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炎冰 《钓鱼》2005,(10):23-23
拉饵术的出现加快了竞技钓鱼的节奏。自此,以钓快鱼为乐,把定位水底的钓法演变成全泳层立体钓法,成了现代钓鱼的一大亮点。1999年8月,本刊记者在报道第5届“澎湖湾杯”全国钓鲫高手邀请赛盛况时,将河南钓手不管水深、鱼情一拉到底钓水皮的技术风格概括为“钓-标深“。之后,这项技术迅速影响全国,并为池钓爱好者津津乐道。近年来,钓-标深技术扩及河道、湖泊也收到了积极效果,但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发展到现在有了哪些变化,以及在应对鱼情上要注意什么等等,对许多人来说仍然是个谜。为此,记者约请著名手吉彦军对钓一标深技术作如下解答:  相似文献   

2.
吴芜 《钓鱼》2009,(22):16-17
十年前,记者在天津观看第五届“澎湖湾杯”全国钓鲫高手邀请赛时,发现参赛的3位河南钓手不管水深水浅,鱼多鱼少,自始至终坚持拉饵打浮。赛后采访了这3位钓手,把他们的技术特点概括为“钓一标深”。此后,拉饵“钓一标深”风靡全国,并迅速成为竞技钓鱼的主流技术。2002年,记者采访在无锡举行的“泛宇杯”钓鱼邀请赛,发现河南钓手在运用“钓一标深”技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鱼口乱,  相似文献   

3.
张炎冰 《钓鱼》2005,(16):31-31
有人说感是调出来的。但与钓底一个下,提竿必中鱼相比,钓一标深的时候,不管怎么调标,都是鱼讯柔弱无力,动作轻、幅度小,就是速度很快的大动作也体现不出力度。因此,用钓底的鱼讯感受来钓一标深会丧失许多机会。钓一标深是一种新感觉。  相似文献   

4.
张炎冰 《钓鱼》2004,(12):33-33
悬坠钓法被大众接受是必然的.因为它解开了过去不能解开的谜.使钓鱼成为可以研究的对象,比如提高上鱼率.扩大钓鱼范围,确定对象鱼等等,但从传统到现代,钓组变了,结构变了,钓法要不要变?穿新鞋走老路,用浮子的认识去指导浮标,当然钓不好鱼。  相似文献   

5.
张炎冰 《钓鱼》2005,(20):38-38
客观地说,吉彦军是把钓一标深完善并提升为一种流行钓法。其实,在他之前的1997年蚌埠“黄山烟杯“全国钓鱼邀请赛就出现了钓标深的雏型。由于鱼的密度很高,钩没有到底就被鱼衔住了,因此钓水皮下40-50厘米,凭感觉或数123提竿就能中鱼。然而,许多人以为是特例,没有进一步研究鱼为什么上来。吉彦军没有参加这次比赛,但听说有这么一种钓法就钻进去了。  相似文献   

6.
张炎冰 《钓鱼》2011,(5):20-21
以快为特色的竞技钓鱼并不是以快制快一种方式。例如拉饵钓一标深先得有密度保证,以雾化和加快抛钩频率将鱼提起来并圈定在合理的范围里,如果不能将鱼集中,快就是无本之木。由于当初媒体以局外人视角报道拉饵钓一标深,强调的是放弃猾口钓生口,而没有将猾口、轻口和乱层鱼的咬钩区别开来,以至于许多人将拉饵钓一标深视为鱼离底后的必然钓法。  相似文献   

7.
钓语别解     
之晔 《钓鱼》2006,(11):25-25
乱口 浮标大幅度上升.一直升到标身出水,提竿无鱼;急速下挫,标尖看不见了还是空钩,于是有乱口鱼或称乱层鱼,这是竞技钓鱼的说法。休闲钓鱼也有这种情况,但说法变了,这是小鱼闹窝,一群尖嘴鳖鲦。两种说法都对,问题是竞技自命不凡,看不起休闲.称之为乌合之众;休闲反唇相讥,说池塘内竞技钓是动物园打猎,笼里捉鸡的能耐,也就是拿小鱼开心。  相似文献   

8.
飞铅钓法     
张炎冰 《钓鱼》2010,(8):7-7
源于北方大棚钓鱼,由钓一标深衍化而来的钓鲫技术,主要针对经常钓了放、放了钓,尾重50—100克的猾日鲫鱼,适用于泳层乱,时聚时散,鱼口没有规律的时候,是钓赛后期捞散鱼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9.
吉彦军  张炎冰 《钓鱼》2011,(3):14-16
从1997年开始接受竞技钓鱼基本功训练,到一年后参加第四届“钓王杯”决赛,两年后获开封“好运杯”冠军,吉彦军驰骋竞技钓坛十余年。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凭着拉饵钓一标深技术,扬名“澎湖湾”,勇夺“海狮杯”。可是新钓法、新技术叠现,就是钓一标深也不再是本来面目的时候,吉彦军就只能接受失落首座“读者杯”的遗憾了。  相似文献   

10.
张炎冰 《钓鱼》2005,(13):23-23
吉彦军被看好,或者说出道是1999年6月的开封“好运杯“获第一名。记者欣赏到的钓一标深样本是在这次比赛之后的天津第五届“澎湖湾杯”全国钓鲫高手邀请赛上,不管有鱼无鱼,吉彦军以每分钟抛钩8-10次的频率,在最后“收官“时奠定胜局。平心而论,钓一标深动作乏味、枯燥,但竞技钓鱼就是这样,在划一的抛钩提竿中隐藏的是智慧和不露声色的激情。  相似文献   

