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政治是网络信息技术给政治制度、政府管理、国际关系等领域所带来的新型政治现象、政治载体、政治格局和政治特点的总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社会公民可以快捷的通过网络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社会政治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政治参与具有政治参与身份匿名、参与方式多样、参与成本低廉、参与空间开放等特点。公民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电子投票、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政治参与提高了公民的政治自由程度、发展了政治参与方式和增强了公民对公权力的监督约束。  相似文献   

2.
网络的不断发展激发了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极大热情。通过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与形式的学理分析,以及对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与特点的阐述,提出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多面效应:对贪污腐败的监督效应、对社会公平的促进效应、对公民参政的激励效应等正面效应。但同时,网络政治参与也存在着网络反腐缺陷、网络政治精英和网络暴民带来的负面效应等。因此,论文提出需要政府健全网络立法、转变执政思维、发展公民教育等发展对策,以促进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式。根据网络技术发展与社会政治参与的关系理论,网络技术的发展程度与社会政治化水平存在着辩证关系,而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就体现为网络技术在政治应用过程中所起到的社会政治化的促进和阻碍作用。社会信息化水平、传统管理体制和网络管理程度是目前影响我国公民应用网络技术参与政治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前提是链接到开放的互联网空间。后真相时代,基于后真相政治传播产生第三种事实、技术赋权下的政治传播秩序演进以及圈层化交流导致政治权威话语场压缩等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变局因素,出现了媒介环境中的信息辨识困境、算法推送扩大群体间信息隔阂、后真相时代的政治极化传播、情感催化下的理性价值坍塌以及非理性参与导致网络舆论错位等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困境,由此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促进了数字民主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政治文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无限性、情绪化、非理性参与也导致了社会信任异化、群体极化以及网络民粹主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学界热点,但缺少关注女性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研究。来自H市的实证调查发现,在政府的鼓励下,女性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意愿较为强烈。从网络监督视角看,女性公民政治参与意愿的强度与其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密切相关。女性公民遇有政治梗阻时,其参与意向骤减。因此,为增量女性公民参与意愿,还需做出制度性努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治理模式,服务型政府建设强调以服务公民为导向,治理模式由政府单一治理模式转变为政府、社会、公民合作的多元化治理模式,让公民积极参与到公共治理中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公民表达政治情感,进行社会监督和政治参与的新渠道。服务型政府建设与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积极推进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是政府管理实现公共服务的主要途径。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政治文明建设的一种新渠道。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被视为公众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论时政、释放情绪等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工具,这种局势下催生了“网络民主”的发展.作为国家与公民交流的新窗口,推动了民主建设.网络政治参与的“阿喀琉斯之踵”在于:“网络群体极化”极易独霸话语权,挑战政府的治理权威;“数字鸿沟”引发非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威胁民主建设;“信息爆炸”孕育了不稳定的政治心理,加大了实现政府善治目标的难度.为此,从善治视角下,探讨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的挑战,并以此为逻辑,从政府和公民两个角度提出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与规范,从而推动善治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是一个国家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反映了公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将着重分析目前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现状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不断深化,基层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发生深刻变化,统战对象和领域都大量增加。基层统一战线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体现,但当前我国公民在政治参与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转型期要利用基层统一战线的特点和优势,在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主体、提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制度保障、营造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良好环境、取得民主监督成效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既改变了人们经济、文化生活,也改变了公众政治参与的观念和方式。互联网突破了传统政治参与的时空限制,衍生出网络政治参与的新事物。作为网络政治参与新形式之一的"转发",它不同于围观,其存在的本身即为讯息。"转发"是以区别于话语互动的不确定性主张。既是个体政治参与的新方式,也是公共舆论引导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1.
有序的政治参与作为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基本途径,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状况的重要尺度,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推动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政治参与的机制仍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努力扩大我国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对社区中介组织发挥政治参与功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社区中介组织发挥政治参与功能的方式与途径,认为有效地发挥社区中介组织的政治参与功能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13.
赵振江  李宁 《保定学院学报》2011,24(6):25-27,56
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中国公民方便快捷地进行政治参与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民意表达方式,推动了政府信息透明化、政务电子化,缩小了"数字鸿沟",提高了网络民主的广度和深度。但网络科技又是一把双刃剑,在为网民进行政治参与带来自由和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分析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个农业国,农民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群体,农民工是拥有农业户口,却离开土地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雇佣劳动者。政治参与公民通过一定的制度方式参与到国家的政治活动中去的一种活动。在我国现行的政治参与体制下,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是游离于体制之外的,农民工政治参与表达机制不畅,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低,农民工政治效能感很弱,农民工政治资源匮乏,是当前我们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状和原因。只有通过加强农民工的组织化建设。提高农民工的政治文化素质,构建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动力机制。合理配置农民工的政治资源。才有真正发挥农民工政治参与效能和作用,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范式转换的新取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公民政治参与范式正在发生着替代性的变化,即出现了从革命型政治参与向建设型政治参与范式、动员型政治参与向自主型政治参与范式、激情型政治参与向理性型政治参与范式的发展态势。它将为中国政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全媒体时代,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生态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内生逻辑。网络政治参与对网络政治生态的效应具有“双刃剑”特点,一方面在提升参与主体的独立性、和谐网络舆论空间、优化政府决策方面,对中国政治生态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严峻挑战,如网络政治生态的民意整合存在极大难度,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化加深从而诱发网络政治生态危机,网络政治参与的娱乐化倾向使网络政治生态更加复杂化等。因而,在媒体深度融合形势下,通过技术赋能、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完善法规监督,优化网络政治参与从而净化网络政治生态,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社会公民可以快捷的通过网络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社会政治事件的参与度越来越高。随着经济社会转型,越来越多的网络群体事件凸显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问题。网络参与的主体、客体和时空场域共同构成了网络群体事件的基本要素。网络群体事件具有突发、难控、广域和虚实的特征。网络群体事件的政治价值在于发展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方式、实现了对政务工作的监督管理和促使政治权力的移转。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有助于政治参与的扩大和民主政治的推进,政治参与的程度也影响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政治参与的扩大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保障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必然规定。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客体内容”“行为方式”“主体素养”三个核心要素的分析,构建了以“参与内容范畴”“行为积极性”“参与素养”为基本维度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特征描述的三维分析模型。利用该模型,可综合描述大学生个体网络政治参与特征;可进一步对其群体做统计分析,以实现有效分类,从而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分类引导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农村女性政治参与是影响农村民主自治的关键因素之一,而阻碍农村女性政治参与的原因颇多,如封建传统思想制约、政治参与意识薄弱、文化素质偏低、政策缺失等,所以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提出有利于完善农村民主自治,其中,女大学生"村官"利用自身的优势帮助农村女性破除政治参与的障碍,使其自觉加入到政治领域,参政、议政,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