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勾践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吗?●四川长宁县逸夫中学潘明剑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位霸主。九义教材(人教版)采用此说,内容在《中国历史》第一册第40页。第二种说法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  相似文献   

2.
自求学至执教 ,我一直对“春秋五霸”之说表示怀疑。 1998年历史科《考试说明》 :“将‘春秋五霸’改为‘大国争霸’ ,使表述更加确切、合理。”证明了自己的怀疑没有错。然而 ,课本第40页第 7课 ,仍以《春秋五霸》为题。同时 ,该课内容并没有变化。为避免误人子弟 ,笔者斗胆把自己的疑问提出 ,向专家和同仁求教。对课本的疑问 :1 课本前后矛盾。关于“五霸”之说 ,课文采用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在注释中列举的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很明显 ,课本采用第一种说法 ,楚庄王是最后…  相似文献   

3.
陈明 《中学文科》2005,(6):18-20
(1)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前476年,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的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齐桓公、宋襄公、晋公、秦穆公、楚庄王先后成为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稳定内政;外交上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抑制楚国北上势力,  相似文献   

4.
历史教科书中的多说现象由来已久。所谓多说现象,是指在同一系列的历史教科书中,对同一历史年代、地名、人物和事件,有两个或多个不同说法的现象。这种现象,有人称之为"文字互异",我们称之谓"多说现象"。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有正文一说,注释为另一说的。如,正文:整个春秋时期,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历史上叫作"春秋五霸";注释为:"春秋五霸",另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又如,正文:相传《道德经》一书,就是老子所著。注释为,《道德经》又名《老子》。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因此,也有人认为《道德经》应该称作《德道经》。在正文中也有二说的。如司马迁的生年,教科书上写道: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或公元135年——?年),字子长。还有,初中中国历史课本说,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高中历史课本中则说成是甲午农民战争。  相似文献   

5.
魏家琪 《考试周刊》2011,(72):32-33
本文从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提到"春秋五霸"而未确应其对象来设点研究,通过详尽的史料分析与逻辑推理,得出"春秋五霸"分别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吴王阖闾的结论,从而为"春秋五霸"的史学考证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国(在今陕西一带)和晋国(在今山西和河北南部一带),是相邻的两个强国。两国统治集团之间,勾心斗角,争夺霸权,矛盾很尖锐,有时还出兵对阵,打起仗来。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有时却又互相联合,互相利用,甚至彼此通婚,结成关系密切的亲家。 例如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便是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也是秦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赢,便是秦穆公的女儿。 所以,秦、晋两国,尽管互有矛盾,而彼此一再联姻这一点,在各国关系中也还是比  相似文献   

7.
历史模拟测试题梁爰如一、单项选择题1.最早使用钻孔技术制造工具的是()A,山顶洞人B、元谋人C.北京人D,半坡氏族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开始于()A.半坡氏族B.夏朝C.商朝D.西周3.春秋五霸中,最先当上霸主的是()A.宋襄公B.齐桓公C.晋文公...  相似文献   

8.
宋襄公以“让国”而博得“仁义”之名,又以“仁义”之师在泓水之战中败覆。其实,自矜仁义的宋襄公是一个凶狠残忍的伪君子。宋襄公这种畸形的“仁义”心态,是一种文化现象,有其产生的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9.
a.“仁”———宋襄公面对正在渡河的敌军,反对乘胜出击的宋襄公说君子不乘人之危;等过了河,襄公又说君子不攻击不成阵势的敌军。等敌军摆好阵势杀将过来,“仁义之师”立马兵败如山倒,宋襄公也身受重伤,不久一命呜呼。也许他死也不会明白,正是自己的仁义要了自己的命。b.“义”———关羽无论是曹操的好吃好喝还是封官晋爵,红脸关公一概不领情,一心跟着刘备干。而他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百姓也宽容地把此理解为大义所为。不过,近几年曾流行过一句歌词:“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让人颇费思量。c.“礼”———孔融“温良恭俭让…  相似文献   

