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来教师的新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认为,作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实践者和创造者,作为一名专业人员的教师,专业素质应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结构。一要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即价值观层面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学生观层面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活动观层面的“双边共时性”、  相似文献   

2.
一、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人来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确立。学生是活的“生命体”,有着属于自己的感受和要求,作为教师应当体会他们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帮助其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现主动性,从而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的自信的人生。要把学生“当成人来培养”,应创造灵活多样的评价标准。一是在评价不得随便排队,尤其是学科考试评价更不能把学生分成三流九等。据有关专家调查,当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已不再是“代沟”,而是“学习与考试分数”的矛盾。其二是要多一把衡量尺子”,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学…  相似文献   

3.
一、中学教育改革与大学教育发展 1.中学教育观念更新与大学教育理念的重建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提出最先是在普通中小学教育中提出来的,后渗透到各级各类教育中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教育观念的更新促使了高等教育的理念也发生相应改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形成"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包括价值观层面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学生观层面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活动观层面的"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和综合渗透性".  相似文献   

4.
孙敏 《文教资料》2007,(3):134-135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理念正日益影响着教学实践的变革,尤其是教学方式的转变给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激发和提高。但是,我们也看到,面对新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许多教师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把握缺乏“穿透力”,课堂指导不到位;对学生发言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回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未能及时给予有效的引导;师生互动缺乏内在情感的沟通和共鸣等,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不高。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生命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决定…  相似文献   

5.
在中小学开展生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中小学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其价值取向的核心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潜在性,关注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实现,有效地将学生的自身成长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中。  相似文献   

6.
中学政治课教学实施的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突出“以 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 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自助互动”教学法 能把教学民主、教学互动、激励机制引进课堂,突出“以学生为 本”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能更 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以保证阅读实践时间为前提,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原则,以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为实施策略,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策略一: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实践的机会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给足时间,保证学生有参与课堂学习自主发展的时空。在实际教学中,最佳的选择就是让学生把主要经历放在阅读原文上,进行不同层次地读,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台阶状推进,完成全程阅读。在学习《燕子》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过不同目的的“五读”(读…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整体学生的书本知识积累,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素质教育呼唤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看到学生的潜在性、差异性、发展性,教师就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也就能从居高临下的教育者转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为自身潜能的发掘者。树立科学的方法观,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从多元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长”是个体的特质及其对社会起独立作用有效性,体现个体的优势和差别。学生的长具有差异性、潜在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促进大学生扬长发展的教育基本观点是以学生差异为起点,培养各具特色的人才;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以优势发展为主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扬长发展的教育策略是采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认识优势;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完善学生扬长发展的基础;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机制,促进学生扬长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关注生命--论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生命价值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试教育中,一些教师漠视学生生命的阶段性、生成性、整体性、差异性和独立性。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生成性,追求生命的充分发展;明晰学生的阶段性,关注生命的持续发展;领悟学生的整体性,倡导生命的全面发展;了解学生生命的差异性,尊重生命的优势发展;善待学生的主动性,关照生命的自由发展,使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重现。  相似文献   

11.
应试教育中,学生生命意义缺失.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成性、阶段性、整体性、差异性和主动性,促进生命的充分、持续、全面、优势和自由发展,追求其生命价值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体育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的评价判定,从而控制和调整体育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体育教学活动实现预定的目标。生本教育认为,教育本质在于实现生命的提升,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更多地关注人的发展,因而,在体育教学评价中我们要贯彻“生本理念”和生本教育评价观,把评价权还给学生,充分尊重、信任、依靠学生,变控制生命为激扬生命,这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评价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是教育的“指挥棒”,是引领教学改革的“杠杆”,对教育和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其实,评价应承担诱发与唤醒学生潜能的任务,必须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找出学习中的不足,明确  相似文献   

14.
一、更新教育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区域性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我们逐渐摸索一条在校长负责制下,将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综合为一体,以不断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新路子我们引进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倡导的新基础教育思想理论,用以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包括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实践我们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基本思想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性、潜在性和差异性,挖掘学生自身发展的潜力,注重发  相似文献   

16.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走进新课程,在教育思想上最终需要实现的核心转变,就是对学生精神生命主动性发展的认识。换句话说,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把教育的目的与过程同人的精神生命发展结合起来,把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生动、主动发展视为教师的第一天职,视为“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真正生命价值所在。一、关注学生精神生命是教师的第一天职首先,从学校教育的目的说。我国目前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最终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换言之,学校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把一…  相似文献   

17.
实现教研员角色的自我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我以县级研究人员的角色参与了由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的改革实践。七年的实践,不仅使我构建起了“教育生命性”这一重要的教育新理念,而且随着对其内涵理解的不断深化,我的教研员角色也得到了持续的、深层的自我更新。一、感悟教育对象的生命性,实现对教研服务对象的再认识我对“教育生命性”的理解,是从解读叶老师关于教育对象生命性的论述开始的。“把学生确实当做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认知体;把学校生活看做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而不只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构成”。“从教育对象观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确认生命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从事小学语文启蒙教育工作20年的深度实践,以“生命·实践”教育学、情感教育、具身教育为理论基础,形成“甜甜的教育”的教育风格,师生在教育旅程中共享“美好的体验”。语文启蒙教育以儿童在场为实践逻辑,指向资源开发的潜在性介入、指向课堂教学的情境性过程、指向学科教育的综合性育人,为儿童创造“潜在”“亲在”“共在”的美好教育。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关于“素质教育”的模糊认识,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素质教育”的实质进行了探讨,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弘扬学生主动性的教育;是承认学生差异性的教育.概言之,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抹煞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应当反对的;但鼓吹儿童中心主义,否定教材的系统性,把教师的作用降低到“顾问”的地位也是错误的。“学生中心论”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仆人”,这也是无视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