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林 《学子》2004,(10):13-14
张学良自“西安事变”后就遭到蒋介石的长期软禁。1949年蒋介石去台湾时,仍然不忘带着他这个亦友亦敌的下级。张学良在台湾幽禁的岁月里养花看书,安安分分地度过了40多年。  相似文献   

2.
陈文英 《天中学刊》2002,17(1):94-97
苏联为了其在华利益,积极拉拢、扶植孙中山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国民党,主张对国民党进行彻底改组。苏联派为孙中山首席政治顾问的鲍罗廷认真贯彻苏联对华战略,努力争取孙中山及国民党左派的支持,多方协调国共关系,在国民党改组的筹备,宣言、党章、党纲的起草等诸方面,起着非常大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并推动了国民党与苏联联盟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1941年,蒋介石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使国共关系走到了破裂的边缘。但是,事变之后,国民党却遭受到了来自共产党的坚决抗议与反击、国民党以及国民政府中枢人士的强烈谴责、国际盟友的强烈反对、人民的愤怒与忧虑、日本以及汪伪的欢呼与军事进攻等国内外各方面的巨大压力,承受了特大的政治风险和政治后果。也正因为上述因素,才使得蒋介石处境更加尴尬、孤立,希望尽快的解决皖南事变,才使得抗日统一战线得以维护,未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于蒋介石实行消灭异已的政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和国民党中央一直存在着矛盾、分裂和斗争,芦沟桥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抗战,国民党中央和各地实力派不得不在“共赴国难”的口号下结束对抗,合作御侮。然而蒋介石集团消灭异已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实力派抗日作用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5.
叶剑英在西安事变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充当了重要的历史角色,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西安事变前,叶剑英在东北军、西北军中积极开展统战工作,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发生,而后,他又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历史事实剖析蒋介石对意识形态建构的态度,观察蒋介石对国民党意识形态的建构,可知:蒋介石时期的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建构,从来都是杂乱无章的。这也是国民党最大的问题之一,此问题也成为国民党在1949年最终失败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将探讨蒋介石如何建构"蒋记"的三民主义,并探讨其意识形态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8.
美国目前仍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的创新大国、强国:世界上70%的专利出自美国,无论是诺贝尔奖得主人数,还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数目,美国都遥遥领先。更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很多重大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科研成果都来自美国。  相似文献   

9.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后,蒋介石便采取各种手段大力加强专制独裁统治,基重要措施之一便是建立和加强特务组织。“中统”是国民党两个最大的特务组织之一,为CC系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1928年蒋介石授意陈果夫、陈立夫把“浙江革命同志会”扩大改组为“中央俱乐部”,从而形成以二陈为中心的CC系集团。1929年国民党三全大会后,陈立夫控制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设立了“党务调查科”,1935年又扩充为“党务调查处”,派遣所谓的“肃反专员”深入到各省市党部和基层组织,从事侦破中共地下组织的特务活动。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是我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当时中国从内战走向抗战的转折点。重温西安事变前后国民党内外政策的转变并从中进行反思,对于今天仍旧具有很深的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蒋介石主政时期正值东西方两大阵营激烈对抗的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台湾作为围堵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个桥头堡,想将台湾变成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1954年12月2日,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和台“外交部长”叶公超在华盛顿签署《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此时的蒋介石政权刚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岛,一心想反攻大陆,夺回政权。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右翼对孙中山先生提出新的民权主义一直阳奉阴违。包括1947年元旦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更是如此,当年反人权言行遍于国中,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右翼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革命,其实也是中共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实现人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13.
1945年初,国共双方刚经历一次不成功的谈判,复又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撮合下,迅速坐在一起,进行新一轮的谈判。但此次谈判,国共双方均无诚意,目的亦不在解决多少实际的问题,而是在特定的国内外形势下,双方很有默契的一场"假戏",最终因雅尔塔会议的结束提前终止。循着这一途径透析,不难发现谈判过程中蒋介石背后的"美国影子",这决定了谈判的实际内容和走向。而中共也是另有所谋。通过对此次谈判的深入解析,可加深我们对这一时期国共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抗战后期,国民党对中共实力认识不清,使联合政府的政治取向难以纳入国民党蒋介石的视野;谈判桌上的"以强欺弱",使其丧失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把国内政治问题的解决寄托在对美苏矛盾的利用上,使其丧失了驾驭联合政府政治局势的可能性;对民主党派策略的失误,使其丧失了民心.这四方面的历史性错误使得国民党蒋介石无法把握时代脉搏、驾驭时代潮流,让"联合政府"的可行性选择瞬间化作了一片幻影.  相似文献   

15.
蒋介石是谁?     
在大陆,蒋有一段时期被斥为人民公敌、独夫民贼;在台湾,国民党又把他神话成千古完人、伟大领袖。详细研读了1918到1945年蒋介石日记后,杨天石得出一个颠覆性的结论,蒋介石是民族主义者。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全面爆发6年间的国共关系,即国共两党从尖锐对立到第二次合作的历程。文章的着重点在于分析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两党政策的演变。结论是国共两党在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时刻,能够捐弃前嫌,以民族利益为重,互谅互让,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的掀起并走向胜利,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百团大战的发动是为了打破日本对国民党战场的压力,以华北的胜利影响全国战局,制止国民党内存在的妥协危机;同时百团大战的发动也有击敌和友,加强国民党团结的目的。百团大战在华北予日军以重大打击,直接减轻了日军对国民党战场的压力,使日本企图利用德、意胜利的形势加大对国民党军事压力,以彻底解决“中国事变”的方针落空;在政治上,打破了国民党散布的“八路军游而不击”、“专打友军”的谣言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在短短四年间就分崩离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国民党统治为什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大陆迅速崩溃,主要是因为国民党执政理论落后、反动;腐败问题日益严重,抗战后成为国民政府的头号公敌;国民经济日益衰败直至崩溃。本文拟重点从执政理论、腐败问题和经济问题入手进行论述,以期寻找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自1924年蒙籍党员吉雅泰等人奉北京党务执行部命令,来绥远地区展开党务工作,绥远地区始有正式的党务活动1。笔者主要考察自国民党一大至奉系军阀退出绥远期间,绥远地区的国民党党务活动状况。主要分为3个阶段来分析,即国共合作阶段的秘密活动时期,清党运动后的公开活动时期,奉军入驻绥远后的低潮时期。在理清其党务活动脉络的同时,试图去探求隐藏其中的时代特性及形成背景。  相似文献   

20.
从马林在1922年初建议中共加入国民党开始,他和中共就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这种分歧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双方对中国革命性质和国民党性质的认识有差异,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方面,是双方在加入国民党的旨趣方面存在歧义。中共认为加入国民党只是建立群众性共产党的一种策略,具体是到国民党内部去争取其中的工人群众并分化瓦解国民党;马林计划是要中共加入国民党内部,以宣传手段去影响并改变国民党的策略,使之成为群众性的国民革命党,担负起国民革命的使命。经过马林的努力,中共放弃了分化国民党的策略,转向支持马林的计划。只是这一以改变国民党策略为中心的计划,遭到了孙中山的抵制,马林折羽而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