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乐 《收藏》2006,(12):150-150
12月16-24日,由南京恒当代艺术空间主办,江苏嘉恒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家网站、《收藏》《典藏》《艺术市场》协办的“水墨青春”工笔画展在南京恒当代艺术空间举办。展览特别邀请顾承峰先生担任学术主持人。  相似文献   

2.
王宇雯 《收藏》2009,(4):15-15
今天,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是中国当代艺术泡沫的灰飞烟灭引领了艺术市场整体下滑。然而,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早在当代艺术市场颓势尽显之前,中国影像市场就已经在2007年华辰春拍专场和2007平遥国际影像大展后,上演了最后的奢华。  相似文献   

3.
2007年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而言是硕果累累的一年。据雅昌艺术网,截至11月30日,包括蔡国强《APEC景观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图》、陈丹青《牧羊人》、  相似文献   

4.
说道     
《收藏》2009,(9):2-2
不客气地说,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普通美术馆一年的经费还不够买一幅“重量级”的当代艺术作品。——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馆长李旭在接受《文汇报》采访时认为,我国公共美术馆在收藏当代艺术方面已经出现了断层,这个断层集中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上,既没有较为完整的“面”上的收藏,也缺乏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的收藏。  相似文献   

5.
杨国亮 《收藏》2012,(10):72-77
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回头来看,当代艺术市场的启动,也不过才十来年的时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来声名显赫的当代艺术F4等人也不过是不安分的艺术青年,日后屡创天价的作品在当时并无市场;即使到2000年左右,在外部资本的关注下已经有了起色的当代艺术的市场,低迷还是常态;但2005年至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行情迅速开始启动,成交总额逐年呈爆炸式增长;在2009年短暂的回档与调整之后,2010年至今,市场又有一波新的行情。香港苏富比春拍历来被看作是市场的风向标。2012年4月初的香港苏富比中国当代艺术春拍吸引了众多的眼球,这次拍卖有天价,有赔本,有流拍,亦有600万的"新势力"——这些都是市场的表象,如何透过表象了解到当代艺术市场的背后所蕴藏的趋势?本刊为此专访了长期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赵孝萱博士。  相似文献   

6.
《收藏》2013,(12):22-23
计文于与妻子朱卫兵,于2003年开始合作软雕塑作品创作,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参加的展览主要有第六届上海双年展《超设计》、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的第六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瑞士伯尔尼艺术美术馆的《大草稿》、西班牙瓦伦西亚现代博物馆的《中国盆景——当代艺术家提名展》、香格纳画廊《跟着!跟着!跟着!》计文于和朱卫兵作品展、苏州金鸡湖美术馆《人与物,记忆的穿越》、芬兰RAUMA美术馆的《龙时代——来自上海的当代艺术》,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不合作方式2》等等。  相似文献   

7.
黄文叡 《收藏》2012,(10):90-91
20世纪90年代,安迪·沃霍尔的一幅"橘色玛丽莲"头像在纽约苏富比以1700万美元成交,让艺术市场一时紧张起来。这位波普艺术"教皇"一生作品数量巨大,这次他离世后首次出现的拍卖高价,使其在市场上开始跻身于和毕加索、凡·高等现代主义大师价值相当的地位。今天看,这只是沃霍尔作品进攻当代艺术市场的开始。2006年11月15日,纽约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拍卖中,一幅安迪·沃霍尔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蓝色《毛泽东肖像》亮相。  相似文献   

8.
《收藏》2012,(2):32-35
艺术世界在谁的掌握中?权力有着显而易见的诱惑力,然而真正让我们着迷的是那些掌握权力的人。在艺术界,这样的权势人物有着各种的身份,有资助人也有玩家,有传统的也有时髦的,有目空一切的市场缔造者也有身居幕后的中间人。《艺术+拍卖(Art+Auction)》的年度指南试图将这些人一一收入:在老一辈中国藏家中广布人脉的拍卖师;投身艺博会和杰夫·昆斯以顺应市场变化的早期大师交易商;在伊朗培育当代艺术气氛的同时忙着把现代大师之作送出国去的策展人。  相似文献   

9.
对当前中国当代艺术以及在海内外市场的起伏涨跌,我的认识是:中国当代艺术逐渐扭转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本土有识之士已经逐渐觉醒,在国际艺术市场的视野中,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兼具中国本土元素与时代风格。从此前当代艺术品大量流到国外并被许多国外的藏家和美术机构抢先收藏于手中的中国当代绘画、雕塑多达千件以上,以及当前如纽约苏富比这样的国际大牌公司在征集如张晓刚、刘晓东等人的作品时都困难重重的事实来看,再一次感觉到我们又走在别人的后  相似文献   

10.
马健 《收藏》2008,(10):22-23
近年来,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日渐火爆,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炒作论”“泡沫论”和“垃圾论“一直不绝于耳。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是不是充斥着”泡沫”?中国当代艺术会不会成为未来的”垃圾”?在缺乏充分信息和未作实证研究的情况下.我们不敢贸然作答.只能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比较,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未来进行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