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课堂设计指导思想: 1.人教版新编教材《中国历史》第三册的“洋务运动”一课和统编教材“洋务运动”一课,在教材编排上,有很大变化。统编教材的章目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把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相联系。新编教材的课题是《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把政局变动与洋务运动相联系。怎样的编排更好,可以进一步研究,。但新教材是从一个新角度去分析这一段历史。把握好这一点,是讲好这节课的关键之一。 2.中国近代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寻求富强道路的探索史。洋务运动是这一  相似文献   

2.
王社生 《湖南教育》2005,(22):34-34
一、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去年,我担任双蹲小学五年级二班班主任,任教该班数学课兼社会课。通过学习小学五年级《社会》第5课《义和团反对外国侵略》一课,学生知道了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了《辛丑条约》,八国联军向清政府勒索赔款4.5亿两白银。于是,我问:“4.5亿两白银是个什么概念?”并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当今社会作比较分析。同学们议论纷纷。学生A:清朝末年中国不足4亿人口,八国联军向清政府勒索4.5亿两白银,也就是说清政府又要向每个国民平均摊派1两多白银……学生B:经过1842年《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18…  相似文献   

3.
小学历史下册第一课《林则徐虎门销烟》一文最后有这么一段话:“1842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4.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在政治、经济领域内所发生的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过去有的论者认为它“是清朝统治集团镇压国内革命、挽救封建统冶的自救运动,是依靠外国侵略者、乞取外国侵略者‘援助’的卖国运动”:甚至认为它的“全过程,事实上就是中外反革命联合在中国建立半殖民地统治秩序的过程”。近年来史学界又再次展开热烈的讨论,广泛而深入地涉及到洋务运动时期各个方面的重要内容。论者  相似文献   

5.
2006年10月,我与孔繁刚先生在西安参加“聚焦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以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为基础,上了一节《洋务运动》课。对这节课我很不满意,主要是因为我根据内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如何用不同标准、不同观点来反思历史的方法没有达到,从当时的教学情况看也无法达到。  相似文献   

6.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在“自强”、“求富”口号下推行的以举办近代军用及民用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涉及外交、军事、经济、文教等领域。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上册讲述洋务运动一节时,指出:“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笔者认为以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作为判定洋务运动失败的惟一标准,未免过于主观臆断和简单化,是难以折服人的。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这基本上是史学界和教学界的共识。那么,此定论的依据何在呢?…  相似文献   

7.
一、单项选择题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回答1~5题。1.中国近代史开始于鸦片战争,主要是因为A.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B.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开始遭到破坏C.社会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变为中华民族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D.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辛丑条约》的下列内容中最能呈现出这一特征的是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保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驻扎北京到…  相似文献   

8.
关于洋务运动性质和作用,经过学术界近30年的讨论争鸣,至第五届全国洋务运动学术讨论会时,基本得到统一认识,确认洋务运动的资本主义性质,是清政府实行对外开放、借法自强的结果,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倡导及开创性的作用。但是,对洋务运动的产生起了重要催化作用的《局外旁观论》及《新议略论》(以下简称《两论》)仍被部分学者视为是“侵略”和干涉中国内政外交的文件。《两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两论》对洋务派官员的影响如何?到底是侵略还是友谊?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的历史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一点上海乡土历史资料,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可得到较好的效果。我的体会是:结合上海乡土历史进行中国历史的教学,古代史部分较少,近代史和现代史部分较多。要有机的结合,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上海被列为五口通商之一。外国侵略者最早在上海建立“租界”,实行了一套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以外的殖民地制度,租界日益变成“国中之国”。中国近代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很多发生在上海,如上海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小刀会起义,太平军三次进攻上海,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在上海设立的全国最大和最重要的军事工厂——江南制造局,外国资  相似文献   

