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悬泉遗址简牍整理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悬泉遗址进行了连续3年的发掘,又经3年整理,到1995年,已完成出土简牍释文初稿。本文就悬泉简牍的分类,汉代的邮驿制度、长安至敦煌的驿置里程、悬泉简牍对河西、西域史研究的价值等方面,对悬泉简牍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正>【作品概况】《居延汉简》,中国汉代居延、肩水地区出土的简牍,统称居延汉简,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境内。时代约自西汉武帝末(公元前1世纪)至东汉中期(公元2世纪初)时作品,总数约3万枚。隶书章草。《居延汉简》是已发现简牍中数量最多的,分竹、木两类,竹质称简,木制为牍,通称为简。大部分简牍长23厘米以上。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相似文献   

3.
《天水放马滩秦简》一书收录了1986年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秦墓出土的461支竹简的简牍和释文。本文在整理小组及时贤考释的基础上,就文字释读提出十八点自己的看法,以期更好地利用这批秦简资料。  相似文献   

4.
《简牍学教程》是一部系统而全面介绍简牍及简牍学的著作,全书重点介绍了简牍的出土历史、文字流变、简牍中的政治法律、经济文书、军事活动、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简牍学教程》的出版,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社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分析能力,并将有助于提高简牍学课程建设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对甘肃省境内一批汉至晋代古墓葬的抢救清理,获得了不少随葬品,简牍、帛书就是其中之一。这些简帛文书主要反映魏晋十六国时期甘肃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状况。本文将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搜集并作简考,提供给学界。  相似文献   

6.
作为汉字书写记录的第一代载体,简牍的发明对于汉字和汉语的发展以及中华文化传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简牍术语的准确翻译对于简牍文化的国际传播至关重要。本文先通过全面梳理简牍相关文献以及简牍文物,从中选取并确定了10个简牍名称作为简牍基本术语;然后对这些基本术语进行详细考证,形成了相应的术语释义;接着基于释义分析与比较,提出了适合于简牍术语翻译的释义法和意译标注法,并完成了简牍基本术语的对应翻译;最后进行了回译校验分析,得出回译校验是简牍基本术语翻译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简牍材料的大量刊布,简牍学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与此相应,在高校开设简牍学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历史学专业本科阶段开设简牍学课程远不及研究生阶段普遍。鉴于一般历史学本科生的知识储备结构,在已有考古学课程基础上,为其开设简牍学课程仍是很必要的。该课程可依次以总论性专题、各批简牍的介绍与研读、简牍材料的具体利用三大部分展开。在备课、授课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课程的现实性、趣味性、立体性和前沿性,以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简牍学已过百年发展历程.世纪之交,认真总结回顾中国简牍学发展、研究的演进轨迹,建立新的简牍学学科架构,在理论、方法、规律上为新世纪简牍学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重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百年以来出土的简牍文献,研究者已展开了大量研究。以简牍文献出土的地域为切入点,深入比较分析不同研究者对于简牍研究的主题特征,就会发现,不同地域出土的简牍文献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从而使研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题。由于不同地域出土的简牍文献的研究侧重点存在着明显差异,由此构成了一个特征鲜明的简牍研究地域与主题分布的画卷。这一发现可望为简牍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中,将不同地域特征纳入其中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0.
西北简牍材质主要为松木、红柳和胡杨三种,竹制简牍也有但出土数量少,仅限于甘肃南部天水放马滩秦简460余枚。可以利用这三类简牍材质本身的特点进行残简的缀合,同时在缀合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考古学中类型学和地层学的原理,在简牍内容和年代学上进一步确定简牍年代的早晚关系,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残简缀合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特色课程建设需要强化特色——简牍学课程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简牍出土数量日增,简牍学研究方兴未艾,高校开设简牍学课程也日显必要。西北师范大学是全国高校中最早为本科生开设简牍学课程的院校之一,总结其经验会对该课程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简牍官文书是封建国家体制下各种政令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为保障各级政令传递的畅通,秦汉时期确立并完善了相应的简牍官文书的收藏和管理制度,设置了专门的简牍官文书收藏机构和管理人员,并专门立法确保了简牍官文书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密性。  相似文献   

13.
出土简牍为中国古代城市问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时至今日,中外学者利用出土简牍研究中国古代城市问题已取得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出土简牍资料的梳理与利用,从三方面推进了中国古代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进展:一是出土简牍与中国古代都城研究,二是出土简牍与中国古代普通城市研究,三是出土简牍与中国古代城市理论研究。共计有二十余种简牍资料在中国古代城市问题研究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利用,城市分类与城市分级理论的植入,成为这些成果中的两个亮点。这些出土简牍的利用与城市理论的植入为中国古代城市问题研究注入了活力,带来了新气象。  相似文献   

14.
<正>【作品概况】《武威仪礼简》,《仪礼》简称《礼》,儒家经典之一,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共十七篇,约书于西汉成帝(公元前32年—公元前7年)。1959年7月在甘肃省武威县出土木简480枚,其中469枚为《仪礼》简,每简约60字,计27298字。木简共分三本,甲本木简宽0.75厘米,长5556厘米,用毛笔所书,简牍,隶书。甘肃省博物馆藏。  相似文献   

15.
<正>不久前,笔者因公出差湖南,途经长沙。既然来到这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除游览岳麓书院和橘子洲头外,当然要看看长沙简牍博物馆了。说到简牍的发现,最早可追溯到西汉中期。据史书记载,汉景帝末年,鲁共王为扩建宫殿而将孔子宅子摧毁,在大动土木过程中,发掘出一批简牍,即用古老汉字字体在简牍上书写的书籍:《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数十种。此后古代简牍的发现还有多次。自二十世纪初,简牍等地下文献在全国各地不断发掘出土,总数超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新近公布的敦煌悬泉置遗址F13出土部分简牍文书的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简牍中出现的"小浮屠"当为汉代里的名称。对简牍文书中的人物、官职及东汉官方史学的编纂等也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7.
1991年7月29日至8月2日,值敦煌汉简发现85周年和居延汉简发现60周年之际,首次“中国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来自日本、美国、中国大陆及台湾、香港的13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学者们在提交的80多篇论文及会议发言中,就广泛的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现就笔者所见,大致分成7类撮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战国秦汉魏晋时期我国的书籍大都由竹简木牍构成。大批珍贵的古代简册实物证明,当时的简牍有长条形、长方形、楔形、棱形以及上圆下方形。棱形木牍有七个书写面者,易于制作,可以刮削,能反复使用。因简牍的长、宽尺寸不同,其所能容写文字的数量也随之不同。为能容写更多文字,人们加宽加长了简牍。每枚简牍的容字量突破一行增至两行后,又出现了七、八行甚至十行者。仍不能满足需求,于是有人用韦绳编联简牍成书,竖排版式由此产生。当时人称一部书为一编(篇)“书”,而“册”字是“符命”—封拜的文字凭证。  相似文献   

19.
简牍是中国古代书写甩的竹筒和木片,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甘肃以其重要的历史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环境成为我国发现和出土古代简牍的重要地区之一,已出土的简牍约占全国出土简牍的总数百分之八十以上,其数量和价值在国内外学坛上均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河西简牍是指在河西走廊的敦煌、居延、玉门、武威等地出土的简牍。河西简牍的年代上自西汉,下迄西夏,前后延续一千二三百年,其中主要集中在汉晋时期。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邮驿交通和民族关系等诸多领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汉晋时期的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