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微型电子计算机解决物理问题,是物理教学软件的基础工作.像计算机应用的任何课题一样,首先要选定具体问题并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例如:光的折射里有个问题,从水面上观察水下面的物体,它的虚像在什么位置?水下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虚像的位置总是比物体的位置高(也就是浅了).虚像的水平距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个问题,不可能靠定性讨论解决,定量讨论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又太大.而大量数据的快速处理正是计算机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我们实验室原有的摩擦力演示器是一块长木板,一辆小滑车和一个弹簧秤。实验时用弹簧秤拉着物体在长木板上运动,读出弹簧秤示数,从而知道了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原理非常简单,但却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摩擦力方向看不出来;二是弹簧秤示数可见度太小,上课时学生们看不清楚;三是物体运动速度不均匀,难以说明物体所受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无关等。  相似文献   

3.
浮力与液体重力关系的实验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后,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在一本课外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受浮力物体所排开的液重并不一定等于物体所排出的液重,受浮力物体所排开的液重也并不一定小于液体本身的重力,它可以小于、等于或大于液重,因此,浮力可以小于、等于或大于产生浮力的液体本身的重力。’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都没有理解清楚,这段话是不是错了?”我想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初学阿基米德定理的人都认为“浮力一定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根据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性实验。  相似文献   

4.
坚硬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也要发生形变,只是这种形变太小不易察觉。怎样才能把坚硬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微小形变“放大”显示?经尝试,作者用一些极不起眼的小物件,制作了这个显示物体微小形变的学具。  相似文献   

5.
物体超、失重演示有多种方法,在自制教具中,有教师们熟悉的喷泉法、链条法、斜面小车法等。这个实验要求物体有较大的加速度,超、失重现象才明显,但演示现象匆匆而过(若加速度为0.3m/s^-2,位移为1.5m,则时间仅为3s,加速度再大些,时间就更短了),教室里绝大多数学生根本来不及观察演示现象。  相似文献   

6.
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关于重力的方向几乎都是这样呈现的: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跟重力一致,这个方向叫作竖直方向。  相似文献   

7.
图 1为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的改变的实验。“在右盘里增加一个砝码 ,小车受到向右的力F1图 2图 1和向左的力F2 的作用 ,F1大于F2 就相当于受到一个力F =F1-F2 的作用 ,此时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 ,速度越来越大。”这个实验的初始状态是静止 ,后在非平衡力作用下开始运动 ,由静态到动态现象明显 ,但运动起来后 ,速度越来越大 ,学生往往还停留在运动需力维持的直接体验上 ,忽略了物体由低速变为高速的状态变化 ,看不出物体在运动中的惯性。为了显示物体在运动中的惯性 ,突出非平衡力参与改变的低速状态和高…  相似文献   

8.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是一个重要的电学规律 ,在教学中利用这个规律来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利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解释带电体吸引不带电体的原因众所周知 ,任何物体里都有电荷 ,在一般情况下 ,物体中的正、负电量相等 ,效应相抵消 ,对外不显电性 ,即不带电 ,当我们通过摩擦等手段使物体中的正、负电总量不相等时 ,物体便处于带电状态 ,正电总量超过负电总量时 ,物体带正电 ,反之 ,则带负电。任何带电体都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我们利用这个性质可判断出物体是否带电 ,那么 ,如何认识带电体的这种性质…  相似文献   

9.
逻辑和运动     
在运动科学模型里,人们之所以感觉物体是运动的,首先是这个客观的物体已经作为我们感知的对象和在我们的意识之内能够测定,为了使这个判断合乎科学,这里尝试在此在存在(Da-Sein),如是存在(So-Sein)和价值存在(Wert-Sein),同一性和相同性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感觉和运动统一的逻辑理论。  相似文献   

10.
热学中通常不考虑物体的整体运动,而主要研究物体的内部运动.物质的分子运动学说告诉我们,作为宏观物体内部运动的第一个层次是分子的热运动.热学中的内能概念就是用来描述这种热运动状态的一个重要物理量.物体的内能和分子热运动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本文将从分子运动论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一年级的力学教学与练习中,一般都会讲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物体吊挂在气球上,当气球带着物体匀加速(或匀速)上升到某一高度时,物体从气球上掉下来.但因为物体在离开气球的瞬间,有一个向上的即时速度,所以物体不是马上下落,而是作惯性上抛运动.学生学习与领会这一惯性上抛运动的物理过程时,总觉得很抽象,缺乏感性知识,不易接受.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这样一个物理过程,我  相似文献   

