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岱针对晚明文坛因袭模拟的弊病提出诗文创作需有“冰雪之气”的审美理想,即要求作品有主体精神灌注其中,艺术上清新空灵、气韵深厚。他追求“独立不倚,别出手眼”的创作个性,显示出他作为文学家的自觉和定见。在文学批评方面他亦坚持批评家需要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张岱小品文以空灵晶映、率性自然著称,而其诗兼具慷慨激昂、雄浑悲壮、劲折奥衍、古朴平实之风,其诗文创作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反映了他的辨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学作为“不朽之盛事”,具有扬名的功能,并主张以“诗赋欲丽”为途径来形成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从而取得文学实绩,达到扬名之目的。这既是他对文学特征的新认识,对文学功能、价值的新认识,也是对创作主体价值的新认识。他的主张与实践推动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3.
汉魏时期,曹操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学现象:一方面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似乎既无暇于文学阅读又无暇于文学创作,但他于戎马倥偬之际的创作却多被纳入到正统文学的经典之林而流芳千古;另一方面,他本人在文学创作中所产生社会轰动与时代导向作用,又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历史性意义。尽管汉魏的文学评论家并未对曹操诗文给予过高评论.但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曹操践行并启迪了建安文学,他对建安文学慷慨悲凉风格的形成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建安七子诗文,历经六朝唐宋,年代旷远,又屡遭兵燹,散逸颇多。笔者在教学之暇,曾辑得七子佚文多则,写成《建安七子诗文钩沉》,已公诸同好。今复将七子诗文中有目可考而其文全亡者,仅据所见,一一加以勾稽,作《建安七子遗文存目考》。因学殖荒浅,疏漏难免,敬请读者补充是正。孔融《谢大中大夫章》任昉《文章缘起》著录:“孔融上章谢大中大夫。”按,此章今亡。《论郄鸿豫书》《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乐全先生文集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了曹操诗歌的重大文学价值。曹操作为建安社会的领导者和建安文坛的灵魂人物,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以他为核心形成了彬彬大盛的建安文学局面。曹操作为“文人乐府”创作的开山之人,开辟、引颔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正确方向与道路。曹操诗歌充满阳刚之气和崇高之质,开创了“大美”这一诗歌美学新范畴,从而成为“建安风骨”的主要支柱。  相似文献   

6.
建安诗歌慷慨风格与建安诗文频繁地使用“慷慨”一词有一定的关系。“慷慨”一词在建安诗文中的内涵是不同的。慷慨风格在建安诗人作品中的表现也各异。建安诗歌的慷慨风格有一个渐见具体、逐步形成的过程,不是凝固、封闭式的,而是运动、开放式的。建安诗歌慷慨风格的形成,与曹氏父子的大力提倡,人们生命意识的觉醒,思想的解放,使用质朴劲健的语言等分不开。“建安风骨”与建安诗歌的慷慨风格不能等同。  相似文献   

7.
揭馍斯的诗文创作在元代文坛上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尽管元及后世对其评价不一,但他诗文创作中“神骨秀削,寄托自深”、“严整精核”、“语简而洁”,呈现着自己独到的风格。其中他创作中的道家倾向,在其作品中占有较大的分量,且是有元一代众多文人内心世界的观照。  相似文献   

8.
《菊香斋诗文钞》集作者数十年诗文创作之菁华,涉及诗、词、赋、记、杂论、论说、对联等文体,体现了“兴之所至,发而为诗”“诗以乐群,文以辅仁”“诗为事作,文为时著”等传统创作理念,承载了作者的诗文传统担当,也是作者及时代生活的缩影。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心灵深处有一座“大济于苍生”的理想之“城”,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时代致使他“有志不获骋”,他最终“归园田居”了。然而即便归隐后,他依然难以忘怀于世,为志不得行而悲愤伤感。本文力图阐明陶渊明始终遭其心灵“围城”纠缠困扰,其诗文创作也因而带来了感伤特质。  相似文献   

