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于”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虚词,其在传世文献中的用法已被揭示得比较清楚了,然其在早期汉语,如甲骨文、金文中的应用情况如何,尚未有全面的论述。殷周金文代表了早期汉语的发展情况,由于内容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其虚词的总体出现频率并不高,但“于”的用例却非常多。如既有用为动词的,又有用为介词的;用为介词时,不但可以引进处所、时间、对象,还可以引进施事者,构成一般所说的被动句。诸如此类都反映了金文中“于”字用法的丰富。故对其进行调查探讨,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于”字的早期应用情况,且可为解释该字的虚化规律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2.
“以……为……”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结构形式,然而这一形式(包括其相关形式“以为”)本身包含多种语法关系。《三国志》中“以……为……”、“以为”为例,对这一结构形式进行分析归纳,以期深入认识这一结构形式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3.
从语义上看,《搜神记》中"以"的功能有五大类。绝大多数"以·宾"短语放在动词之前,少数放在动词之后.放在后面,大多为了突出短语中的宾语。  相似文献   

4.
对“因”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简述,对南朝齐梁时期道书《真诰》中“因”字的各种用法做了完全统计,并与上古时期《左传》中“因”字的用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反映了“因”字的历时演变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因”的语法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可从语法层面进入词汇层面构成复合虚词,也可从连接词组、分句发展到连接句子。  相似文献   

5.
“以”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在先秦文献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意义多样,用法繁复,历来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对象。文章将以《孟子》一书为考察对象,采取定性量的研究方法,从而深入探讨先秦汉语中“以”字做虚词时的语义、语法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6.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左传》贵族女性形象主要可以分为善恶两大类。这两类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展现出了春秋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思想未定于一尊的时代特点。以及在这个时代中女性价值选择的二元性,同时也体现出了作者褒善贬恶的史学理念。  相似文献   

7.
《春秋左氏传》在坚持"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同时也因为虚构细节和人物语言、根据需要对材料进行选择组织、记录了大量虚幻怪异的故事而使其叙事更具虚幻色彩,并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诗言志”是一个文化命题,在《左传》里与政治外交结缘,成为高层次交际的表意载体,梳理《左传》引诗言志的方式及其它,对于“采诗”、“诗教”、“诗论”等等方面都能引发有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 ,新思想的产生和旧观念的束缚仍在深深地影响着史学家们的思维。《左传》中所记述的历史现象就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对此应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进行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左传》的伦理思想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墨子》一书中“以”字出现了1708次,而以字结构有860次,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以字句群.通过穷尽性地考察,本文总结出了以字结构的语法语义特点,以求能明了《墨子》语法一隅.  相似文献   

11.
祁门方言中“着”字的特殊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门方言中的“着”其实是一形三字(同形字)。本文主要描写祁门方言中读作[·ts′]的“着”字的几种用法,通过近代汉语的语料来探索这几种用法的来源,并与现代汉语的“着[·ts′]”字的用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借代含义的界定,并与其他相近辞格的对比,把《左传》中借代方式分为三类: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替本体、具体代抽象,举例说明各类,从中可以看出借代这一辞格能使文章简洁明了、有趣味且可以加深对句意的表达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谚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左传》一书共引谚语二十余条。这些谚语不仅以形象的语言阐发深刻的道理,美刺政治,表达民情,有较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和讽谏勃能,而且造语简短精炼,巧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且富于声律美,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以此推衍,谚语实为诗起源的前声。  相似文献   

14.
“以”的“率领”、“执拿”意义及其动词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不仅可以作介词,而且可以作动词;作动词的“以”,其词汇意义为“率领”、“执拿”、“携带”等。  相似文献   

15.
“士刦羊,亦无盅”中“盅”误用为“忘”,由来已久,流布广泛。检索古今字典、查考相关古籍,从说卦角度结合造字法的解释,可以论证“盅”是正体字、“忘”为讹误,并能得出造成此种误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历来论述左传辞令者,涉及行人、大夫颇多,关照俘虏这一特定群体的辞令的专篇很少.但就其论说技巧而言,俘虏辞令不仅运用了《左传》辞令晓以大义、示以利害的一贯手法,还使用了隐语、呼号、针锋相对等许多特殊的言辞表现形式.俘虏辞令的这些特点使得俘虏的言辞精彩纷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左传辞令描写的高妙手法,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鲜活的春秋世界开启了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17.
《左传》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各国歧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状况的历史著作.在春秋战国大兼并的时代背景下,外交言辞、军事战争、君主王权等成为其主要的叙述对象.然而,《左传》在叙事的同时也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胆识过人的勇士形象,并以其言语和行动表现出了他们的忠君、知恩图报、勇武、果敢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以《左传》中的这一类勇士形象...  相似文献   

18.
《左传》说辞的特色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说辞具有逻辑性强、文辞典雅、含蓄委婉等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既有社会对人才要懂礼和文质彬彬的外在要求,也有人才特定思维方式的内在因由  相似文献   

19.
《左传》鲁国文在思想内容上受周公影响较多,德政思想、维护周礼成为其主要思想特色。在文学艺术方面,其文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朴凝重,含蓄隽永;二是言辞典雅,富于文采。  相似文献   

20.
《左传》的人物描写体现了春秋时期史家对道德的追求,它将人物及其事迹置于道德层面进行剖析,反映了春秋时期史家弘扬正义、贬斥邪恶的道德观。特别是对“闪现型”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是较多倾注了作者的道德情感,反映了作者对君子人格的追求,展现了《左传》的文学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