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广播是通过电波靠声音进行传播的现代化传媒工具,它的特点是只可耳闻,不能目睹,而且稍纵即逝。因此,广播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广播语言必须做到口语化和规范化。广播与电视、报纸、杂志不同。广播是靠耳朵听的,用耳朵听比起用眼睛看,在接受上有些困难。人们在看书或看报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查一查字典;遇到不懂的句子,可以多看几遍,直到弄懂为止。听广播就不同了,听众没有听懂,播音员还是要继续往下播,不会停下来,听众一句话听不懂或者是一个字没有听清楚,就会影响到对整篇稿件内容的理解,甚至还可能发生误解。同时,广播听众比起…  相似文献   

2.
广播杂谈是近十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品种。广播杂谈,与报刊上见到的杂文有什么区别呢? 广播杂谈的第一个特点是:说理要具体实在,不可抽象笼统。报刊杂文是用眼睛来看的,第一遍看不懂还可以看第二遍,而且可以边看边思考。广播杂谈则不同,它是用耳朵来听的,声音瞬间即逝,根本不容听众边听边思考。如果一篇广播杂谈,尽是抽象的逻辑推理,很有可能还没有听懂,文章已经广播完  相似文献   

3.
说农民的话 广播是用来听的,要“上口”和“入耳”,正是由于广播的口语化特点和生动的音响效果,才赢得了农民对它的热爱和痴迷。对农广播节目内容再好,如果语言倾向于城市化,用城市居民的思维模式去看问题,让农民听不懂听不惯,宣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对农广播节目语言要口语化,要带有“泥土味”。说农民的话,主要是因为对农广播节目的收听对象是广大农民。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广大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要了解大千世界,接收致富信息,学习致富本领等,  相似文献   

4.
报纸上的文章是写给人看的,广播里的稿件是播给人听的。一个用眼睛看,一个用耳朵听,这在语言的运用上,就有了很大的差别。广播稿写出来,不符合“听”的要求,听众听不懂,就会削弱广播宣传的效果。因此,要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有一些通讯员和记者,在广播稿件写作中,受报刊体的影响相当严重,语言书面化,不注意口语化;句子长,用词生僻,不注意广播稿的通俗化;有些还运用文言文,语言华而不实,使播音员播送起来十分别扭,听众又难以听懂,效果很差。这是忘却了广播的基本特点是用有声语言进行宣传报道。广播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要以声取胜,做到语言通俗生动,能抓住人心,没有报刊语言文。曾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广播好稿——《田三万分家》(河南台和中牟县广播站采写)的开头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6.
潘新 《声屏世界》2010,(5):37-38
由于受书面语言撰写规则根深蒂固的影响,广播记者经常会情不自禁地使用一些不很符合广播口播的书面语言。当这样的文本文件要转化成声音文件时,播音员如果只念文字而不对标点符号作适当的解读,听众就不容易听懂而且会误听。因此,对广播新闻来说,对标点符号进行二次解读是其自身传播特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高旭 《记者摇篮》2012,(8):24-25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个媒体中,报纸是白纸黑字,读者看一遍不懂,可以反复看,直到看懂为止。而广播电视新闻是靠声音传播的(电视虽然有画面,但观众也要靠耳朵去感知新闻的内容),而声音一听而过,转瞬即逝,容不得听众观众去琢磨,去思考,所以广播电视的记者要想让听众观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就必须用一听就懂的语言写新闻。可是,广播电视的记者常常忽视广播电视"听"的这个特点,不讲究口语化,不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新闻,有些话白纸黑字写出来也不见得看  相似文献   

8.
广播新闻要让听众喜闻乐听,就要讲究宣传艺术,有必要学点文学笔法。 文学作品非常注意细节描写,不过那些细节多数是虚构的。广播新闻的写作与艺术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它绝对不允许随意想象、添枝加叶。但是,广播新闻可以借鉴文学作品的笔法,适当的用些画龙点  相似文献   

9.
陆地 《视听界》2007,(2):64-67
无论是载体、内容还是形式,广播媒介都要与时惧进,但这种“进化”或者变化是以不丧失甚至能够放大广播媒介的优势或者与其他媒介的质的差异性为前提的.如果变来变去把广播媒介的特性丢失了,或者变成了别的媒介,那就失去了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育仁 《新闻界》2006,(1):131-132
广播新闻评论与任何一种纸媒新闻评论既有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那就是,广播新闻评论具有“边缘性”或者说“跨界性”的双重属性。也就是说,它同时具有电子传媒的属性,又具有文体写作的属性。如果我们要给广播新闻评论下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按声音传播规律,或者口说耳听的要  相似文献   