10.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浙教版小学思品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在地球村》第一课时教学的内容,它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走进世界”这一主题的内容标准设置的.“走进世界”这一主题的内容标准第四点指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体会世界经济发展与联系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世界经济联系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表象,是一种载体.世界经济牵一发动全身,不但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而且是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我们作为思品课的授课者,鉴于品德与社会课程“走进世界”这一主题的内容,该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体会到“对外开放”的曲折路程和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从而培养学生开放的国际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呢?笔者认为应该抓住这课中的关键词“全球化”,从感受、认识、理解、深化这四个层次让学生进行逐层体验与感悟.  相似文献   

11.
2003年3月修订后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这样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破产”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谓彻底失败”,那么洋务运动真的是到甲午中日战争就“彻底失败”了吗?我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不能等同于洋务运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12.
《最后一课》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写的一篇小说,也是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的典型形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习惯于平铺直叙,不会描写人物。所以,在备课时着重从“教会学生阅读小说方法”和提高他们写作能力上着手,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第二,理解主人公深厚的爱国感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之情。这节课从“小说三要素”提问开始,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小说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然后我又补充了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利于…  相似文献   

13.
许多老师都会在结束授课时向学生布置预习,比如在讲完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的"新思想的萌发"之后,他们说:"第二章第一节是阅读课文,大家自己看看.下一次课,我们将要学习洋务运动的有关内容,请大家预习一下,我们将围绕'如何评价洋务运动'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这里姑且不谈阅读课如此处理是否恰当,就这样布置预习而言,老师仅仅在课堂上作一般"号召",至于如何学习?用什么方法学习?如何准备讨论?却只字不提,这样是毫无效果的.  相似文献   

14.
上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第2章《生命科学》教材“激素调节”一节内容,相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较为抽象,本节课尝试以问题化教学方法通过历史的重演、实验探究、联系生活等形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学以致用、关爱生命。问题化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起点和主线开展活动、促进  相似文献   

15.
洋务运动从1861年开始,至1895年结束,几乎占中国近代史一半时间。它是中国近代史上重大问题之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关系到当时中国社会向何处去的大事。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通过朝鲜侵略中国的战争。清政府战败后,被迫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一、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及洋务运动的目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即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西学为用”即以学习和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技术作为手段,来维护封建主义的“体”。洋务运动的目的和手段是矛盾的,这对矛盾是洋务运动最后破产的根  相似文献   

16.
富娜 《教育文汇》2011,(12):36-36
今年新学年开始,我认真准备了一节美术欣赏课,内容是四年级美术第一课《中外美术工艺作品》。那节课,我就地取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欣赏自己的书包和桌椅。  相似文献   

17.
初中《中国历史》第三册第四章“洋务运动”一节教材,概括地表述了洋务运动的面貌,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有力地揭示了洋务运动的实质,说明了它的历史作用。但是,要把这样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讲清楚、讲透彻,确实不易。洋务运动,从开始到彻底破产,前后历经三十五年,几乎占去了中国近代史的二分之一时间,正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发生深刻变化并基本上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的时期。洋务运动的全部历史内容,与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是密切联系着的,涉及的问题既多又广。只有把这三十五年的洋务运动历史中的各种复杂关系搞清楚,搞透彻,才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史学界一般把洋务运动看做是“清王朝封建政府投降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并和他们相结合的产物”,认为洋务运动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清政府拍卖民族权益,换取国际侵略势力的支持,以巩固封建统治的过程”(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1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和钟姐姐交朋友》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这节课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因为一年级刚开始上学,要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要培养守时不拖拉的生活习惯。本节课安排在第三单元“我的一天”的第一节课是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因为小学生一开始上学,教师如果严卡死管,  相似文献   

20.
初中《中国历史》第三册第十章第三节《各地的反清斗争》,教材内容较概括,但头绪较多。如何把课本所述史实讲清楚,并把内在联系揭示出来,使学生得到完整的历史基础知识,处理比较困难。现将我讲述本节课的体会介绍于后。一教材分析本节共包含三部分内容,清政府的“预备立宪”;革命派和立宪派的斗争;各地的武装起义。主要说明辛亥革命前夜,社会矛盾十分严重,革命形势巳经成熟,临近总爆发的时机。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腐败的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驯服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