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马哲学家普洛丁说;“真情就是美,与真情对立的东西就是丑”刘勰也说:“情者,文之经”,古今中外的艺术实践都证明:艺术美离不了情真。“三言”的作者在《情偈》中就提出了情真说:  相似文献   

2.
1.皮里春秋:皮里,内在,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典故出处】《晋书·褚裒传》:“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日:‘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为讳“春”字,后“皮里春秋”改为“皮里阳秋”)  相似文献   

3.
朱熹注《中庸》时,追求义理上的贯通,发明“中和新说”,明确指出“中和”乃兼言性情,“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朱子在贯释孟子“四端”、“四德”说时,也依循伊川的思路,作出了性情论的理解。朱熹的性情论说解,是针对佛禅的“反情”、“恶情”说,李翱等人的“灭情”说而提出的重情的主张;而其“心统性情”论中的“心”,则为一种“有限心”,须“持敬”、“格物致知”,才可达于“理”,这也同佛禅之“心”及受佛禅影响之“心即理”说划清了界线。  相似文献   

4.
<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与言."这指出情感在学生作文中的重要性,无"情"便无"言".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相似文献   

5.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标点往往不只是简单的停顿,它是语言,有时甚至是比语言还“语言”的表情、情感、动作。郭沫若在《沸羹集·正标点》中曾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而现今是等于人面而无眉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无以”是古文中运用很广泛的一个词,例如:“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论语·季氏十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相似文献   

7.
在对诗歌文本的意义阐释上,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刘勰的“知音”说等,都是以探求和追寻作品确定不变的原意为目标的。然而事实证明,这往往既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法完成的。与此不同,《易经·系辞》中有“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的思想,荀子也说:“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到了西汉,董仲舒更是明确提出了“《诗》无达诂”的命题。他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春秋繁露·精华第五)刘向也曾提到:“传曰:《诗》无通诂,《易》无通占,《春秋》无通义。”…  相似文献   

8.
谭虎 《家庭教育》2014,(7):89-89
中国传统道德十分注重“忠”“信”“笃”“敬”教育。据《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孔子的学生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孔子回答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意思是说: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即使到了别的国家,也处处行得通;言语欺诈虚伪,行为轻浮狂妄,就是在本乡本土,恐怕也会处处碰壁。换言之,就是心存道义可以走遍天下,道义失守就会寸步难行。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心物交融”,“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唐朝的王之涣在《诗格》中写道: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作了通俗而深刻的阐述,他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人心中之一境。”把文学情境论迁移到教学实践和教学过程,就是课堂情境化和情境课堂化。  相似文献   

10.
何继军 《学语文》2003,(1):45-46
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其中的“不足”,中学语文课本释为“不值得”。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将“不足为外人道也”注释为“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作品选编》(英、法文注释)将“不足……道”翻译成英语:“nothingto speak of to……”古代汉语编写组编写的《古代汉语词典》将“足”释为“值得、配”,举的例证恰是“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上各家将“不足”释为“不值得”,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1.
《论语》之“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自汉以来,学者注疏分歧较大,虽后世正统注疏较多采用全句不断之分法,然此说未免与文章之本意有不合之嫌。文章着重结合清人史绳祖之说,就“与”字在《论语》中之用法,以及孔子本人对待“利”、“命”、“仁”三者的不同态度问题,对该句重新解释,从而指出:此句应为“利”、“命”后俱有断,其意亦了然,乃孔子罕言“利”,旨在不赞同,而对“命”、“仁”则是赞许之意。  相似文献   

12.
“情景交融”是一种作文境界,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分为“由景入情”与“由情入景”两种。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景中情,情中景。”(《姜斋诗话》)这种“情景合一”的说法,与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论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经典的阐述,如“诗无达诂”、“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等都是精辟的理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表达了意辞之间的关系,而“诗无达诂”则强调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膜。清人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有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这说明了“文本”  相似文献   

14.
一、“言”“文”并重 对于文言文教学的探讨,走过了一个梗长的过程,受不同教育理念的影响,文言文教学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在“工具说”一统天下的时期,文言文教学暴露出有“言”而无“文”的弊病;而当“人文性”成为课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时.文言文教学又出现了有“文”而无“言”的倾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以“情”动人的杰作.《古文观止》评其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更有宋人赵马时在《宾退录》中说:“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真有这么严重吗?学生们往往不以为意,如果教师不善加引导,他们初次接触作品.是很难深刻领会那隐藏于字里行间的“至性”之情的。所以我们在教这篇课文时,应紧紧抓住“情”这根主线.把握作者高超的煽情艺术,才会让学生有所体悟和收获。  相似文献   

16.
王延相曾说过:“言征实则寡余味电,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王氏家藏集·与郭价夫学士论诗》意象即诗词的本体。其特点概括起来有:真文、连贯、含蓄等三个方面,这是由意象的基本结构或者说意象的霄造规律所决定的。《易传·系辞传》说,“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相似文献   

17.
古人论文,喜用比喻。而在众多谈文的比喻中,以水为喻尤为常见,最著名的当推韩愈《答李翊书》中的论断:“水,气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在古代文论中虽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但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指学、识、才诸因素有机结合的“文心”,或曰知、情、意、思一体化的语文心智结构。韩愈以水喻气,当然是在以水喻文。  相似文献   

18.
两则随笔,皆为《史记》而发:一,抓梳,论列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与茅坤“各得其物之情,而律于心“说的渊源关系;二,追索司马迁在汉武帝时代打出“一家言”的旗帜所为何来,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19.
安国梁 《语文知识》2002,(11):46-47
《焦仲卿妻》中: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对“贵贱情何薄”这一诗句的诠释,诸家颇有出入。据我们所知,约有三说。黄节说: “‘贵’,谓大家子,宦台阁也; ‘贱’,谓妇也。贵贱相悬,遣妇不为薄; ‘情何薄’,言何薄之有也。”余冠英在  相似文献   

20.
情为文之根     
高红哲 《学周刊C版》2011,(11):200-201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圣贤,下至愚髌.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人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其实.写文章也是如此,“情”应是一篇文章的根本.没有感情也就没有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