11.
口语化、通俗化、大众化是广播语言的三个基本特征,也是区别其他传媒语言的重要标志。一篇好的广播稿,应充分体现广播语言“三化”特点,层次分明,行文流畅,让人感觉是写在纸上要说的话,读起来朗朗上口,通顺流畅,听起来是娓娓道来,清晰悦耳。 广播语言是在书面语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言形态,所以,这两种语言形态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汉字的使用及语法规则上也是一致的。但是,两种语言形态,绝对不能混为一谈,不能把书面语言全盘搬到广播稿中,当作广播语言来运用,因为广播语言的语句、语式、语言的修辞、选词造句和书面语言有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表现为:书面语言正规、严谨,广播语言随意、自然、以口语化见长。要让广播语言真正体现口语化,要提倡多用短句,不用复句和倒装句,多用动词,少用华而不实的形容词。在采写广播稿的过程中,不少的作者以为形容词用得越多越好,总喜欢用些华而不实的词来描写场景,用大段空洞无味的词汇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甚至以为词汇用得越奇就越好,好像这样才能显得华丽高雅,文笔好,这实际犯了广播语言的一大忌。如:形容某同志平日总是“皮里阳  相似文献   

12.
凭声音传播的广播,听众接收时靠的是耳朵,人的耳朵在人的一生中,由于经常靠面对面的接触声音,形成了爱听这种说话方式声音的习惯。喜欢的就专心听,不喜欢的就不听,听不懂的就反问。老舍先生曾说过:耳朵不像眼睛那么有耐心,听到一个不爱听的字或一句不易懂的话,马上就不耐烦。这就是说作为广播声音的传播者播音员,播送稿件就应该具有像说话一样的特点。这样才能使听众感到:广播就是他对面的说话人。  相似文献   

13.
徐光 《视听纵横》2002,(6):68-69
熟悉作家老舍先生作品的人都知道,老舍作品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风格。口语化和浓厚的地方风味使其成为现代杰出的语言大师。口语化的一个显特点是儿化的运用。如果朗读老舍先生作品时把词句中该儿化的地方都省去不用,只按字面读音来处理,那只能使听“听懂了”,但要达到欣赏、享受的境界还远远不够;同样,假如我们用口语化的对白来说事,而都用书面语的声音来表达,这就如同看有些三四十年代的国语片的对白,显得不自然、不对味儿。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化的融汇、发展,广播电视的口语化要求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随着央视的《焦点访谈》、东广的《媒体大搜索》等等节目影响的扩大,更说明广播电视的口语话是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诉诸听觉,是广播媒体的缺点也是特点,它具备特色媒体专与精的特质。如果能想办法"咬住"听众的耳朵,广播应该会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如何咬住听众的"耳朵",让听众有听下去的欲望,就要求编辑、主持人运用广播的表现手法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营造广播节目中的"画面感"。  相似文献   

15.
陆玲 《新闻界》2000,(1):39-39
广播是凭借电波传播,以声音为表达手段的大众传播工具,它是以声音为传播符号,诉之于人耳的。广播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广播语言必须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顺耳,而且一听就能听的清楚,听的明白,这里就涉及了广播语言的口语化问题。 误区之一:将口语化等同于庸俗化 语言的口语化是指用多数人所熟悉的词汇,按照汉民族语言固有的语法规则,以及常用的句式表达内容。老舍曾说过,“世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普通的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①但是“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并不是对群众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6.
广播记者、编辑应具备灵活运用广播语言的基本功。所谓广播用语,一是要求口语化(包括改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等);二是通俗易懂,符合规范;三是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再就是句子要短,要准确、生  相似文献   

17.
广播是一门听觉艺术,是靠听众的耳朵获取信息,感受事物的。它既然是给人听的艺术,就应当充分表现和发挥声音的魅力及作用。以画面为特有语言的电影能够用“画外音”增强其表现力,我们的广播也可以,  相似文献   

18.
一广播语言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一种听觉艺术。用声音传播信息是广播的主要特征,听觉感知是广播的本质属性。广播在宣传方式上,要组织制作宜于显示声音特点的广播节目;在语言运用上,要采用便于听觉鉴别和接受的表达方法。广播特点决定了广播对语言的要求,广播语言不仅要通俗口语,简洁明快,准确规范,让人听得清楚、听得明白,还应当清晰响亮,和谐悦耳,优美动听。广播对语言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口语化广播与其他说话类型不同,主要原因是信息的传递几乎全靠有声语言,基本没有其他凭借,声音在广播中是无形无态的,这样与听…  相似文献   

19.
广播新闻中所说的情景描写.不是文学作品中那种采取典型化的虚构的手法来勾勒画面,塑造形象,而是凭借语言文字把所报道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在广播新闻写作中,恰如其分地进行情景描写,有助于更好地突出主题思想,弥补广播一听而过、不可随意重复的不足,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起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广播本身具有一听即逝,不留痕迹的特点。要使其宣传收到良好效果,仅凭平铺直述和一些高级形容词是难以奏效的。若使其中描绘出一点景,表现出一点情,让你的新闻活起来,听众就会乐意听,接受你的宣传.曾记得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相似文献   

20.
广播以声音传播新闻,听到、听清、听懂都源于声音的传播,广播电台的记者编辑应该牢记广播新闻稿是"为听而写""为听而编"。根据多年从事广播电台记者的工作经历,笔者体会到广播新闻的编写除了必须符合新闻写作的简洁、明快、生动等一般要求外,还应该在导语的提炼、内容的故事化和信息量的丰富三方面提高稿件标准,从而使广播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精彩导语"抓住"听众耳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