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性"在课程标准、教材及教学实践中都是重要的话题。本文结合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阐释"文学性"的具体特性;运用"文学性",读懂、读准文学类文本,提高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答题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文学性文本明显增多。教学这类文本,教师要运用陌生法、矛盾法和还原法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品析文本的意蕴、探寻创作规律、感知创作意图,掌握解读、品析这类文本的基本方法,从而提升文学性文本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
文学性是文学文本的生存之源,变异是文本文学性的重要体现,文体又是文本不可或缺的部分。有鉴于此,基于文学文体学分析译者在解构与重构文学文本时,针对原文变异的语言形式所采取的策略及其在译文中产生的文体效果,旨在强调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对文学文本的重要性,敦促译者提高文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联想、想象等心理层面的要素,对文学性文本作出自身的观照、感悟与判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托文本情境,品析语言的本真滋味;要聚焦作者语境,获取语言的对应体验;要置放文化语境,洞察文本的创作密码,从而提升文学性文本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5.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充分印证了“信息爆炸”、“地球村”等媒介预言,它在传播速度、传播能力、主体自由度和互动性等方面都体现出新型媒介的技术优势。从印刷媒介到网络媒介,信息结构方式和人类感知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6.
文本细读是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有力抓手,但近几年文本细读脱离文本牵强附会的解读比比皆是,表面上热热闹闹,文本细读必须尊重文本,文本细读还需有"度",还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文学理论界面临文学性迷失问题。这将使文学独立存在的合法性面临逻辑的解构。文学性迷失的实质是一种价值迷失。因此,纠正价值偏见、兼顾文学的关系属性考察与固有属性考察、强化文学性的共时普遍性与特质性等等是文学理论研究所必须进行的学术清理。  相似文献   

8.
“文学性蔓延”的论争始终将文学和文学性置于一个其他艺术文化分类仰望的绝对高度,讨论其是否能以单向度的观照者身份扩张着文学诗意的霸权。结合后现代在文学领域内的互文性理论,笔者认为应该双向看待“文学性蔓延”的问题,一方面需要看到文学或文学性对于艺术、文化以及社会多维度的影响,也必须看到这些学科门类对于文学发展长期的反作用。这种双向度的互文性关系使得无论文学、艺术和文化都有无限的发展活力,各个领域和学科在互相交流的活动中互相借鉴和成长,从彼此联通和无尽的排列组合中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相似文献   

9.
文革文学:文学性的终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学,革亦然。革学的形成受革审美理想所导引和规范。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实现政治性与真实性的高度统一,标社会主义之新,立无产阶级之异,从而完成在艺领域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是革学审美理想的主要内容。革的结束,被终结的只是革学这一学的历史时段,而不是革学的学性。  相似文献   

10.
重视文学性,就是重视文学的美育功能.在语文学科教育中,知识性、思想性的教育,首先是通过审美完成的.通过审美活动,使有意识的文学教育过程转化为对学生非自觉的人格建构上的自我审视、自我选择、自我完美的过程,语文教育的目标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1.
重视文学性,就是重视文学的美育功能。在语文学科教育中,知识性、思想性的教育,首先是通过审美完成的。通过审美活动,使有意识的文学教育过程转化为对学生非自觉的人格建构上的自我审视、自我选择、自我完美的过程,语文教育的目标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2.
跨媒介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根据阅读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媒介多元化的特征,以促进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媒介”与“语文”的统一。呈现一次关于跨媒介阅读教学的访谈,聚焦媒介素养、审美创造、评价机制等几点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电子媒介的兴起使传统的文学步入边缘化的境地——远离艺术中心,沦为最低级的科学。从文学媒体介质的变化、阅读主体与接受主体、后现代的审美取向等角度观察现代传媒对文学的影响:改变因垄断话语权而使少数精英滋生不可一世的贵族心态的传统文学观念,使其由崇高、严肃、宏大、华丽典雅的审美趣味向朴素、通俗的大众化和世俗化倾斜。  相似文献   

14.
合适的想象不会给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造成伤害。报告文学叙事的眼光明显不同于新闻叙事和历史叙事,主要表现为:一,对人物性格的关注;二,对场景、细节及人物话语的兴趣。报告文学的真实不同于自然的真实,它离不开人的理解,离不开主观的想象和建构。  相似文献   

15.
原本以民俗生活模式传播于村落空间的民间艺术,受制于传媒时代文化逻辑力量的召唤,衍生出新的传播方式,即成为一种奇特的媒介景观样式,并辐射出具有异域情调和遥远时光的审美想像。作为媒介景观的民间艺术,是置身于新的文化语境中的传统民间艺术对自身传播方式做出的调适,去除其原本作为特定族群生活样式的文化属性,以去生活、去语境的方式进行符号拼贴、重装和压缩,从而裂变为诉诸符号消费需求的媒介景观样式或消费意象,成为一种具有典型后现代文化特质的传媒消费文本,为处于现代性追求道路上的当下中国增添了一种大众审美文本。  相似文献   

16.
《甘肃高师学报》2022,(4):79-83
“花儿”作为西北高原特有的民间艺术的瑰宝,它的语言的特点及语言形成的历史渊源、语言的节奏、语言的艺术蕴味,形成其浓厚的文学性。而它丰富的类别、独有的调式调性、曲调的音程和曲式结构,又使它具有更强的音乐性。因此,随着“花儿”的普遍流传和发展,它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17.
“花儿”作为西北高原特有的民间艺术的瑰宝,它的语言的特点及语言形成的历史渊源、语言的节奏、语言的艺术蕴味,形成其浓厚的文学性。而它丰富的类别、独有的调式调性、曲调的音程和曲式结构,又使它具有更强的音乐性。因此,随着“花儿”的普遍流传和发展,它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当代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倾向不断显现,在文坛上也引发了文学是否会消亡的论争,人们往往从文学性的扩张角度去探讨文学的发展,而忽视其反面的视角——非文学性,也正是非文学性的存在才使文学性更加的凸现出来,更需关注的是有时文学中的非文学性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过了文学性。本文所涉及的非文学性因素即历史诗性、意识形态性和商业属性。  相似文献   

19.
自从"文学性"的概念引入文学研究领域以来,人们对它的理解向来比较复杂。有的研究者说它是关于"文学"定义的"老祖宗",因为"文学性"的问题引发了文学理解与接受的潜在的话语规范,它的提出也让一直以来存在的"什么是文学"的问题更加纠缠不清。其实,细想起来,就文学而言,也并非一定需要这么高深的判断。因为无论关于"什么是文学"的理解多么复杂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媒时代是一个消费的时代,传媒提供给我们新的生活形式和生活内容的同时,也逐渐消弥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因此,大众传媒所承载的大众文化日益盛行,并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尽管它消解了传统审美的纯粹性,但媒介文化重构了当今大众生活的价值,解放了普通人的感性,而且它的流行性、形象性也多少带些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