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红柿     
在我长期喜爱的东西里,有一样是——西红柿。 我甚至为它着迷。如果我看到哪一个人站在路边,弯着腰,忘情地吃一只西红柿时,就感到他是自己人,是“我们”。 而“我们”在吃过西红柿后,手向地上甩汁水,以袖子擦脸,更令人感到亲切。假如真的有一位上帝,它看到子民这样享用造物的恩典,一定会高兴。这样吃柿子,与喝柿子汤、在桌边文雅  相似文献   

2.
一些黑心的商贩往猪肉里注水,以赚取昧心钱;还有往白条鸡甚至鸡蛋里注水的。现在报刊上的某些文章,语言罗嗦、重复,废话太多,好似文章中也注了水,读起来,有吃注水肉的感觉。当然,这些作者朋友文章中“水”多,不能与黑心商贩为赚昧心钱而往猪肉里注水相提并论,他们只是“道行”不深,“修炼”不到家而已。 如何使文章精练,挤去其中的“水分”呢?我这里有两剂良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们的报纸经常宣传反对“一哄而起”。“一哄而起”是“文革”的后遗症,历史上我们就吃过它的不少苦头,应该反对。但,反躬自问,我们自己在宣传中是不是也有“一哄而起”的问题呢?不能说没有。3月6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里,就有人写文章对此提出了批评。文章说:“宣传报道  相似文献   

4.
忙碌的日子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日,我们和女儿在黄河边,在田野里自由兴奋地呼吸着大自然清新的空气。以后的日子,每每女儿指着这照片说“还要去”时,我们那“好!好!”的许诺中,总难掩极度的心虚。因为我们知道,要能把两个人的闲暇凑在一起,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难。  相似文献   

5.
《声屏世界》2008,(10):53-53
如果将一瓢水倒进桶里,再用瓢去舀水,能舀出一瓢水吗?当然不能。如果将桶里装满水,然后再用瓢去舀水,会怎么样呢?你很容易就能舀出一瓢水来。深水不响,响水不深。作为一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一生不懈追求的目标,就是要拥有“一桶水”。虽然你写出的作品是“一桶水”中的“一瓢水”,但这“一瓢水”是“高质足量”的,是无愧于心的。我们应该这样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6.
地市报在全国林林总总数百家,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办出自己的特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办出地市报特色。首要的是认识自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国是个大国,各地有各地的优势,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各地有各地的风土人情,各地有各地的习俗时尚。如,有的地方文化历史  相似文献   

7.
有时在同一句话里,用不用“的”字都可以。如“死的狗”,也可说成“死狗”。但在有的地方,少了一个“的”字,就会产生误解。例如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 不要吃死团鱼、螃蟹、鳝鱼(《知识窗》1982年第1期第31页)当时我看了这个题目就纳闷儿:“死团鱼”固然不能吃,“螃蟹、鳝鱼”怎么也不能吃呢!当看了文章内容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是指“不要吃死的团鱼、螃蟹、鳝鱼”。  相似文献   

8.
黄俊 《青年记者》2005,(6):44-46
新闻界一个可喜的变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务实“。无论是新闻报道,产业发展,还是我们的新闻研究。都更加注重“实效”了。发展是硬道理。“硬”,因“实”而“硬”。花架子再漂亮也是花架子。终归不顶事。不能当饭吃。“务实”。不是光盯着眼皮底下。鼻子尖上的事儿。不是在鸡毛蒜皮里折腾。务实,是一种心态和精神:平和,理性,执于目标,坚韧地前行。务实,是中国新闻传媒和新闻人难得的、宝贵的收获。  相似文献   

9.
科技前沿     
我国利用新能源“干空气能”获重要突破干燥的空气也是一种能源,可用于空调制冷:由清华大学和新疆一公司联合研发的“干空气能间接蒸发冷水机”,日前在乌鲁木齐通过建设部研究开发成果验收。专家认为,此举标志我国在利用“干空气能”方面获得了重要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江亿说,空气的干湿度不同,其容纳水汽的能力也不同。由于干燥空气可以容纳较多水汽,而水蒸发成气体会吸收热量,因此,干空气在由干变潮的过程中,能为空调提供所需要的能量。这种干燥空气所具有的能量,就是“干空气能”——这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取之不尽、用之…  相似文献   

10.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我采写新闻,也有“三吃”三喝”。 先说吃吧,这一“吃”是吃苦,就是“玩”新闻要有吃苦精神,采访时不怕苦不喊累,路再险,坡再陡,事再难,也不畏缩退步,风再狂,雨再猛,也不中断采访;写作时蚊蝇嗡嗡,汗流满面或手脚冻麻,寒气袭人,也得及时赶稿。这第二“吃”是“吃”材料和“吃”采访笔记,把新闻事实吃进去慢慢细嚼,取其精华,排其枝蔓,用采集的花粉酿出蜜汁。这第三“吃”指吃透中央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领会有关文件精神,做到眼明心亮。 再说三“喝”,第一“喝”是指从名记者和同行的奋斗足迹中吸取精神营养,喝些高级“饮料”,以解自己在人生旅途和新闻写作学步中的饥渴。这第二“喝”是喝下来自四面八方的热潮冷讽;第三“喝”则指在采访途中渴了喝几口泉水或冰雪水。②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科学家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这样说:“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鸟的翅膀无论怎样完善,但若不借空气支持,是不能使鸟体上升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你们永远也飞腾不起来。”事实对科学家是如此重要,对新闻工作者也不例外。如果我们离开了事实,不了解情况,根本就不可能写出新闻来。当然,记者掌握事实积累情况主要是靠现场采访。但是,在我们新闻工作者的队伍里,却有“穷”记者和“富”记者之分。所谓“穷”记者,就是不明情况,问他要綫索,两手空空;“富”记者呢,他对于  相似文献   