10.
蹇叔故里考     
蹇叔,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因帮助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闻名于世。蹇叔在隐居宋国铚邑之前,曾经是“干国”的一位大臣。关于蹇叔故里,我国著名的历史文献《括地志》云:“蹇叔,岐州人也。”比较可信。通过考证,我们认为,蹇叔故里在岐州,铚邑是蹇叔的“故地”,这样更合适些。  相似文献   

11.
十三、穆公称霸【题解】这是秦穆公任贤称霸西戎的故事,秦穆公一作秦缪公。齐桓公死后,楚国势力向北发展,齐国内乱,丧失霸主地位。宋襄公起来试图接过齐国的"尊王攘夷"旗号,阻止楚国势力,成为霸主。无奈宋国因国小力弱,承受不起这副担子。接着是晋文公兴起,与楚争霸,秦晋联盟,共同对付楚国。楚国势力收  相似文献   

12.
东道主     
春秋时,秦、晋两个大国围攻弱小的郑国。面对危机,郑文公恳求老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烛之武夜里去见秦穆公,他用谦卑的口吻,将灭亡郑国后秦国的得失说了一遍,又提起晋国不讲信义的事。在讲到保存郑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六年《山西师大学报》第一期刊登了张有智的《春秋五霸正名》一文。该文认为,目前,我们的中学历史课本、各大学历史讲义和名家专著对“春秋五霸”众说纷纭,是由于东汉章帝时期“白虎观会议”和东汉经学家赵歧注《孟子》所导致的。“春秋五霸”实际上早已在战国时期就十分明确了。因此,他认为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南通市三中陆精康(左传·任公三十二年)载秦军东征赛叔哭师,塞叔、秦穆公一席对话耐人寻味:发叔哭之,曰:"孟子晤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卜寿,尔墓之木拱矣!"对"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一句,中学教材沿袭旧说释...  相似文献   

15.
道德观念在春秋时期具有极大的作用。周礼即是中原各诸侯国共同遵守的法则,符合该法则谓之礼,不合则为非礼。将礼与德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是为政的最高要求。“外德则睦;否,将携贰”是争取诸侯的一种非战争的理想手段。宋襄公的“于古为义,于今为笑”的做法,说明了当时在战争中恪守道德规范还是广为提倡的。所以,春秋外交辞令显现出委婉、恭敬、含蓄的特点是符合当时道德观念要求的。  相似文献   

16.
一、“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僖公二十二年》)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军在泓水展开大战。当楚国军队尚未全部渡过泓水之际,宋国的司马子鱼劝宋襄公抓住这一难得的战机攻打楚军,可以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但宋襄公坚持要以仁义取胜,不依托险阻阻击敌人,不攻打没摆好阵势的敌人。司马子鱼针对襄公的这些愚腐阔论,明确指出作战的最直接目的就是歼灭敌人,在战场上同做人讲仁义、讲慈悲,就是白白等着挨打。但宋襄公没有采纳司马子鱼的正解意见,一意孤行,终于被打得大败,失去了争霸中原的机会。历史证明,战争无情,讲不得慈悲。这是一条既浅显而又深刻的真理,谁要是胆敢在战场上违背这条真理,他就会受到无情的惩罚。  相似文献   

17.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出一批又一批名的人物,如“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公,古代四大美女之貂禅,杨玉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名的政治家狄仁杰,司马光,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卫青,  相似文献   

18.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据《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春秋时期,秦晋两国攻打郑国,郑国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缒城而出,进见秦穆公说:“(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秦也没有什么害处。秦穆公从其言撤军。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泛指待客的主人,其方位的含义已不复存在了。如: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一诗中写道:“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相似文献   

19.
西周衰败之后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而秦国实现统一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秦穆公而下的几代国君注重人才 ,贤能之士的才能得以发挥。用贤任能是秦国对古代人才文明的继承和发扬 ,从而绵延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我们应积极借鉴这一宝贵的历史经验 ,善于发现人才 ,尊重人才 ,任用贤能。  相似文献   

20.
"五霸"考释     
"五霸"之说历来纷繁,前人以为有"三代五霸"与"春秋五霸"之别.实际上,任何一个"五霸"说都不是以某一标准(如主持盟会、天子赐伯等)可以归集的,"五霸"的概念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