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斯卡·王尔德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小说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都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精神,这些女性角色都摆脱了上流社会装饰品的身份拥有了独立的人格。本文旨在从女性身份角度入手来解读《莎乐美》中塑造的新女性形象,并探求这种形象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女性身份问题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以画家高更为素材,描写了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为了追逐绘画理想,挣脱世俗羁绊、摆脱原有价值观的传奇人生经历.本文用象征主义理论,围绕主人公逐梦之路,解读月亮与六便士的三层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认为审美主体内在诸因素——文化素养、文化人格、性格秉赋、特定感情与情绪等在审美认识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审美情感在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历史人物的选择和褒贬冲破了“史”的规范,喜欢“旁搜异闻”,予以著录,满腔热情地为古今那些德高行远、才华卓著的英雄贤才树碑立传;无情揭露和抨击凶官恶吏的恶德劣行,真正作到了“不隐恶”。这种情感来源于司马迁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因而既不是肤浅庸俗的滥情和无病呻吟,也不是个人爱好和恩怨的随意渲泄,带有普遍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5.
在被誉为"美国恐怖小说之父"的埃德加·爱伦·坡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短篇小说还是诗歌,哥特式文学元素随处可见。死亡的主题、阴森的场景、诡异的气氛、恐怖的意象在爱伦·坡的笔下却被赋予了诗歌忧郁美的风格,因此造就了一位曾被称为"美国最伟大作家"的诗人,同时也给读者展现了一个个既怪异又哀婉的凄美画面。本文将从埃德加·爱伦·坡的代表作品《乌鸦》入手,分析哥特式文学理论是如何在这首诗歌中体现的。  相似文献   

6.
杨慎是明朝云南文坛上有着特殊影响的一位大诗人,其云南诗歌凝结着云南戍途生涯的复杂的情感因素。经过心灵的氤氲,杨慎交错复杂的情感以审美意识形态外化于诗歌,诗歌因此而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长久以来,《荷塘月色》深为读者所喜爱,作品充分展现一种自然和人性融为一体的美。从优美的意境、真挚深厚的情感以及对人性的追求等角度来分析作品,探寻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边城》,以他那"乡下人"独特的情怀,独特的审美观照,以翠翠和傩送爱情的演变为主线,向人们展示了一种重义而不重利的人生形式;而美好社会和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使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复杂的、以优美和谐为主旋律,又夹杂着哀怨凄婉的惆怅情调,充分体现出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9.
10.
战国时的《乐记》经汉代学者整理,成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音乐理论的著作,其中对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思想作了系统阐述。《乐记》认为音乐由人心感于物而产生,又从情感上打动人,使人获得快乐和教益。其快乐包含着生理的节奏和韵律的共鸣,其教益包含着积极和消极的因素。《乐记》还认为人是宇宙万物和谐的组成部分,音乐体现了宇宙的和谐,包括相辅相成的协调和相反相成的节奏。人类社会作为宇宙万物规律的体现,也要体现和谐原则,而音乐中也体现了人伦关系的和睦。音乐的审美教育要体现以道制欲的原则。音乐主要从内心感动人,所以音乐的审美教育对人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感化,与道德礼仪教育相辅形成。《乐记》对中国两千多年音乐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它有封建时代社会要求的局限性,但其贡献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11.
12.
试论导游员在旅游审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旅游的本质属性出发 ,论述了导游员在旅游审美活动中的地位 ,探讨了其在旅游者综合审美实践中的作用和如何有效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余华小说《兄弟》展现了羞感从审美价值滑向市场价值的过程及其原因。因羞感的丧失而产生伪羞感和献媚,献媚又导致了羞感美的丧失、性与爱的分离以及社会道德的沉沦。而“艺术羞感”的丧失则导致了《兄弟》艺术水准的下降。  相似文献   

14.
乡恋之情是埋藏了<雨江南>的情感内移;体现出与忧出生浊成为<雨江南>宝贵的基调;积极的进取和乐观向上的性格指南铸就了<雨江南>刚毅的品格.  相似文献   

15.
本文遵循审美反映理论,以文本为基础,从小说美学的角度由三个方面来阐述《杀手》中的人物形象,即典型人物的塑造、人物的艺术真实性刻画和人物的个性化描写。通过分析这一短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和其所带来的审美效果,达到彰显海明威在"冰山理论"指导下独具匠心的人物创作及由此产生的经久不衰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对贾府内男女间的性爱生活作了多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虽直白但有节制,既忠实于生活,又尽心于艺术,不但很好地服务于塑造鲜活人物形象的需要,而且更具有展示作品题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挖掘审美过程中蕴含的超功利性和情感性元素,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一个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修养适配教学通过内容上的丰富、方法上的创新和教学环境上的优化,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目标。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修养适配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意见,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改革。  相似文献   

18.
《故乡》以“相隔两千里”、阔别“二十余年”开篇,一举确立了时间与空间并肩前行的叙事构架。整部小说就在空间位移与历史时间的理念中展开叙事:相比“过去”的幻想与“现在”的悲凉,对“未来”的期待更具现实意义。“我”原以为闰土“崇拜偶像”是无可救药,可自己期盼的“希望”不也是“手制的偶像么?”由此突破主客相关的世界认知意识,实现了“自我”的世界观变革。它承接《狂人日记》中寄“希望”于“孩子”的主题,拓展历史时间的认知理念,开启了一系列“归乡”叙事模式的新篇章。同时,以空间的时间性审美叙事为线索,对开辟鲁迅文学不断超越“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哲学命题,具有奠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历来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学科交叉的角度,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以图为审美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天地加以拓展、挖掘,是为对其有新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20.
钟嵘《诗品》以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来称赏《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价值,充分肯定了《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抒情诗歌中的崇高地位.情感真挚、婉曲深幽、语短情长是《古诗十九首》显著的美感特征.作为五言诗的典范,在《古诗十九首》中,情与景的融合可以说达到了妙合无垠的境界.善于写哀感,擅长抒忧伤之情是《古诗十九首》不同于其他抒情诗歌的地方;抒情隽永,意味深长是《古诗十九首》高超的审美意蕴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