12.
有机生活方式主要是指:1.要与大自然和谐生活和吃无污染的有机食品;2.要饮用足量无污染的水;3.保持正面行为,避免精神压力;4.运动是健康之本,阳光和空气是活动力的来源;5.忌烟限酒;6.要保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7.避免药物带来的毒、副作用。“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传统的安居乐业之道。大文  相似文献   

13.
读报ABC     
A、看到某些肉麻的报道,我很怀疑这样的记者通讯员是否骨头里少了点钙质? 笔尖上是否蘸了点油水?“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也。”书法界称之为“柳骨”的柳公权一千多年前这句铮铮有声的“笔谏”不妨移赠给这些同仁。一位著名老报人说过:“蘸着油水写出来的东西,难免也是连油带水的。”斯言不谬。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从喷泉里流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要写“革命文”,需先当“革命人”,少气无骨怎么行?那种“东倒吃狗肉,西倒吃羊肉”的“笔杆子”到头来,肯定是个“吃谁家饭砸谁家锅”的“二丑”角色。奴性和投机性使然、没说的。 B、有人说“新闻报纸这个载体谁都可以坐一坐。”这话是不是有点“自由化”?或“热昏的胡话(鲁迅语)?但事实上却应了这个“点”,不是吗,谁给钱就给个档目,谁出钱就扬谁的名,钱多多登,钱少少登,这已经司空见惯不为怪了,只不过是报纸版权没有卖给谁就是了。这话是否有点太尖刻了些,会刺痛某些人神经末梢的。印度诗人泰戈尔说:“鸟的飞翔原是够高的,只是翅膀系上了黄金.文人啊请警惕:文 贝=败。  相似文献   

14.
秋高气爽的午后,通县的小堡村,岳敏君新剃的头,穿了一件高级灰的衬衫。岳敏君的笑一进院门,夹道列队迎接我们的是两群用稻草扎起来的“玻璃钢岳敏君”雕塑。在画室里也有几个,其中一个只“穿”了一半裤子。油画颜料的味道很好闻,弥漫在空气里有很多岳敏君完成的和没完成的画。岳敏君所有作品中的人物全部  相似文献   

15.
将高中低档三样莱肴摆放在您面前,您是先吃“高”的还是先吃“低”的?同理,在“大师”与“文瘩”之间,您先读谁?或者只选其一?游历黄山之后,对山我们就有了一种“眼光”;浮游大海之后,对水我们就有一份感悟。读名人传记,便如看山外山、天外天,总有洞天可观。那些唱了几支歌,逢年过节在大晚会上露一手的“星”们;那些演了几部戏,大报小报炒来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阳光、空气和水,是生命里的三大要素,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水。水的外表极简单,但是在文学艺术家眼中,水却有着极丰富的内涵。 当您翻开历代文学作品,一眼就可看出,水是文人才子描写的主要对象之一,如: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黄庭坚《登快阁》:“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等等,名篇佳句,不胜枚举。 当您漫步于名山大川或城市园林建筑中时,你会感到水与人文景观之间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如江南三大名楼都与水相依相伴,楼妆点了水,水映衬着楼。在岳阳楼上,您可领略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的动荡之势;在黄鹤楼上,您可眺望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的开阔气象;在滕王阁上,您可观赏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的壮丽画面。这些是气势浩大的水与人文景观构成的壮阔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不敢回家     
我的“命”苦。出生几个月,母亲“月间病”死去。没了奶吃,我整天饿得嗷嗷叫。奶奶流着泪,抱着我在村里走,街坊邻居挨门儿进。奶奶、婶子一个劲儿叫(我家辈小),求人家让吃几口奶。今天从东头到西头,明天从西头到东头,轮着要,挨着吃。村里有奶水的人家,不知去了多少遍。我在全村善良的奶水里泡大,在全村温暖的怀抱里成人。 闯过幼小生命关,村里人大发感慨:“合街里养了个孩子!”“没  相似文献   

18.
杨进 《新闻采编》2009,(4):35-36
“榨干吃净。”“榨干吃净。”“榨干吃净!”这两年,这四个字几乎成了报纸总编的口头禅。这里的“榨干吃净”乃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所指的对象是新闻资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素材。“榨干吃净”,就是把新闻报道做深,做透。或者说,做大,做足,做充分,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地做出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梦想远去     
那是青岛一十夏日的夜晚,繁星闪烁、凉风习习,空气湿润而又清新。中学时代的我正与几十要好的同学无忧无虑地在一起漫无边际地神聊。这时,一位男子从我们前面走过,一位同学指着他的背影对我们说:“那个人是我们家的邻居,在青岛日报社里当编辑。”  相似文献   

20.
地市报在全国林林总总数百家,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办出自己的特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办出地市报特色,首要的是认识自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国是个大国,各地有各地的优势,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各地有各地的风土人情,各地有各地的习俗时尚。如,有的地方文化历史有优势,有的地方经济地理有特色,有的地方山水甲天下,有的地方园林秀古今,有的地方以赛舟游泳为时尚,有的地方以绘画雕刻为荣光,有的地方崇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