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四以来,在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过程中,围绕中国道德的出路和重建问题,始终存在着两大特征,即道德保守主义与道德激进主义。目前,中国的道德处于新的发展时期,重温过去这段历史,对今天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苑银和 《教育艺术》2004,(10):37-38
在西方国家,围绕着传统道德向近现代转型问题,始终存在着价值导向和转型途径上的社会化两大特征。今天,了解西方传统道德的近现代转型特色,对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传统道德以东正教伦理为道德核心内容,以专制主义道德为惟一形式。俄罗斯传统道德由于受西方思想的冲击和本国改革运动的影响,发生了两次大的转变:即由传统道德向共产主义道德的演变和由共产主义道德向多元道德的嬗变。总结俄罗斯传统道德现代转型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当前的道德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诺曼·梅勒一向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良心",有人则称他为"文学恐怖分子"。无论是褒和贬,其"斗士"的形象是几乎所有论者公认的。其激进的理想主义在他那篇存在主义的宣言《白色的黑人》中表露无遗。但文中"非上帝即魔鬼"的二元论哲学观与思想方法,不仅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保守性,更使梅勒在多元文化的新时代成了他曾经猛烈抨击过的"保守的自由主义"的别一种代表。本文通过呈现和评析梅勒思想的两个阶段,揭示出梅勒思想中这种激进的保守。  相似文献   

5.
从传统道德到现代道德──道德转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中国“道德”转型意味着道德从内容特质到结构特质的社会主义转变与现代化转变。道德内容特质的社会主义转变主要表现为①道德价值定位的科学“人本”化转变;②道德规范内容特质的全民公意化转变和普遍公理化转变;③道德人格模式的完善化转变。道德结构特质的现代化转变,则突出表现为道德社会依存结构的全面社会化转变和道德社会承当结构的大众主体化转变。  相似文献   

6.
在任何一个国家,司法制度并不一定都是十分健全的,即使原来制定的时候是健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司法制度落后于现实需要,也就会出现不健全的问题.因此,司法改革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必须进行的,但改革的关键是要依法进行.中国的司法改革应坚持激进与保守的协调:第一,要坚定司法改革的信心;第二,司法改革必须依法进行,必须遵循法治的轨道;第三,要开展广泛、深入、无拘无束的司法改革讨论.  相似文献   

7.
较长时间来,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有些研究者经常用"保守"和"激进"的论断来评价革命和改良、中国人民的反侵略、中西文化观等问题.本文对其中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辨析;同时指出对历史问题的评价要慎重使用"保守"和"激进"的概念,"一分为二"和根据历史环境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是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喜爱用"保守"和"激进"的论断来评价历史问题的人要避免"情绪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崇尚“公忠”,推崇“仁爱”、“自强不息”、“学而不厌,锲而不舍”和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精神,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最终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赋予时代要求的新意义,就能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9.
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扩张对世界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成功的范例,更不乏失败的教训.本文从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本质特征和实践结果出发,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指出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处理好国家和市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孙中山面对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特征表现为两重性,即政治上的激进与文化上的保守,值此五四运动八十周年之际,笔者试图从激进与保守两方面谈谈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回应。不妥之处,望各位同仁指正。一、政治上: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纲领,完成了国民党的改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完成,具有很强的激进性孙中山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失败后,不管政治风云怎样变幻,来自各方面的打击是多么猖狂,他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坚持不懈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引导广大志士仁人为国家民族的光明前途而奋斗。当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他说:“文奔走国事三十余年,毕生学力尽萃于斯,精诚无间,百折不回,满清之威力所不能屈,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坚定的革命意志使孙中山在五四时期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找到了挽救中国革命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1.
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要认清国情,而传统的文化正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源于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社会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引导中国实现现代化,也不能塑造出完全具备现代精神的中国人;但中国的现代化却割不断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血缘关系.因为,传统文化生根于中国的土壤,它不仅以经典文献器物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以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和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它陶冶了中国的民族性格,并同民族的心理素质融为一体.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全部丢掉中国的文化传统,去搞全盘西化,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这是当代中国文化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趋势只有通过中国人自己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大量地吸收国外的进步文化,才能发展中华民族的新文化,造就中国特色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普遍探讨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实际问题,本文通过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阐述了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教化的现代转型是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而发生。维新志士们的“新国民”意识与“开民智”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行动,“五四”新文化领袖们对国民性问题的深度反思和对儒家伦理教化的激烈批判,都极大地促使传统道德教化的质性转向,并催生一种以自由平等、科学民主、个性独立、生命关怀为旨趣的新式教化理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罗纳德.德沃金在对福利平等和罗尔斯的平等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建构了"资源平等"的分配正义理论。通常认为资源平等是一种非常激进的平等理论,但这仅适用于早期德沃金的资源平等,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之,可发现德沃金晚期褪去了其早期较为激进的面孔而渐趋保守:资源平等从早期的"结果导向"和"程序导向"并举到后期仅仅以"程序导向"为主。德沃金激进立场的不断退却,可能主要在于他试图用资源平等处理更加现实的问题和回应他人批判时不得不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中,客家民系对客家传统文化采取了激进与保守相结合的价值取向,这本身就构成了现代客家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内容,可以认为,激进与保守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取向,是一种可贵的现代文化创新机制,能够促进客家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功能性适应和创造性转化,总结其做法和经验有三个方面一是区分人文价值的特殊性和现代化的普遍性,从"客家精神"这一价值观的高度来谋求客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协调性;二是作为客家传统文化载体的客家宗族组织瓦解过程中,又通过建立社团的组织形式作为客家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化的载体;三是努力使传统文化事象为现代化服务,成为现代化的资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16.
几千年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瑰宝,这些传统是我们民族生息繁衍,并创造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的精神源泉。面对今天道德失范现象,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重建新时代道德乐园,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传统道德不可避免地仍在发挥着作用,对社会政治经济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影响。因此,应从对传统道德泛化进行批判入手对现代社会的道德予以适当定位,使其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作为一脉相承的体系,在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在价值导向上,强调个体服从整体;在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性质;在价值取向上,具有“重义轻利”的倾向。这些特点中的积极因素对于解决目前社会发展的道德困境和社会个体的道德退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赵红全 《红领巾》2004,(2):110-114,128
中国道德制度的现代转型势所必然,其必然性缘于现象、物质、观念三个层面.在道德建设的方向上虽然面临着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之争,制度伦理无疑是未来道德建设的重要一面,价值关怀与社会伦理是其两个向度.在中国道德制度的现代转型中必须坚持公正、人道、普遍性、历史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历程经历了逾百年,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建设也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现代化的法律制度已初步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来,中国法制建设迎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我们的法制以及法制建设的现状还是不尽如人意,很多甚至是根本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很大程度上而言,乃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消极层面仍对法制现代化建设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克服传统法律文化的缺陷,特别是改变传统的法律观念,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法制现代化,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