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东北地区到了近代能发展成为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黑土文化,成为特有的黑土文化圈,清末民初伊始的大规模人口移民、流民运动即史学界谓之"闯关东"的人口大迁移对近代时期东北黑土文化的形成、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各省人口突发性的迁入,增加了巴蜀地区对大量外来人口消化的困难,此后,巴蜀地区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给清代巴蜀社会整合带来了难度。因此,对于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发生时间进行考证,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清代乃至民国年间巴蜀地区种种社会现象。本文运用档案、族谱、古籍、方志等资料,对发生于康熙后期至乾隆初年的移民浪潮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3.
《闯关东历史与文化研究》是移民史研究的一部新著,作者将关内移民"闯关东"的历史与东北区域文化的形成结合起来,通过历史学、人口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相关理论,结合丰富的史料,在还原"闯关东"历史面貌,分析其问题的成因及其影响的同时,更深入地探究了其与东北区域文化形成的关系,挖掘了"闯关东"精神及其对当代东北振兴的借鉴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中叶开始,兴安岭东南麓地区的扎赉特旗蒙古人或有组织或零星地陆续迁入兴安岭北麓之呼伦贝尔牧区,由此改变了呼伦贝尔牧区蒙古族人口结构,并带来一系列社会影响。其中以20世纪60年代集体移民最具规模。其主要原因是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援边疆、补充呼伦贝尔牧区劳动力以及近代以来内蒙古东部农耕地区人口膨胀、土地窘促以及为了躲避"三年困难时期"等原因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王硕 《考试周刊》2008,(17):89-90
民国时期,关内北方人民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闯关东"移民运动,成为二十世纪世界移民史上的"奇迹".移民潮在调节民国时期人口分布,解决灾民生存问题的同时,也给东北三省的农业、工商业、文化、边防以及东北社会未来的发展变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秦汉时期长江流域的移民迁入过程及其类型,同时兼及人口的迁出,认为移民的迁入远远超过迁出;并指出移民的迁入引起了长江流域的人口增长,对于该地区经济的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关内各省向东北移民,在民国时期形成了空前的高潮。移民大量迁入东北,促进了东北人口的迅猛增长,促进了东北大量荒地的开垦及耕地数量的较大幅度增长,也促进了东北铁路的发达,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同时大量的移民也加速了黑龙江省、吉林省、奉天省的全面开发。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与经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系统地论述了秦汉时期长江流域的移民迁入过程及其类型,同时兼及人口的迁出,认为移民的迁入远远超过迁出:并指出移民的迁入引起了长江流域的人口增长,对于该地区经济的开发起到了积极时作用。  相似文献   

9.
莱芜张氏始迁祖张文友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直隶枣强(今河北枣强县)迁入莱芜县张家泉(今莱芜市张家泉),明清以来族人不断发展壮大,五百余年间或为战争、或为逃荒、或为做官、或为其它谋生张氏族人不断迁徙,张氏族人的不断迁徙是对明清以来泰莱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同时亦与全国性的人口迁徙浪潮相吻合。张氏族人的迁徙及发展对探究明清以来的移民以及有清一代泰莱地区乃至整个山东的人口变迁状况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关内各省向东北移民,在"民国"时期形成了空前的高潮,大多属于自主性的人口流动,一方面由人民自发形成,另一方面则由政府提倡促成。这些移民多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他们通过海路、铁路、陆路进入东北,而且大多北上,寻求生存。"民国"时期东北的移民分为三个阶段,1927年—1930年是东北移民高潮兴起阶段,每年约百万人。移民进入东北后,在南满地区留居的很少,大多数移民则沿中东铁路继续北进,散布于吉、黑各县及鸭绿江流域带。在"民国"时期的移民高潮中,移入东北的居民还有外国人,如朝鲜人等。这种大规模的移民现象,不但促进了东北人口的迅猛增涨,加速了东北各民族的融合,而且也加速了东北各地特别是东北北部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
人口变动与城市化问题是近些年的热门问题,一个地区人口变动和区域经济发展及社会整合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人口的迁出、迁入、出生和死亡等引起的人口变动情况,对周口地区的人口变动建立动态分析模型,研究每年人口变动情况,n年及无限年后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分布情况,从而合理规划周口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副词中,程度副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使用频率相当高的副词。程度副词仍然在更新,像"特","倍儿"等只是更新例子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在这篇文章中集中对北方(东北、北京、山东)三地方言程度副词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3.
朝鲜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我国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的。19世纪中叶以后,朝鲜的贫苦边民不堪忍受当时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压迫和灾荒饥馑之苦,不断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朝鲜侵略的加剧,大批朝鲜人为寻找生路,更是不顾清政府禁令,纷纷迁入我国东北各地,与汉、满等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了东北边疆,并在长期的共同斗争中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民族。据不完全统计,1918年我国东北朝鲜族人口约有36万人,1931年66.5万人,1945年80万人。光复前朝鲜族教育,伴随历史的发展,经历了错综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毒饼奇案     
伊岸 《老年教育》2014,(9):16-17
<正>清朝末年,清廷解除了对满族发祥地长白山区"柳条边"的长期封禁后,山东一带难以维持生活的老百姓纷纷行动起来,形成了一股"闯关东"热潮,千里迢迢地奔向他们久已神往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关东。"闯关东"一族的到来,不仅使广袤无垠的黑土地有了人烟,而且  相似文献   

15.
有清一代,由于人地矛盾的激化、土地兼并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了山东人背井离乡去"闯关东"。本文在简要介绍清代山东人闯关东概况的基础上,从民族经济融合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了社会风俗的融合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进而说明民族经济融合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砚天 《文教资料》2012,(8):101-102,116
清代康熙官窑瓷器出现的"秃尾龙"纹饰,不是我国山东和东北地区民间传说中的"秃尾巴老李",是"秃尾巴老李"产生前的"秃尾龙"形象。其寓意不是满族统治者怀念东北故土的"望乡情怀",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表现的是康熙皇帝对生母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东北"二人转"正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巨大反响,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喜爱。解读东北"二人转"的成功实践,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北宋是河洛地区一个重要的外来人口的迁入时期。河洛地区的移民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周边国家的降民;因自然灾害自发移民或由政府安置在当地的外乡人;移居当地的士大夫或致仕官员。地广人稀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人文环境是移民迁入河洛地区的重要原因。移民的到来一方面促进了当地人口的显著增长、农田的大力开发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河洛地区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9.
电视剧<闯关东>曾在中央1台的黄金时间播出."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持续了300多年,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悲壮一页.  相似文献   

20.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三将军率兵入滇,次年平定云南,接着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卫所制度,使军屯经济迅速发展,大量汉族人口迁入,导致滇黔彝族聚居区的社会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量彝族由坝区迁入山区,逐渐形成散居局面。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明朝时期滇黔两省彝族由聚居变为散居的原因作出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