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寄托了很多身世之感,他笔下的游侠,以布衣身份行侠民间,不为私利,不单为某一个人,而是作为一种高尚的品性溶铸在血液中,外化为一种天生的秉性,他们不求闻达,但其名气和声望却不亚于达官显贵;作者歌颂游侠,与批判汉代官场、上流社会的道德面貌相表里,矛头直指当朝政治。蒲松龄生活在各种矛盾尖锐化、白热化的时代,在阶级压迫面前,他主张反抗,以暴易暴。他笔下的侠客多是独行侠,往往依靠个人力量去扶弱济困,行侠多是针对具体的个人,具体的事,在行侠中还体现了因果报应的思想;塑造了不少光彩照人的女侠形象,多数是用自己献身的方式来完成她们行侠仗义之举,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而且功成身退,施恩不图报。《刺客列传》中的复仇形象,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聊斋》中的女子复仇形象有三种类型:智慧型复仇、异术型复仇、幻想型复仇,多是报私仇,但他们反暴政、反强权、反邪恶的精神同样感天地、泣鬼神  相似文献   

2.
复仇精神是一个多层多维的组合作,其以个体深在的血族野性情结向外辐射,又吸收现实情境中家化国恨具体个别的感知因素,强化了原型与随机性意绪在主体自身中激发的冲动。传统复仇精神具有一种反文化模式、反正统的叛逆倾向,可以超过一时一事局限。作品所表现的复仇反抗一般是局部的,往往却因传播扩散,不断革生扩大的否定意识、离经叛道张扬正义反抗邪恶的精神,而带有全局性整体性,持续地给统治者自身造成严重的威胁,摇撼着其统治沙C理基础、社会基础。复仇的鼓动激发魔力,主要来自于我们这个文化系统对现实中恶的巨大否定力量,其是以对恶——非正义的毁灭,以及正义力量在这除恶务尽过程中不屈不挠意志,不惜代价的牺牲精神的讴歌,持久地释放出壮美与悲剧性等多重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复仇者的属类、身份、年龄层次和复仇动机、目的、原因以及复仇方式和手段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水浒传》、《聊斋志异》在复仇描写方面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的爱情篇章不仅以爱为旨,恩情因素在其中也具有主题地位。恩情主题与爱情主题一样是作者审美理想物化的结果。恩情意蕴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由妖到人的形象升华,提升了女性形象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史书上和文学作品中记载的"侠"往往与现代人头脑中的"侠"是有一定的偏差。事实上"侠"既具有正义的一面,亦有非正义的一面。古典小说名著《聊斋志异》中的"侠"也是形形色色的,既涵括了传统意义上的人侠,同时又书写了具有侠义精神的"异"侠。"异"侠有花妖鬼魅幻化成人的"侠"和不能幻化成人具有侠义精神的动物构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把《聊斋志异》的侠形象,归类为复仇报恩型、好勇尚武型、意气豪迈的"异"侠型三大类,对后世人们解读古典小说名著《聊斋志异》,当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试图揭示复仇母题在《铸剑》,《伍子胥》,《复仇》三篇小说中形成的复杂的文本对话关系:考察它们如何以不同的情节模式和叙述模式来处理复仇母题,最终达成对传统复仇文本的主题和叙述方式的共同颠覆;分析复仇母题与三者文本深层结构以及共同的存在主义哲学背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而把握复仇母题在现代文学中的演变趋势和现代作家整体性文化心理的变迁。最后,文章尝试进一步考察复仇母题在当代文学中的延续和变化,从而梳是出一条复仇母题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当代演变的文化脉络。  相似文献   

7.
<石点头>中申屠娘子为夫报仇,复仇动机体现了传统女性贞节观,故事叙述强调了女性冒死反抗、鱼死网破的反暴复仇意识,具有鲜明的福建家族制度、血缘观念强烈的地方色彩.同时,这一"假扮新娘在洞房中严惩仇人"母题.来源于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还经由了小说<西游记>、<水浒传>和唐宋代民间传闻等为中介.是一个古远、富有幽默意趣的复仇叙事模式的新交种.  相似文献   

