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德育“以人为本”是关于高校德育的哲学本体论概念 ,既是一种价值观念 ,思维模式 ,也是一种方法论。一、德育的哲学前提──“民本”思维与“人本”思维中国儒家“以民为本”的哲学本体论绵延两千五百年 ,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 ,构成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典型特征。在影响我国高校德育的诸多哲学本体中 ,“以民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和思维方式对高校德育的影响最为深刻而广泛。怎样认识和评价影响中国两千余年历史的民本思想 ?从积极方面看 ,中国传统的“以民为本”思想与“以人为本”思想同属于一个思想理论范畴 ,在尊重人的价值、关心…  相似文献   

2.
陈秉公在2005年12期《教育研究》上发表了《以人为本的德育本体论解读》一文。作者认为,在德育中摒弃以民为本、实施以人为本理念,必将推动我国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发生深刻的变化,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正校长,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第一责任人,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为学生服务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拓宽德育途径、充实德育内容,才能形成学校的德育特色。近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理念,结合本校实际,逐渐形成以育人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德育工作方法。一、与师德建设相结合,构筑德育根基"德是为师之魂,是育人之本。"师德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4.
一、“生本德育”的实质1.“生本德育”的定义。生本德育”是指“以生为本”的现代德育观和方法论、是指以学生为教育本体的学校德育 ,“生”指学生 ,“本”为人本、本体。“生本德育”是指学校德育理念、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均以学生为本体、为根本的出发点。以教育对象为本体 ,围绕学生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主体精神实质特点、行为实际表现而展开和实施。它既是德育理念、又是德育实践 ,且区别于传统的“师本德育”。就大德育观而言 ,学校德育其范畴 ,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制、纪律教育等。无论…  相似文献   

5.
学校德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上质量求规模的不竭动力。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方法和模式,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德育管理上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在德育管理中,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学校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细微工作着手,多维度、全方位强化德育管理工作。一、建立并完善德育领导管理机制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长期性的工作,让每一个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是学  相似文献   

6.
教育观念更新的今天,怎样构筑一种新型的、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新课题。笔者从近几年学校德育工作一线的实践中体会到,创新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与和谐的教育环境,是构筑人本德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教育观念更新的今天,怎样构筑一种新型的、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新课题.笔者从近几年学校德育工作一线的实践中体会到,创新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与和谐的教育环境,是构筑人本德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一所学校,德育思想的贯彻、教育行为的推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关键在于校长的思想理念和正确引领。校长要调动一切与学生有关的因素投入到德育中来,让德育渗透在学习生活的每个单元,起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效果。我校校长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每学年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规划,对全校教育力量进行深挖细掘,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学校德育要注重区域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区域环境既包括学校环境和校外区域环境,历史文化环境和现实环境,也包括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等。学生的一切活动主要在区域内进行,对于小学生来说,区域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重要。挖掘、利用区域德育资源,创设、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创建、开发网络德育平台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抓手。作为百年老校的龙华小学,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学校依托区域优势,抓住发展机遇,逐渐形成了“一条主线,三个平台”的学校区域德育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做好青年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思想日趋活跃,加之社会等外来因素的影响,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重大的挑战。因此,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学校德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德育之中,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促进,对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作用,也具有较好的效果。一、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德育,德育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青少年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自杀和…  相似文献   

11.
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在各国道德建设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我国和西方各国在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必须突出学校道德教育的时代性和人文性,调整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发挥理想教育的优势,拓展德育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鲁洁 《教育研究》2005,26(12):11-14,42
当代的教育在现代化的转型中发生了变异,它从指向人自身的存在,指向人的发展和完善,变异为征服、占有世界的工具。而道德教育的本意不在使人拥有某方面谋生的本领,只在使人成为人,因此它被边缘化。当代在“道德的名义”下唯一可资利用的价值就是用道德规范和规则去把人组装在科学理性主义的大机器上,道德教育就蜕变为注入规范、规则的外在化教育。道德之知本是一种实践之知,当代的道德教育却以普遍化、客体化的知识割断了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走上了一条唯知识化的路。  相似文献   

13.
风俗之美在于养民知耻。羞耻感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石,是人之为人的伦理道德底线,对个人修身和社会文明进步都有着重要意义。面对当前我国社会剧烈转型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其根本在于对全民进行羞耻感道德教育实属必要,并最终才能在国际上重塑文明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形象。  相似文献   

14.
道统是中国教育的根本道德精神,也是教育的形而上,它支撑着中国社会的精神世界。传统道统在于"一贯思想"和"道之传承",近代以来的道统则在于社会演义。道统从过去"人适应社会"、"人则天"的典范演义为近代以来"社会改造人"、"人改造社会"、"天则人"的典范。古代传统的仁义道德精神和西方的民主观念成为道统的内涵,也是教育的规定性,"人民"是近代以来积淀出来的道统,教育在根本上是人民教育,这也是教育的根本道德。近代以来,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改造的关系,这个改造是教育实践,本质是启蒙与救亡运动,知识分子的民众情怀则是其根本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5.
To conceptualise moral education as ‘living and learning to bear suffering’ offers a humanistic vision for choices people make in the face of drastic threats to their existence. This essay proposes that bearing and transcending suffering—part of the human narrative—helps human beings to realise their ethical potential. Grounded in Eastern and Western metaphysics and ethics, I assess the human condit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2008 earthquake disaster in China—in an attempt to come to terms with fundamental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of existence and human values. While raising questions about how human beings are intrinsically interrelated to Nature and the world, this account is linked by a thread of humanism encompassing three important values (caring, responsibility and free spirit). I conclude by suggesting that educating young people for the wisdom of suffering is to cultivate a humanistic morality. Ethical implications for ecology and moral education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6.
普通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人的内在规定性中就有其作为动物一面倾向于野的本性。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中“人的需要”理论使人有从“野性”向“文明性”转变的精神意义需要,这决定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野性”的转变完善过程决定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社会化,其发展完善目标决定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德育理论和实践具有社会本位的传统特征,即片面地以社会发展遮蔽人的发展,造成“人学空场”的弊端。德育与人的陌生与隔离,使其不仅实效低下,而且由于其与“人的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相悖,迫切需要改革。在对德育的社会本位这一传统反思的基础上,人本德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顺应我国新时期时代发展的需要,人本德育理念和模式有必要也有可能成为现代德育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和谐教育:新时期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新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伟大实践,和谐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一种价值取向,也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认同,日益深入人心。在这种形势下,和谐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新要素,对高校德育的发展创新、增强时效性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德育的人性化:反思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德育的人性化将成为21世纪德育的走向。德育人性化的有效实践应该把握好道德和政治目标、人的自然性与德育的人情味、个体与集体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与其批判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区分自然与自由的基础上,康德认为道德和道德教育属于自由的领域,自律是道德教育的惟一法则,而"人是目的"则是道德教育的最高指向,与此相应,在道德教育中应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方法。康德道德教育思想中所蕴含的尊重人的理念对人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