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庄子的“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是指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学要在自由的情境中进行,强调学习者的自觉领悟,他反对过多的说教,主张一切要顺应自然。“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有: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树立“交往”的师生观,教师以身作则和提倡生成性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
庄子“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意指教师以身作则,教学在自由的情境中进行,强调了学习者的自觉领悟,他反对过多的说教,主张一切要顺应自然.“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发颇多: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树立“交往“的师生观、教师以身作则和提倡生成性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3.
老子提出的"行不言之教"是其德育思想的核心。通过对其天道观和人性论的分析,可以看出"行不言之教"就是要"遵道而行,无为而教",即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实施道德教育。"行不言之教"作为隐性德育的代名词,将教育意图寓于友好而自然的关系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综合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并淡化教育痕迹,体现了道德教育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4.
老子提出"不言之教",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行不言之教"的教育理念为当代教育思想和文化提供了可供思考和借鉴的丰富资源.尤其在提高教师素质方面有着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校教育中“一人讲众人听”的教育方法有很大偏颇。人类的知识除显性知识外,还存在大量无法言说的默会知识。学生学习本质上是一个默会的认识过程。因此教育过程中要重视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是庄子提出的重要的教育思想。不言之教的提出缘于对不可说的深刻认识。不言之教并不意味着不教,不可言教也不等于不可学。提倡不言之教以及如何实施不言之教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家经典《道德经》集中体现了老子的治国、为人、处事等思想,言简意赅,隽永非凡,其中蕴含的许多哲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借鉴《道德经》思"道法自然"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教育理念上注重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教学目标上"以百姓心为心",培养爱国济世情怀;在教学方法上行"不言之教",坚持以身作则;在教学态度上"大者宜为下",注重教学相长;在教学时机把握上"为之于未有",重视前瞻性。  相似文献   

7.
朱雪萍 《学周刊C版》2011,(8):146-146
课堂的和谐关键在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教师对学生太放松.而是对学生管得太多.管得太死。以至于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为了改善师生关系.生成和谐的政治课堂.我们要学学老子的“无为”思想.“行不言之教”.因势利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贯彻“无为”的思想.对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无论"好""坏",学生都会记忆一生。班主任要使学生受到"好"影响,"不言之教"的效仿教育尤为重要。"不言之教"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有效仿""欲效仿"。  相似文献   

9.
我国十七世纪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对教师提出“躬行”与“自明”的要求。“躬行”即是身教,不言之教。他说,圣达的人有他独到的操行,不需要用言语去教诲别人,别人就能受到感化。即以不言之化,行感化之教,使学生在教育者行动的感化下,自己受到教育。同时,他强调教师要有丰富正确的知识.“欲明人者必须先自明”。他说:“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要使  相似文献   

10.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化思想言约文丰,博大精深。老子教化思想遵循"遵道而行"的教化原则,坚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教化方式,并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教化要求。老子认为,不但治国要"无为",教化也要"无为"。"不言之教"是身体力行的教导,是一种大道之教。在老子看来"为学"的目的是为了最终获得"为道",即实现"绝圣弃智"。把握了常道,自然就可超越直接经验而达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的教化观对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晓 《现代语文》2008,(8):15-15
老子思想在当代语文教学思想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老子朴实而深厚的语文思想,尤其是“行不言之教”的主张,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十分重要的内容,是遵从生命力发展的教育准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件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这就是对老子语文教育思想的当代诠释,以老师的“不言”触发学生的“万言”,以“无为”诱发学生的“有为”。  相似文献   

12.
邹习斌 《中国教师》2004,(11):44-45
加里宁说过:"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知识,而且还有他的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象的态度".在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处在学生的观察和监督之下,由于我们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他们具有摸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这就要求为师者要严以律己、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显示出思想教育中"以身作则"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经》中蕴藏着深厚的自然主义德育教育思想,其"无为自化""行不言之教"等德育思想揭示出德育之道的精髓在于顺应人的天性、激发人的潜能、彰显人的个性。《道德经》以"道"作为遵循客观规律的最高范畴,提出"道"是"德"的内在属性,要求人们"惟道是从""行于大道",揭示出德育教育应在"道"的引导下施行"德"的准则的本质属性。这些思想对当代德育教育中以教育名义对学生强制说教、以人为标准规范学生品德养成、压制学生自然天性、违背德育本质及规律的异化教育现象的矫正,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是强调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要解决语文教育中的某些难题,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比教法重要。叶圣陶阐发有关"爱的教育"的理论,认为以情感为媒介的爱的教育是现代语文教育的理想模式:就教学目标而言,爱的教育强调"自主学习","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教学方法而言,爱的教育重视"不言之教"。  相似文献   

15.
郑志强 《华章》2007,(4):37-37
李叔同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美育促进德育"的艺术教育思想、"先器识而后文艺"的道德教育思想、"身教重于言教"的"不言之教"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鉴老子思想的合理内核,对加强教师管理提出三条建议:促进教师自然本性的充分展现:顺其自然释放教师潜能:管理者要善于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给教师更多的时空与信任,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以“道”为统帅,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圣人;教育内容包括“四我”、“三弃”、“三绝”、“三宝”和道德教育;教育手段和方法是“行不言之教”等;其为师之道包括教师的无私奉献和公正待人等。其教育思想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楚国人。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他提出了别具一格的观点,这里试作如下归纳。 不言之教。所谓“不言之教”,是指潜移默化的无形引导,而不是形式条规的督教。老子认为,理想的教育应当“行不言之教”,因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教育者应当“悠兮其贵言”而“常言自然”。他认为,没有什么教育原则与方法可以和“不言之  相似文献   

19.
谈老子的“不言之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言之教是老子教育哲学的根本主张,其根柢在于"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老子从"道"自然无为的特性出发,提出了"不言之教"的命题,在批判传统道德礼教的基础上,指出教育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把"无为"、"无欲"、"无争"作为主要内容,强调教育必须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实有似无"的无为教育,从而使受教育者达到认识自然之道、实现个体充分自由与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句,是本章的中心论点,也是该书的灵魂,以后各章的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在阅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句时,许多文本均断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均将“处”、“行”二字当做动词,这样理解不能算错,但断句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将“处”、“行”二字视为名词,强调了圣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言之教,更为妥当,更能体现老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