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有为痛悼“六君子”⊙吕俊昌⊙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写了一副挽联,沉痛悼念为变法而牺牲的“戊戌六君子”。这副挽联是: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如斯,于今为烈,恰如...  相似文献   

2.
镜头一:在上八年级戊戌六君子这课时,当教师介绍谭嗣同原本有机会赴日本避难,但他不愿出逃,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以酬圣主”。就在讲述这段历史时.下面有学生竞脱口而出:“傻瓜!”  相似文献   

3.
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曾和康、梁一起倡导维新变法。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亲政,大肆搜捕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等都设法躲藏逃脱,而谭嗣同“竞日不出门,以待捕”。当时许多好友曾上门劝其暂避,都被他一一拒绝。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政治运动——戊戌变法,由那拉氏发动的一八九八年九月的政变宣告结束了。但作为一个思想启蒙运动——已经形成的戊戌社会思潮,并没有因“六君子”的被杀而夭折,它在戊戌政变后仍有所发展、甚至有很大的发展(至少推延到一九○三年)。从思潮角度研究戊戌社会,开阔了戊戌变法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做一个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必是坦荡之人。但若仅仅是坦荡,那又过于个人化,除此之外,还应具备忠诚、无私等品质。潭嗣同就是君子。他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是“戊戌变法”的引领者,为改变中国当时衰败的状况,他愿抛头颅,洒热血,与康有为、梁启超一起发起爱国运动。虽然“戊戌变法”仅存活了103天,但它凝聚的是谭嗣同这样的铁血男儿拯救民族危亡的英雄气概。在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没有逃跑,反而说:“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人流血,让我来做第一个吧!”在狱中,他坦然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千古绝句。  相似文献   

6.
林旭评传     
林旭既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又是年少英才、卓然成家的爱国诗人。他为救亡。图存、维新变法,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留下的诗集《晚翠轩集》,丰富了我国的诗歌宝库。  相似文献   

7.
谭嗣同是清末戊戌维新运动中最杰出的英雄人物。他积极投身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变法运动,精心撰写了《仁学》一书,猛烈抨击二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和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进步发展的呼声,号召人们“冲决网罗”。这部书是他主张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在近代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变法维新只坚持了103天就失败了。光绪遭幽禁,康、梁逃亡日本,谭嗣同等6人被杀。就义的6人历史上被称为“戊戌六君子”。梁启超逃往日本后,为了悼念牺牲的“六君子”,分别为他们写了小传。  相似文献   

8.
九十年前,“戊戌六君子”(以下简称六君子)英勇就义于北京菜市口。慈禧太后的屠刀尽管可以砍断六君子的头颅,但却砍掉不了烈士们为振兴中华而英勇献身的浩然正气。六君子的血,既映衬出慈禧等封建顽固派血腥屠杀维新志士的狰狞面目,也启发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戊戌变法失败这一血淋淋的现实,深刻地启迪国人: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是无济于内忧外患的国事;日本明治维新的模式在中国行不通;要救亡图存,就必须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从此,以推翻清廷为主要标帜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高潮。因此,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六君子的英勇就义,为辛亥革命的胜利铺平了道路。六君子就义九十年来,人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崇敬和怀念。然而笔者发现,在诸多的评介文章中,论及他们诗歌成就的文章却比较罕见。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就六君子的诗歌创作进行简要的论述,以期就正于海内外方家,也聊表纪念六君子就义九十周年之意。  相似文献   

9.
刘光第,字裴村,四川富顺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刘氏先人,“忠于宋,耻仕元,由江西瑞金避地汀州,居长汀者一世,迁武平者十六世”(《先大父家传》),清初复由武平徙居四川富顺。咸丰九年六月一日(1859年7月14日),光第出生在富顺县的赵化镇。  相似文献   

10.
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紧逼,险象环生,而清政府依旧在“讨友国之欢心”中度日。目睹“戊戌六君子”与“自立军勇士”的淋漓鲜血,维新志士终于看清了清政府狰狞的面孔,革命成为时代的呼声,成为历史的必然。为了从理论上证明革命的必然,革命派借助西方科学进化论,驳斥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无耻谎言,表明了历史发展进化之必然,历中发展与暴力革命之必然,形成了革命的历史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儿缆船》诗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在光绪十四年(1888)写的,当时他24岁。诗前有段小序:“友人泛舟衡阳,遇风,舟濒覆。船上儿甫十龄,曳舟入港。风引船退,连曳儿仆。儿啼不释缆,卒曳入港,儿两掌见骨焉。”  相似文献   