8.
《石点头》中申屠娘子为夫报仇,复仇动机体现了传统女性贞节观,故事叙述强调了女性冒死反抗、鱼死网破的反暴复仇意识,具有鲜明的福建家族制度、血缘观念强烈的地方色彩。同时,这一“假扮新娘在洞房中严惩仇人”母题,来源于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还经由了小说《西游记》、《水浒传》和唐宋代民间传闻等为中介,是一个古远、富有幽默意趣的复仇叙事模式的新变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复仇为主题的戏曲,从现存最早的宋元南戏到明清的戏曲创作,这类主题都长期存在。那么,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复仇主题的表现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特色?复仇主题的大量出现又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特质呢?就这些方面来做些探讨,以其揭示中国传统复仇戏曲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的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向杲化虎复仇,是一种复仇主体精神压抑释放的奇特方式。化虎之后的人而虎,虎而人,虎外而人其内,使主人公向杲与"复仇相助者"合二为一,复仇主体具有了隐身和复仇的能力。化虎道具,在以往故事中即有。化异类以复仇,来自佛经故事的基本艺术机杼。在"六道轮回"的佛教理念中,前世仇怨可在今世雪报,而报仇的复仇主体可能转世为某种动物。"虎皮",与其他相关道具一并得蒙蒲松龄青目,也可能模仿了佛经叙事。佛教生死观也被吸收融合,幻化故事为之更具有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中的另类女性形象,与封建时代正统的女性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们见识卓异、性格独立、能力出众、刚强有为,尽管这类女性在书中出现不多,但意义非凡,在封建时代晚期的社会舞台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权意识,特别是强烈的生命权意识——即重视人的生命权,尊重人的生命的存在,崇尚生命的地位与价值。小说描述险恶的生存环境对人的摧残与蹂躏,叙写抗暴行为和仁民爱物举动,以表现和彰显生命权意识。这种生命权意识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它启示人们更好地珍惜和维护人的生命,并警醒人们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民间神信仰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聊斋志异》从民俗的角度对城隍神、伏魔大帝、花神、文运神等民间神信仰进行了描写,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观念。民间神信仰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传承文化,始终在变迁中适应着人们的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富有才华的女性形象,她们不仅貌美如花,而且才能超人。作者主要刻画了女性的考试才能、表达才能、管理才能、医疗才能、任侠才能和医疗才能等,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女性观,对于今天消除性别歧视,促进男女平等,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代市民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全新审美意思的开始,清代《聊斋志异》继承了明代文学对于市民伦理的认同观念,肯定了人的真性情。在明清社会转型时期,市民的伦理意识和伦理规范发生了历史性的嬗变,尚未对传统伦理进行梳理,却又进入了伦理观念多元化时代,市民的传统伦理道德约束较前代开始松弛,非道德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抬头甚至泛滥。《聊斋志异》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三言""二拍"使用的是通俗白话文,二者都贴近现实生活,是生活真实的反映。这些文本都充满了市民阶层的人生期许,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蒲松龄虽然用文言文写作,但其描摹的情节人物栩栩如生、思想进步,肯定了人欲的正确性,处于时代的前端。而社会转型对市民伦理素质的影响有正反两个方面,市民伦理意识的提高对城市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另类的、反传统的侠义题材作品,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描写另类的侠义行为施与者;一种是描写另类的侠义行为。这些另类侠义题材作品彰显出蒲松龄超越时代的侠义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离不开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思潮的冲击;另一方面是作者潜藏于内心的自我意识的再现。  相似文献   

17.
复仇文学记载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悲壮凄美的个体奋斗和社会实践历程。由于传统习俗、社会制度和法律伦理等诸般差异,中国和西方在文学的复仇主题中呈现出不尽相同的文化特质。本文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的中西方复仇文学主题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发掘并阐释蕴涵其中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指向,从而发现一条中西复仇文化传承与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有一副关怀世态人情、关心民生疾苦的热心肠,大半生做塾师的他自然很关注家庭伦理、青少年成长及教育。在《聊斋志异》中有众多讽刺丑陋现象、颂扬美好德行的故事,本文主要从注重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提倡教师要言传身教,奉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赞赏长时研修和深思力学的学习态度等四个层面,来深入挖掘和探讨《聊斋志异》中丰富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人物塑造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倒错倾向:一些青年男性的肖像、神情举止及性情往往流露出女性化色彩;而某些女性,又常常表现出男性化倾向,她们或果敢刚毅,或威武英勇,或长于经纪。这是时代性别审美风尚及作者妾妇自拟心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女性地位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在一个男权的世界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女性世界:虽为鬼魅狐仙,但她们敢爱敢恨,敢于冲破封建樊篱,追求自由幸福.蒲松龄把女性美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女性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让男人赏心悦目的对象,更是一个力图追求精神自由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