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学语文课本和一些课外读物中常见有“谥号”一词。如,现行江苏教育出版社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岳阳楼记》一文的注释①:“‘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多数初中生对“谥号”并不了解,本文就此作点小释。在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功德、品行、事迹,给予追加的称号,叫做谥号。谥号用字大多由一个或两个字组成。如范文正  相似文献   

2.
“敷衍”一词,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做事不负责或待人不恳切,只做表面上的应付”,如“敷衍了事”、“敷衍塞责”。古汉语中的“敷衍”含义与今天不完全相同,归纳起来,不外以下几种用法。(一)散布、流播、流溢王褒《九怀序》:“褒读屈原之文,嘉其文雅,藻采敷衍。”意为:我读屈原的文章,赞赏他的诗文高雅,词藻文采散布流溢。张衡《西京赋》:“敷衍,编町成篁。”薛综注:“敷,布也。衍,  相似文献   

3.
“青春”本指一年四季中的春季,始见于西汉刘向《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意思是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大地生机勃勃。王逸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说文》:“青,东方色也。”古人以四方、四色与四季相配,东方为春位,属青色。大地回春,草木青葱,称春天为青春甚为确当。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日常交谈或阅读报刊书籍时,经常听到或看到“连中三元”这个成语。它多用来比喻个人或集体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得胜,或在一项比赛中连续三次取得成功。可你知道成语“连中三元”究竟源于何处吗?  相似文献   

5.
小释“王”     
古书上说,天大地大王亦大。王与天、地并列,可见其地位至高无上。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均称为王。《诗经》上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意思是:天下所有的地域,都是王的领土;四海之内所居住的人,都是王的臣民。  相似文献   

6.
《古文观止》是一部流行很久的古代散文选集。书名所用的“观止”二字,出自《左传》。据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去鲁国访问,要求欣赏一下鲁国歌舞。鲁国答应了他的请求,演出了各种音乐舞蹈给他观看。当看完“韶箾”一舞时,季札对陪同的人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意思是说,我已经欣赏到最高境界的艺术了,虽然还有别的音乐舞蹈,我也不敢再提出要看了。《古文观止》的编者移用“观止”二字,  相似文献   

7.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谢婉莹,笔名冰心。有人望文生义,以为冰作寒冷解,所以将冰心的含义搞错了。冰,有洁白的意思,冰心就是洁白的心灵。这个词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概括创造的。他在《芙蓉楼送辛渐》中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意思是说:洛阳的朋友如果问我的近况,你就告诉他我还是像玉壶之冰那样洁白。  相似文献   

8.
小释“有”     
初中语文第六册《隆中对》一文,有“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句。很多人将其中的“有”字看成是有无的有,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丈人”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指岳父,即妻子的父亲。但在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中其含义却有许多种。可以是指岳父、祖父、丈夫、家长或主人,也可以是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例如:①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②单于乃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汉书·匈奴传上》)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伤仲永》一课中:有“或以钱币乞之”一句,课本对“钱币”二字未作注释,这容易使初一学生产生误解。现小释如下,以供参考。“钱币”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合成词,即指“钱”。但在古代汉语中,“钱币”却是意义不同的两个词。“钱”,在宋朝是指那种中间有方孔的圆形铜质货币——元宝、通宝或重宝(意即通行的、好的、尊贵的宝货)。“币”,《说文》:  相似文献   

11.
汉,就是汉水或汉江,它是长江的最大支流,联系南北,发源于陕南,经湖北注入长江,所以江、汉常并提,如《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除了地上的汉水以外,天上还有一条汉水,这就是银河。银河既叫“河”,又叫“汉”,叫“汉”又早于“河”。《诗经·大东》“维天有汉”,汉即指银河;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是指银河。“霄汉”  相似文献   

12.
对于表示十二个月时间称谓的“年”“岁”的词义的演变进行考释 ,并兼及同义的祀、秋、春、稔、兹、载等。  相似文献   

13.
对于表示十二个月时间称谓的“年”“岁”的词义的演变进行考释,并兼及同义的祀、秋、春、稔、兹、栽等。  相似文献   

14.
小释     
<正> 清代王念孙作《释大》,窃师其意,不揣浅陋,作《释小》。凭借古注,系以形联、贯以声音,凡含小义的字或词,尽可能汇而释之,并适当举例证明。这项考察的用意,一是字词义的系统,一是字词受义的根源。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向下己意。遗漏、错误在所不免,俟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5.
南北朝乐府诗《折杨柳歌辞》,其一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dié)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诗中这位行客为什么不拿马鞭,反而折下杨柳枝来,下马后坐在那里吹笛子(古人把嫩柳枝掐断,抽掉茎中的木质干,留下茎皮,在一端略加修整即可吹响,犹如笛声,也叫柳笛、柳哨)?而且“愁杀”呢?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所以上面诗中的“行客儿”上马后看到杨柳,就会想到“留下”,对故里的留恋之情油然而生,折下柳枝下了马,吹起柳笛来,滞留在原地不走了,但是…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散文名作《荷塘月色》有这样一段叙述:“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其中“杨柳”二字,读者常常以为是杨树和柳树的合称。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笔者认为:这里所谓“杨柳”,并非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乃是单指柳树。这有什么根据吗?有的。翻阅古箱诗词,颇多有“杨柳”并称而实义单在柳字的用  相似文献   

17.
黄泉小释     
“黄泉”一词,始见于《左传·郑伯克段于鄙》一文中郑庄公对母亲姜氏说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一句。这里包含着一个典故: 郑庄公的母亲生他时难产,因而取其名曰“ 生”,待生其弟“段”后,其母姜氏就开始讨厌庄公,一心想让段继承王位,取代庄公。结果段的谋反阴谋最终败露,庄公痛恨母亲姜氏的无情无义,遂置姜氏于城颖并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话一出口,又追悔不已。后来他的属下颖考叔体察此情,就给庄公出了一个两全之策:让庄公“掘地见母”。这样,既实现了他与母亲生前团聚的愿望,又使天下人觉得庄公“言而有信…  相似文献   

18.
王再平 《湖南教育》2003,(17):41-41
中国的古体诗词向来是脍炙人口的,而其中许多“杨柳”诗更是明丽不凡,情韵悠长。人们对杨柳情有独钟,似乎超出了其他花草树木。柳条、柳枝、柳絮、柳叶处处是诗处处是情,杨柳何以得此青睐? 首先,“杨柳”入诗符合人们的价值取向。我们知道,中国社会的传统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9.
高中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章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十八集团军的臂章。  相似文献   

20.
物理学中的许多理论都是建立在经不起推敲的常识和直觉的基础上的。例如:普朗克公式、光的波粒二象性等在建立之初,既明了准确,又让人难解其所以然。人们之所以应用这些理论,仅仅是由于它们的结果正确。人类对自然科学规律的认识,就是这样从天才的直感逐步上升到一个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的高度。经典物理学的基础——惯性原理就是通过无数次实践活动的总结,而发展完善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