12.
林旭(1875—1898),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作为晚清杰出的维新志士、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他早已是“英名满天地”了,然而作为一个诗人,他却长期被研究者所冷落。究其原因,当与他在近代诗坛上归属于“同光体”诗派有关。因此,探讨林旭诗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风格,不仅有助于确认其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应有地位,而且对于全面认识“同光体”这一诗歌流派,也可起到窥斑见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史学界已作了较广泛、较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对“戊戌六君子”的研究,除了谭嗣同的讨论比较深入外,其余的则稍嫌不够。尤其是列名军机四卿之一的杨锐,更是少有专门论及。关于杨锐在戊戌政变中的政治倾向,史学界仅有一些零星论述,大致有这样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杨锐是维新派的右翼,如范老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上册中称:“杨锐、刘光第代表右派”,“杨锐是圆滑官僚,张之洞最亲信的门徒,代表伪维新系。”汤志钧先生也在其著《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卷二中称:  相似文献   

14.
<正> 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以1895年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为起点,至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结束,前后经历只有短短3年又4个月时间。而“百日维新”仅存在103天,便以光绪帝被囚,康梁出逃,谭嗣同等“六君子”血溅京门而告失败了。接踵而起的是更完全意义的近代中国革命,即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进程一步步向前发展了,人民的认  相似文献   

15.
一《谭嗣同传》是梁启超所著《戊戌政变记》中“第五篇殉难六烈士传”中的一节。这篇传记介绍了戊戌六烈士之一的谭嗣同的生平事迹(“六烈士”的其他五人是: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  相似文献   

16.
从古到今,我国共有八个“六君子”。 1.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李杞、李稷主持四川茶叶专卖。周伊、正儒、张永徽、吴翁、吕陶、宋大章六人先后反对茶叶专卖,因而受到统治者的处罚。苏轼在《送周朝议守汉州》中赞之为“矫矫六君子”。  相似文献   

17.
清末女诗人、女词人沈鹊应是近代“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的妻子。其词反映了她在丈夫殉国前后的曲折经历和思想感情。沈鹊应的词在中国词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在中国女性词史上,其地位和影响显得十分突出。至目前为止,对沈鹊应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细致,有待研究者从词学、美学、语言学等方面深入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8.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他是清末戊戌改良运动中的激进派。有冲决封建网罗和向旧制度旧文化挑战的勇气,对君主专制和封建伦理道德提出了严厉的批判,他的民主思想和民族意识在当时都产生过较大影响。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招作为戊戌变法殉难的“六君子”之一,在北京菜市口慷慨陈词,从容就义。谭嗣同短暂的一生和甘肃有着不解之缘。他父亲谭继洵从一八七八年(光绪四年)春来甘肃做官,先任“巩秦阶”道道台(治所在天水),接着就升任“甘肃布政使”(一省的行政长官),一直到一八九○年(光绪十六年)春升调湖北巡抚离兰,前后历时十一年之久。在这十  相似文献   

19.
《学记》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古人都有这样的见解,我们现代人则更应具有创新的意识。于是,我在六年级的乘法口诀教学中大胆开放课堂,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在戊戌维新时期为配合变法救国提出了一套较有系统的教育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本文拟从教学目的、内容和师范教育三个方面来探讨他的维新教育思想。 一 培养维新人才,是戊戌时期粱启超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他把人才的培养视为变法的根本,“变法之本,在育人才”,梁启超这里所指的人才,绝非指受过一般教育的人才,而是指通中西、能担当救亡图存重任的“大人君子”。“有非常之才,则足以济非常之变。呜呼,是有所望于大人君子者矣!” 梁启超在戊戌时期所持的人才教育观有以下成因:首先与他的英雄史观有密切的联系。梁启超认为历史是英雄的历史,“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于无历史”。而一般群众,不过是随英雄人物“之风潮而转移奔走趋附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