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库切的小说《耻》描绘了受帝国殖民主义以及种族隔离制度压迫的南非,并打破人与动物二元对立的疆界将小说中人物直接比拟为动物。后殖民生态理论批评着眼于人类、动物与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打破西方霸权逻各斯中心主义文化,从而审视人物身份从建构到破裂再到重构的动物身份的书写。小说揭示白人日益边缘化以及有色人种逐渐中心化的过程中个体生存艰难的处境,进一步探索库切对人类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思索以及对多元物种和谐共存理想社会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王波 《文教资料》2007,(31):50-53
混杂性理论是霍米·巴巴后殖民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本文详细探讨了混杂性的理论基础: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然后阐释了混杂性与文化身份的密切关系,并指出了它的主要应用范围。特别是进入全球化时代,混杂性理论必将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对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起到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作家在创作中大量运用杂糅语言,包括中国英语词汇、句法和修辞,把中国元素渗入作品中,从而生成了后殖民理论大师霍米·巴巴所阐述的“第三空间”,在解构美国文化霸权的同时,重塑了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4.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生态观与女性批评更多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对后殖民理论与生态女性主义的一种阐发,其强烈的解构性和批判性以及实践性是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5.
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海明威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殖民主体、被殖民主体的矛盾身份焦虑问题,继而考察小说中被殖民主体从"失语"到"发声"的表达历程,探究由殖民主体和被殖民主体建构的自然层面非洲形象与人文层面非洲形象的书写特征。最后指出海明威笔下的非洲形象书写是带有双重性的——在显性书写具有自我拯救功能的理想他者自然层面非洲形象的同时,又隐性绘制出以被殖民主体非洲动物"发声"反抗殖民统治为核心的人文层面非洲形象。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论述在台湾的兴起与演变关涉到人文知识分子如何思考台湾和如何“阐释台湾”这个至关重要的当代命题。后殖民理论如何“在地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构成我们理解90年代后台湾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脉络。“后殖民本土论”与“后现代民主”之间,在“后殖民本土”与“后殖民民主”之间,构成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潜在论战关系。  相似文献   

7.
后殖民批评是当下学术研究中最有影响力、发展最为迅速的理论之一,它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在引进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变化,文章将从后殖民批评是西方理论还是东方理论、后殖民批评是否适用于中国语境,以及由反本质主义、消解中心变为本质主义、建构新的中心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后殖民批评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8.
施叔青历时8年创作出的小说“香港三部曲”(《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荆》、《寂寞云园》),以妓女黄得云起伏的一生写就香港百年的沧桑历史,显示了作家的匠心独运与不凡的驾驭能力。文章运用东方主义、后殖民理论以及女性主义相关理论,对小说进行深度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尝试从后殖民批评视角,解读多丽丝·莱辛小说的代表作品,探索《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的后殖民语境。  相似文献   

10.
茨威格和阿来分别是犹太民族和藏民族的杰出代表,他们自身以及其作品自然的渗透出强烈的民族意识,由于作家的成长经历和时代背景,使其作品中表现出"流放"和"寻根"的后殖民批评理论的特点,因此无论是在地域、种族、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流放,民族意识觉醒后的寻根,还是共同存在的表现各异的人道主义关怀,均是真正把握两者民族意识之间的共性和异性的咽喉。  相似文献   

11.
熊建军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5):33-34,37
以当前西方圣诞节在中国的盛行为例,试从现状、原因、对策等方面分析后殖民语境下的西方文化在中国。  相似文献   

12.
后殖民理论思想来源复杂,关注和反抗一切权力话语是其理论所指。后殖民理论登陆中国后,催生了中国式的后殖民批评。有必要探讨中国后殖民批评中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是在西方强势文化面前必须坚守自己的阐释权;他者是一个镜像,应把殖民话语与纯粹知识分开;全球化提供了本土文化创造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伴随全球化经济的推进,部分国家为了盲目发展旅游业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从而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同时,为扩大农业种植的产量,兴建大量种植经济园,也同样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伤害。此外,部分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对动物进行侵害,最导致物种的灭绝。以上种种行为都是对"发展"局限行为,虽在表面上赢得了短暂的经济收益,其实质是未能看清发展的本质。只有在"发展、环境、动物"间取得平衡点,兼顾多方利益,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发展、环境、动物来对后殖民生态批评进行相关浅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后殖民生态批评关注"空间",强调"他者"。在威廉·戈尔丁有名的寓言小说《蝇王》中,以拉尔夫为首的一派和以杰克为首的另一派之间围绕权力展开的争斗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实物"(眼镜和海螺)和"空间"(划地为界)的争夺上,真实再现了成人世界;而小说中猪崽子遭受到的来自众人的歧视,以及小家伙们被大孩子欺凌的事例,则在某种程度上影射了后殖民生态批评中殖民者对被殖民者进行的边缘化和"他者"化。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小说《库娜图》讲述了白人牧场主与土著女性的情感纠葛及牧场兴衰的故事。本文从“土地”“女性”“语言”的维度阐释白人与土著之间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认为在殖民主义统治下,土著人不仅被剥夺土地丧失生存的根基,土著女性成为被利用的工具,而且他们的语言被毁灭。作为白人作家的普理查德对土著人及其语言文化给以足够的文学关注,在小说中既表现出对土著人的深切同情又流露出对他们的蔑视态度,反映出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也体现了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表现出浓郁的宗教色彩以及强烈的东方主义思想。以他的四部作品为例,从后殖民批评主义视角探讨霍桑作品中的东方主义,以期更好地认识霍桑的东方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7.
阿契贝是英语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为非洲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的"杂交者",他清醒地看到了自己的民族在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小说《瓦解》凸显了他试图客观审察非、西文化冲突的后殖民批评意识。探讨作品主题的同时指出黄永林、桑俊先生《文化的冲突与传统民俗文化的挽歌——从民俗学视角解读齐诺瓦.阿切比的小说〈崩溃〉》一文中的一些带有误读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理论思想来源复杂,关注和反抗一切权力话语是其理论所指。后殖民理论登陆中国后,催生了中国式的后殖民批评。有必要探讨中国后殖民批评中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是在西方强势文化面前必须坚守自己的阐释权;他者是一个镜像,应把殖民话语与纯粹知识分开;全球化提供了本土文化创造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V.S.奈保尔是一个文学世界的漂泊者,只有在他自己的内心,在他独一无二的话语里,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家。”印裔英籍后殖民作家奈保尔是一位关注现实,富于时代责任与批判精神的小说家。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因在他的文学世界里生命依然,可以说奈保尔秉承的仍然是“伟大的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英国和美国的评论家有时这样品评奈保尔“毫无疑问最杰出的用英语(可能也是任何语言)对第三世界的混乱进行阐释的人”,  相似文献   

20.
当下互联网上的文学批评,呈现出"批评文学化"的倾向。由网民自发写作的文学批评,具有个人化、情感化的诗化书写特征,并大量运用修辞,且在写作动机、精神内涵、主体情感、语体形式上都与文学相似,文学与批评的边界逐渐模糊。这打破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西方现代学术语体的垄断,延续了中国传统的诗化批评谱系,建构了感悟式的批评范式;这也可以解决专业化壁垒造成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实践脱节的困境,搭建了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接受间的桥梁。但是,这些还只是潜在价值。目前网络文学批评的质量还远不足以兑现这些价值,这就有待于精英的介入来提升网络文学批评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