校园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江苏省扬州中学在“五育融合”教育实践过程中,基于数字资源的来源途径、生成方式、存储模式、分享方式等的多样化发展趋势,探索“融合”背景下智慧校园资源建设的新举措:关注数字资源多样化的趋势,注重融合课程资源的建设,打造“五育融合”的资源协同生态。  相似文献   

18.
“五育融合”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及教育体系,具有开放性、平等性、整体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是“五育融合”生成的社会外部机制,全面发展教育旨归的落实是“五育融合”生成的教育内在机制,课程体系共同目标的推进是“五育融合”生成的学校联动机制。“回应”与“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坚守”与“兼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使命,“协作”与“优化”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如此才能真正构建起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五育融合”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崔群 《辽宁教育》2022,(16):33-36
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应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从课程的形态、基本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统筹规划,深度推进课程的融合程度,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打破学科界域,以整体性思维推进跨学科融合,从而真正实现“五育并举”、全面育人。  相似文献   

20.
通过“五育”融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既是当下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下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针对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诸如“五育”培养脱节,制度落实不够等现实困境,应当在充分认识“五育”融合必要性和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坚持高位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坚持双轮驱动、明确职责功能,坚持项目培育、强化分层推进,坚持创新举措、落实精准实施,坚持效果导向、注重多元评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