12.
牛顿第一定律可以表述为:任何物体若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将继续保持其静止的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这是由伽利略发现由牛顿把它总结成的惯性定律.它结束了几千年来人们对力和运动的错误观念,同时对享有至高无上威望的哲学家和物理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力和运动的观念提出了挑战,使人们认识到单凭直觉的推理方法得出的力和运动关系的结论是错误的.亚里士多德是这样描述力和运动的,“推一个物体的力不再去推它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静止.”并且还说:一个静止的物体,要叫它运动,即改变这个物体的位置,必须使它受力.一辆四匹马驾的车,比一辆两匹马驾的车运动得快.结论显然是: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对一个物体的作用愈强,它的速度就大.  相似文献   

13.
物体的沉浮条件,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二章“浮力”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它既是重点,更是难点。现有的“物体沉浮条件演示仪”只能定性地演示,而物体在下沉、悬浮、漂浮时,重力与浮力的量的关系,却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索。为此,笔者自制了“物体沉浮演示器”,它色彩鲜艳,直观性强,并能定量地演示物体的沉浮条件,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黑色表面的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本领比白色表面的物体强现行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52页,黑色表面的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本领比白色表面的物体强的演示实验,如果没有阳光就无法进行。为此,我们对这个实验装置作了一些改进,装置如图1.1.把一只100W电灯泡安装在支架中点代替阳光,可以解决没有阳光的问题。2.把原来的一只黑白两色烧瓶改为一黑一白的两只烧瓶,安装在支架两端,使两只烧瓶与灯泡距离相等,约3-5厘米为宜。这样,可以使黑白两只烧瓶同时吸收辐射热,既节省时间,又可以直接对比,效果更加明显。3.把玻璃管的水平部分改成内外相平,中间向…  相似文献   

15.
用短焦距的投影仪可以简单而相当准确地测定物体的虚像位置.放在投影仪上的印有厘米方格的幻灯片就是一个合适的物体.利用上面印的细线条可以很容易地把投影仪调焦在这个物体平面上.我们用透明的丙烯塑料方块作为折射介质.首先,象通常那样对投影仪上的幻灯片调焦,然后把塑料块放在幻灯片上.由于光  相似文献   

16.
眼球的结构和照相机很相似,眼球角膜和晶状体的作用就像照相机上的镜头一样,当进入眼睛的物体反射光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的折射后,就会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的视觉中枢,就产生了视觉,看到了物体。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自然课上,学过《物体的浮力》一课后,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浮力的秘密,我们设计制作了一个“浮力产生原理演示器”。  相似文献   

18.
摩擦起电是一个简单的实验,但如果不加以充分注意,可能在课堂演示时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经验得知,做好这一实验,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摩擦起电实验的选材摩擦起电,必须使用不同材料制成的两个物体(至少有一个是绝缘材料).由于物质不同,电子逸出功的大小就不相同.当两个物体紧密接触或摩擦时,有一部分电子会由逸出功较小的物体转移到逸出功较大的物体上去.于是,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荷,  相似文献   

19.
两个不带电的不同材料的物体互相摩擦时,分别产生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用电子论很容易解释.但用实验来证实这个现象,并不容易.验证“异种”还好办,只要做到绝缘良好就成.但验证“等量”却较为难办.我们经过多次实验获得成功,今介绍如下供参考根据这个实验的特点,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仪器绝缘应特别良好,保证在实验过程中不得有电荷流失.2.电荷散布面积不宜过大.物体上带的电荷不要太多,否则容易发生放电.  相似文献   

20.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是高中物理教材中一个重要的实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物理》第一册中的这个实验的装置主要是用打点计时器和刻度尺,通过打在纸带上的点来测量物体下落的高度h,根据章末习题(12)的结论来计算v,通过计算mgh与1/2mv^2。是否相等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