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士禛歌行体咏物诗所咏对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文物、动植物和日用器物。咏文物古玩尚典实,咏动植物多生气,咏日用器物重情趣。他在对所咏之物进行从形相到神理的多层次摹写的同时,往往把人生的意气灌注其中,实践了其“不即不离,不粘不脱”的咏物规范。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中收录有很多器物字,这些器物字与甲骨文一脉相承,应来源于对殷商时期器物形制的描摹。选取商代生活中最常见的食器器物字,对照《说文解字》,从这些食器器物字及以这些食器器物字为重要构成部件的同类字形的构成入手,放在甲骨文卜辞中分析其具体用法,同时还将出土实物摆放的位置、器物内盛放的物品及其使用痕迹来补正分析器物的用法,以期用卜辞和实物资料来明确器物的具体使用方法,了解殷商时期器物的用途和当时人们的生活面貌。  相似文献   

3.
咸阳任家咀秦人墓地发掘的242座墓葬,依照仿铜陶礼器墓和日用陶器墓两大类,以及两者之间可对比的器物,约略分为六期。任家咀秦墓出土器物反映了秦与楚、晋、周及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史实,同时反映了秦迁都咸阳前后实施变法的历史背景。整个墓地从春秋至秦统一,延续时间长,中间无缺环,出土器物丰富,对于建立秦墓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自古就有重视"百姓日用"的传统,这是古人对器物和生活态度的理论和表述。各种流派无不从日常生活中阐扬哲理,并提升为中国思想史一系列的思想观念。百姓日用之学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压抑个性的层面,在发展中又滋生出异己的因素,甚至成为张扬个性的先导,在明末引发早期启蒙思潮。日用之学这内在的矛盾使它具有重新建构的可能性。百姓日用之学的实践是传统文化结构性的特征,从古代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中国文化结构已经一变再变。作为传统的思想命题,在新的文化结构中可以生发全新的作用。百姓日用之学与21世纪高扬人文精神的主题天然合拍,重建现代日用之学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的重要路向。  相似文献   

5.
作为人类的社会性劳动成果,从日常生活中得衣、食、住、行到航天飞机、城市规划等无不存在着大量的设计审美问题,从美学的角度研究和探讨人类的设计行为,日用器物以及生产生活环境,寻找规律性的东西,无不包含着设计与艺术的结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设计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如果能很好的把它们融会贯通的话,将会有一个美妙的开始.  相似文献   

6.
日常器用物品是中国传统物质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器用类词语进行词汇学考察有利于了解中国器用的传承流变。周密笔记中,器用类名物词语众多,本文以《汉语大词典》为参照,选取周密笔记中的部分日用器物类名物词进行考察说明。  相似文献   

7.
日用炊器,是反映考古学文化性质和研究先秦社会经济最重要的器物。新石器时代的西陵峡居民创造了发达的釜鼎文化。夏商时期,西陵峡东、西两系原始民族相互融合,形成特征鲜明的早期巴文化,即罐、釜文化。西周中期以后,西陵峡地区楚民族文化是以鬲、鼎为主体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当代学生》2012,(Z4):124-126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刻在中国由来已久。竹刻又称竹雕,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佛像、人物、蟹或蟾蜍之类的一种欣赏价值很高的工艺品。  相似文献   

9.
《新高考》2009,(7)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4200多年前的夏禹时代已见使用,战国时期更加发达。在汉代,漆器被作为日用器具,日渐普遍。唐代的漆器实物制作也有明显的发展。宋、元、明朝之后,漆器的制作有20多种。漆器的主要特点是可以抛光到可与瓷器媲美。漆层在潮湿条件下干燥,固化后非常坚硬,有耐酸、耐碱、耐磨的特性,中国漆器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10.
传统手工艺大多是作为制造日用器物所需的技艺而存在,在科技发达和大机器生产的今天,城市中却涌现一股手工艺热潮,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动因。以往的手工艺研究多从非遗保护的角度关注手工技艺的传承,虽然偶有论及当下手工艺发展的新趋向,但对城市新中产人群对手工艺品的消费和整个社会兴起的手工体验热潮缺乏深度的解析。手工艺在今天的新变不仅揭示了我国当下社会环境的重要转型对传统手工艺的巨大影响,也昭示了手工艺对当下国人建构有品位和自主性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独山玉雕历史地位及南阳玉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玉文化有着悠久历史,它既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块奠基石,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而作为我国四大名玉之一的独山玉雕更是名满华夏、声播海外,在中国玉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唯一的产地--南阳,现在已经发展成为集"探、采、工、贸、研"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在玉文化及其产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认真分析独山玉雕与南阳玉文化产业,探讨它的发展战略问题,借以推动整个南阳地区经济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本区玉器的起源,学者们的主流看法是始于仰韶时代的大溪文化。其实早在距今约8000年前,长江中上游一带就已经出现了玉器,到了距今7000年左右的大溪文化时期,随着玦、璜、坠、璧和环等各种器类的相继出现,本区史前玉器获得了重要发展。丰富的玉器考古材料表明,长江中上游一带也是中华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基此,本文拟在对已有文献资料作进一步分析整理基础上,就本区史前玉器的起源及初步发展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有补于这一学术缺憾。  相似文献   

13.
玉文化自古以来已经被大众所接受、认可,乃至追捧,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玉文化的诠释以及玉雕设计产生了新的需求.通过地域性玉文化介入到玉雕设计的发展中将会更充分的表达出新时代语境下受众人群的审美需求,不仅使玉雕设计能够创新,还能使玉文化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向来发扬和传播.  相似文献   

14.
浅谈桂菜的特点及拓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西菜简称桂菜。桂菜的发展离不开广西得天独厚的食物原料。多年来,随着原料、调料的不断开发与引进,桂菜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烹调方法的创新与改良、盛装菜肴器皿的革新与变化也给桂菜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桂菜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兴隆洼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距今8000年的重要考古学文化,其文化内涵深邃厚重,与中华文明起源密切相关。在复合型经济形态和大规模定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尚玉礼俗、崇龙现象及祖先崇拜等,构成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中国玉的宗教、道德、政治、审美的内涵的分析,指出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光辉成就。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厚实,赋予了玉以深邃的哲理与内涵,使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成为一个特殊的审美体系。  相似文献   

17.
试论红山文化居民对岫岩玉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指出岫玉即《尔雅》中所裁“医无闾之珣玗琪”,早在新石器时的红山化时期就得到开发和利用,并赋予均乙以深刻的化内涵,成为名扬四海的美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玉文化源远流长,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该文从文章结构和内容描写两方面入手,对《红楼梦》中的玉文化进行深入探析,并联系传统玉文化思想,充分展现了《红楼梦》在玉文化神韵下的美轮美奂的"玉"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从考古学与历史献等多方面对岫岩玉在中国玉化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论证,认为岫岩玉是我国利用最早、范围最广且历史持续最长的玉材,在我国玉化起源中占有不容置疑、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南阳玉雕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玉雕是南阳玉文化的物质载体,产业规模较大,历史悠久,是南阳地方特色经济之一。但目前出现了市场萎缩、原料供应不畅、人才匮乏等问题,因此政府和企业必须密切协作,将玉雕与玉文化有机结合,处理好玉雕艺术化与大众化的关系,拓宽原料来源渠道,共同推动南阳玉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