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指示词“这”“那”在平鲁方言的使用频率高,具有指示、称代功能,基本上相当于北京话的“这”“那”。除指称用法外,“这”“那”逐渐产生冠词、助词和连词的用法。当“这/那”置于专有名词、人名等前,其读音轻化,指示义虚化,具有冠词功能。当“这/那”位于“人称代词/时地名词+这/那+名词”等结构,其功能相当于结构助词“哩”。它们还可置于句首,作连词,用来连接前后句。结合文献材料发现,宋元以后“这”“那”虚化用法增多,功能得以扩展。“这”作连词的用法较少。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历时的角度对"这么、那么"的用法作了比较,指出了近现代用法的一些区别;从词义虚化的角度分析了"这么、那么"虚化程度的不同及用法上的区别;比较了《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这么、那么"的用法的说明,提出了两点疑问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这么”与“那么”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的“这么”和“那么”既有共同的语法特征,又有不同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区别,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指示(deixis)是人类语言中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英语中“this”和“that”的出现频率最多。但根据分析研究,“this”和“that”并不一定能和“这”“那”互译。  相似文献   

5.
现在语言学界普遍认为"那么"可以做指示代词和连词,连词"那么"又进而发展成话语标记。连词"那么"和话语标记"那么"之间的界限有时是模糊不清的,在大部分情况下,话语标记"那么"都是植根于其连词属性的。由于"那么"的语用功能逐渐增强,话语标记便成了"那么"口语中最常见的用法。通过对比研究相关的语料,我们发现"那么"作为话语标记体现出6种标记功能:承接标记、对比标记、相关话题转换标记、阐释标记、推测标记、总括标记,这些标记功能主要是由其不同的语言环境所赋予的。  相似文献   

6.
王广兰 《考试周刊》2010,(20):134-135
本文根据Hallidy & Hason的理论为依据,分析了汉语中“这”和“那”及在英语中对应形式“this”和“that”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差异。从后照应和前照应的角度探讨了英汉的差异,以及产生此差异的原因,用以研究成果来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7.
从参照物来看,说话人所谈及的人或事物在说话人目力所及范围之内,“这/那”的所指是以说话人所面向位置为参照的;如若说话人所谈及的人或事物在说话人目力所及范围之外(说话人对所谈及的事物了然于胸),则是以说话人的位置为参照,不论面向。“这/那”的所指与说话者的目力、说话者手势语等相关。因为“这/那”的所指涉及的因素众多,所以没有必要把它们三分四分。  相似文献   

8.
“这”、“那”在主观性上存在差异,“那”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对指称对象的负面情感,也用于表达对某命题的主观认定。“这”在上述两个问题上并没有专门化。文章最后还简要评述了主观性差异成因的可能的解释角度。  相似文献   

9.
蒋华 《文教资料》2010,(6):28-29
文章对“这/那”同指现象进行了解释。“这/那”同指现象主要出现在现实主义叙事性作品中.它与主人公、创作者和读者的视角息息相关。“这/那”可以同指某个人。也可以同指某事物。  相似文献   

10.
梁燕 《现代语文》2013,(6):77-81
本文从共时、历时方面考察了连词"乃至"的词汇化历程与动因。首先,通过对"乃"和"至"在现代汉语中的考察分析来比较"乃至"在语用、语体、语义、语法方面的特征;其次,简单描述"乃"和"至"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并合理推测其自身演变历程;然后,考察"乃至"在结合以前的形式及意义,以及结合成连词之后在古代汉语中的表现形式和意义特征,确定其正式凝结为连词的标志;最后,总结"乃至"的词汇化动因及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11.
"多么"和"那么"由于词形相似,很多初学中文的外国学生容易将二者误用。其实这两个词的用法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就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探讨,希望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2.
日语中有"コ?ソ?ア"三个系列指示代词,汉语中只有"这/那"两个系列。以村上春树的《挪威森林》为例,分析中日指示代词的不同语义功能,并举例说明"ソ"系指示代词在现场指示、文脉指示、时间指示中与汉语指示词的使用差异,以此得出中日指示代词互译时,不能仅采用固定的对应指示,而需要根据"ソ"的语义特征,灵活翻译为脱离指示域的人称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历年来关于指示词"那么"的研究成果做了系统的梳理归纳,从来源、语法位置、语法意义和语用意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基于现有研究的综合分析,指出了"那么"语义演变的趋势,及其主要语用、话语功能,并在肯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尚待继续深入研究的相关课题.  相似文献   

14.
指示代词以“这”、“那”为基础,主要用来指代人和事物。《清平山堂话本》作为现存世的较早而有影响的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宋元时期的口语特色。本文以《话本》中出现的“这”、“那”系指示代词为研究对象,试对其用法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共时角度细致描写了漳州方言连词“抑”及其组合结构“抑x”的逻辑语义功能。从历时角度指出连词“抑”来源于古汉语,由副词“抑”虚化而来,在语法化过程中,句法条件起主要作用,主观化起辅助推动作用。此外还探讨了连词“抑”虚化为语气词或者消失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是“这”、“那”与时间词“早晚”及其合音字“咱(昝 、偺、 喒)”组合发展较为成熟、使用较为广泛的时期。因而。以这一时期山东方言材料为基础。对“这”、“那”与时间词“!早晚”及其合音字“咱(昝 、偺、 喒)”的组合形式进行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比较。指出其在语义表达方面存在的差异。并从使用频率、语境、语用及相关语言现象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以汉语中指示功能弱化了的"这/那"在日语中的翻译情况为重点,通过分析大量的例句发现,当指示代词的指示功能发生弱化时,"这/那"与人称代词以及表示人名、地名、时间的名词一起同时指代同一对象时,就形成双重指示:"这么/那么"和副词同时修饰和限制数量词,形成双重修饰;而这与日语指示代词难以对应。这种研究为解决日语教学中日语学习者对于指示代词的误用问题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指示代词“这”、“那”在翻译中应用极其广泛,翻译时指示代词应用得好不好,直接影响读者能否很好地理解全文,同时巧妙的利用指示代词能使译文更精练、更易懂。  相似文献   

19.
在前人共时和历时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义素分析法对连词“所以”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条件作了深入的探讨,最后得出结论:连词“所以”是由表工具的所字结构“所以”经历了从先秦到唐代前期这样一个漫长的语法化过程后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语法因素和认知因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代词是最具地域特色的方言词汇成员之一,对其考释,可以使我们深入地了解文化传统,也可以研究词汇的历史演变。四川方言表"那么"的字型十分丰富,有"尒(尔)、尔馨宁馨如馨、能、恁么(么)、恁、那懑、那们、那么"等表示语音的书写形式,其来源,主要是从古汉语中继承来的。运用历史词汇学的观点以及考释本字的方法考释四川方言中表程度的代词"那么"的本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