11.
张炎冰 《钓鱼》2008,(10):16-17
上世纪90年代有一个数字:全国钓鱼人口9千万,但到底是多少,至今无人能说清,但全国钓赛吹响集结号,省、市、县、区层层叠叠的钓鱼比赛确实让钓鱼人火了一把。然而比赛都是官办民助,鱼官出面、摊派、化缘,民间拿钱,可是民助不是民赛,钓鱼人要挤上这班车不容易,能够参加比赛的人总是少数,有些遗憾,草根呼吁:让钓赛成为大众钓鱼的欢乐节日,另外一个事实是:台钓催生了竞技热、俱乐部热、打浮、钓快鱼、钓一标深、雾化诱鱼、精微调标等等新技术都需要钓寒的检验。抗不进钓赛而又不甘于边缘的人因郁闷而呼喊。1995年,由《中国钓鱼》杂志和《体育大市场报》创设的“钓王杯”是真正意义上的草根比赛。  相似文献   

12.
华朝熙 《钓鱼》2005,(6):23-23
回眸2004中国钓坛,翻阅过去年《钓鱼》杂志,我以为除了十件大事七大要闻外,还应该大书特书一笔的是,《钓鱼》杂志为全国钓鱼人开辟了个很好的“争鸣”平台。诸多钓鱼人直抒已见,探讨中国钓鱼的发展、方向,对钓技钓法作了很好的交流、切磋、商榷。这在中国钓鱼史上,中国钓鱼媒体上,恐怕是史无前例绝无仅有的。如果有人撰写中国钓鱼运动年鉴,有人撰写中国钓鱼史,应该重重地大写一笔。  相似文献   

13.
韦国 《钓鱼》2006,(20):15-15
调标对手竿钓者来说绝对是重要的,不懂调标而能钓好鱼者不可能钓好鱼。同一个人、同一时间与钓点、同样的标、同样的调法、同样的饵比重,当饵味不一样时,百分之百有不一样的效果,不信者,自说钓鱼功夫有多么厉害时,终会让人存疑。但是,好饵易求,钱花下去即可得,好标难觅.所花金钱高低与标之好坏并无绝对关系。标之好坏鉴于制造时配比之得宜否、与适用目标鱼种鱼情的定位有关.许多制标者不懂调标.实是误人误己,买标者若不解其中奥妙.认为浮标“应该都是一样”的话.那钓鱼功夫要登大雅之堂很难。  相似文献   

14.
张炎冰 《钓鱼》2006,(1):31-32
钓一标深是拉饵钓法中的一个断面,可以说没有拉饵就没有钓一标深,之后不定层了,往上钓水皮,往下钓过程,钓动态,跟着又有了搓饵钓一标深。钓鱼人对钓一标深技术的提升在目前似乎已没有什么发展的空间了,钓一标深还有多少前途?或问:钓一标深会有怎样的走势?  相似文献   

15.
谚语说:“九月九鱼封口”,这句谚语很不确切。冬季气温、水温低了,鱼的活动量减少,觅食也大大减少,这才是实情。只要气温、水温合适,它们还是要活动的。只要有活动,就要补充食物。所以,冬季还是能钓到鱼的。随着季节和鱼情的变化,冬季在大水域钓鱼(如水库、湖泊)也要随机应变。根据本人多年来冬钓的实践,认为应该有五变:一变“随意出钓”为“选风和日丽的天气出钓”;二变“浅水钓鱼”为“选较深水处钓鱼”;三变“短手竿钓鱼”为“长手竿或矶竿(手海两用竿)施钓”;四变“单钩或双钩钓鱼”为“用串钩或带漂组合串钩钓鱼”;五变“用面食钓鱼”…  相似文献   

16.
萝卜在说话     
刘博 《垂钓》2004,(8):40-42
这是一个钓鱼界无法忽略的名词——“萝卜”。它代表一个拉饵技术了得的竞技高手。伴随着“一标深”等新兴钓术在全国钓鱼界的迅速传播,“萝卜”的名头越来越响亮,致使许多人都忘了那个高手的真名——吉彦军。  相似文献   

17.
张炎冰 《钓鱼》2004,(6):28-28
有一个疑问困扰了记者多年,就是钓快鱼的浮标能不能钓慢鱼?用钓快鱼和钓小鱼的浮标钓大鱼,在浮标调整上有没有区别?对爱好钓鱼,但没有机会参加钓鱼比赛的钓鱼大众来说,形状各异、规格多样的浮标有没有一个统一的调标公式?  相似文献   

18.
响响 《垂钓》2007,7(12):13-14
钓鱼本来是为了锻炼身体和愉悦身心,目的不在鱼而在乐上:在钓的过程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搜索钓技,这才是钓鱼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可现在不然,有些人受利益的驱动,竟然将很有意义的钓鱼活动玩儿得变了形、变了质,甚至将钓鱼活动演变成了一种欺诈行为和赌博活动。  相似文献   

19.
张莉 《钓鱼》2005,(18):10-11
由亚细亚钓鱼联盟主办的亚细亚国际友好钓鱼大会是亚洲钓坛的钓鱼盛会。每年举办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二十四届。钓鱼大会秉承“钓鱼无国界”的宗旨,以鱼为媒,以钓会友.是亚洲国家和地区钓手海钓技术的大比武。  相似文献   

20.
张炎冰 《钓鱼》2005,(1):26-26
凡是到钓鱼学校学习过的人都知道,调标分三步:1.钩悬半水,添减铅皮设调目;2.钩上装铅片,抛钩找底,然后上移鱼漂测水深;3.去掉钩上铅片,两钩搓饵,抛钩压水定钓目。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因竞技高手练就了一套无须刻意找底,以饵重平衡钓目而确知两钩触底的本领,遂使这一本来应该重视的环节被疏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