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家福 《金秋科苑》2008,(23):133-133
中医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依赖于中医治病的疗效,提高治疗疗效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关键之一。我们所运用治病的中药都有一定严格的配伍。既不是几味药物偶然罗列,也不是无重点,无原则的见症施药,而是根据中医辨证,确定治疗大法之后,突出重点有的放矢,从而达到有效治疗为目的。  相似文献   

2.
3.
《百科知识》2009,(20):57-57
据现存文献考证,最早以“本草”两字代称药学的,是在西汉晚期。据《汉书·郊祀志》记载,早在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就有了“本草待诏”的官职。《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五年(公元5年),朝廷曾征召天下通晓天文、历算、方术、本草的教授者来京师。可见,本草学当时已成为一门与方术截然分开的独立学科。“本草”一词出现不多久,我国第一部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就问世了。  相似文献   

4.
陈敏 《百科知识》2001,(12):25-25
众所周知,海洋中有着丰富的生物和矿产资源,殊不知海水本身即是海洋宝藏之一。日本科学家在长期的海洋研究后发现,深层海水是海洋的精华,它不仅是一种洁净的资源,同时也是鱼类生长的“高产田”。深层海水的充分利用,将会使人类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5.
通过阐述中壮医诊断学两者之间基础理论、诊断体系、诊断理论以及所面临的发展问题来对两者之间的异同进行对比,为我国其他传统民族医学的发扬传承提供理论参考。中壮医两种医学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两者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两者的诊断学之中,但由于都属于祖国传统民族医学,都面临着诊断上的不够规范、客观、标准以及如何传承发展的问题,发展中壮医诊断学应当借助现代化研究手段,定制相关的诊断标准以传承发扬。  相似文献   

6.
7.
8.
颜振球出身中医世家,自九岁起,就跟随祖父和父亲爬山涉水,采集草药,熬制药剂,为劳苦大众行医治病。  相似文献   

9.
10.
一、回眸与思考 祖国医学渊源流长迄今约五千余年矣!它以古朴辩证法为认识论,以医学应用性实践为医学实验手段,在历朝医家的不断充实、完善的基础上,祖国医学发展至近代己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一座蕴涵无限丰富的传统医学科学宝藏。人们常称颂祖国医学“博、大、精、深”,着实一点也不为过。“博”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将继续深入推进医改工作,围绕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三项重点工作,抓住医保、医药、医疗三个重点环节,加强相互协调,实现‘三医联动’。"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  相似文献   

12.
13.
元极医学的基础理论建立在元极学对人天性命的剖析之上,三元的运化剖判了人体的广义和狭义性命系统,并进而根据无生有化的不同生命次析为元音、元光、形体系统,对不同生命层次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医学体系。对后天有形命体系统的分析研究形成了西医体系,对人体元气,经脉,窍穴的研究形成了中医体系;对人体深层次生命本原,本性,十月胎音,中脉,十二窍的研究形成了元极医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15.
运用元极图理论研究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在生理学上元极图可视作人体的全息模型,在养生学方面,揭示了心肾的重要性,在治疗理论方面可概括“调和阴阳”,“调和升降”,“通畅元真”,“调和脾胃”的四大法则,并在实践中开启治疗的思路,由此可见,运用元极图在中医的理论研究和临床上可起驭繁就简的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50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士奎 《学会》2007,(1):30-33
<正>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是自1958年我国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结业,培养出我们第一批西医离职学习中医人员(简称西学中人员)开始,首先从临床入手开展起中西医结合研究,至今已近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7.
18.
19.
元极医学是人天性命整体医学。它的特点是以中西医为基础,以道德启迪人的心灵,运用三元能量,使人体中脉及窍穴与自然相互产感作用,达到整体阴阳平稳。使疾病在整体调和中痊愈,达到“不求病愈而自愈,不求身强而自强”的独特效果的目的。8年来临床显示,元极医学对各类慢性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等的治疗有其独特的方法。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元极医学治病机理,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并研制出元极医药系列产品。国际学  相似文献   

20.
正一部《大长今》使韩国女医走进了国人的视线,其实,在我国历史上也早有女医的记载。在中医史上,称"神"称"圣"者不少,诸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男人们是绝对的主角。相对而言,女医则暗淡了不少。我们搜罗古籍列出几位,诸如义姁、淳于衍、谈允贤、曾懿等,其声望与影响也远逊于前者。究其原因,还是传统文化钳制的结果:在男人为尊的中国古代,难有女子一展才智的机会。即便如此,在极为有限的史料中,我们还是能够梳理出中国古代女医的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