10.
刘薇 《文教资料》2012,(33):31-33
明代诗文流派诸多,尤其是在江浙一带,文人作家繁茂,创作成就十分突出。储罐便是其中一个佼佼者。既与邵宝等人一扫郎署文学的沉闷之气,也多次参与茶陵派诗文活动,主张诗文复古,反对台阁体。同时,储罐也与“前七子”、“金陵四家”交好,多诗文唱和之作。有许多精彩的诗文著作。  相似文献   

11.
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更是为古今评论家所推崇。“三曹”的诗文历来被看做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本文通过赏析曹操的《观沧海》来透视建安风骨的魅力所在,领略一代枭雄的豪迈情怀。  相似文献   

12.
"三曹"是我国建安时期的文学家,三人的诗歌创作各有不同。创作动力上,"志"和"情"主导着他们的创作。艺术表现方面,曹操多击穿现实,借景以表慷慨,曹丕多发个人情长,寓情于景;曹植前期多壮怀之作,后期多抒发愤懑之感,借形象袒露自己。艺术风格方面,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诗文风格既有豪情,也多沉闷。  相似文献   

13.
苏轼贬惠两年又七个月。在这“蛮貊之邦”, 他除了创作大量的诗文外, 也留下了许多书信。这些书信反映了他当时“惶恐忧戚、小心谨慎又‘无往而不乐’”、“有思又无所思”的矛盾心态, 是研究其寓惠心态及情感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作为明代复古文坛“后七子”的盟主,王世贞声名卓著,交游甚广。本文研究他与俞允文的交游紧紧围绕他们的“诗文书法”展开,阐明他们的书法交游以诗文交游为基础以及诗文对书法的重要性,深入揭示书法交游对书法理论和创作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蔡清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他秉持“诗以道情志”、为文“以义理为先”的诗文理论。蔡清的诗文创作也践行了其宗旨:不注重诗文的外在形式,而重视其内涵。蔡清的诗文成就虽然不是很高,却闪烁着理学的光芒,典型地反映了理学家在诗文领域的普遍共性。  相似文献   

16.
《送高闲上人序》表现出了韩愈典型的创作心态。其中的“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不仅是对高闲草书的赞赏,更为他自己所身体力行,由此形成了他诗文的“动”感,其突出表现是追求语言的情感力度以及求奇。这一特点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受王朝衰落带来的儒学衰微及佛教和市民文学的影响。而韩愈对高闲草书“无象之然”的贬评,既道出了他在创作动机上与禅僧的根本不同,也暴露出了他创作心态中自然体悟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建安之杰曹植,诗、赋、表成就斐然,论亦极有影响。他的论体文在其创作中占重要地位,充分反映了建安时期政治学术风气之变化,且内容多与政治紧密相关,风格则反映了其时通脱任性、辞采华美的文风。  相似文献   

18.
邹浩是宋代著述甚丰的作家。他的诗论体现了宋代诗文革新的基本主张和正确方向。他坚持“文道统一”、“以道为主”,强调作家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他主张诗歌清壮雅正、追还古风,故推崇陶潜之清淡、杜甫之沉郁、李白之豪放。他创作了不少诗歌,体现了“清”、“健”的风格。邹浩的诗歌,亦印有禅学、儒学、道学三位一体的思想烙印。  相似文献   

19.
有一种见解认为:建安诸子在汉末动乱中,写出了不少反映现实的伤时悯乱之作;但在会聚邺下以后,由于生活的相对安定,“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反而失去了早期的嶙峋风骨,进入了创作上的“衰退期”。这种见解是否正确?对建安诸子壮会邺下后的创作生活及其成就,能否仅从“反映动乱现实”的单一角度加以评判? 我以为这样的见解和评判角度是并不妥当的。建安诸子与曹氏兄弟的邺下壮会,事实上开创了文人学士诗酒竞豪、品赏“讥弹”的一代新风,极大地改变了建安诸子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年代学角度看,建安十三年、建安十七年均是建安文学发展和转变的重要年份,文人心态、文学创作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前后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建安十三年文人齐集邺城,建安文学开始进入创作繁荣期,建安十七年阮瑀之死对建安文人的心灵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建安文人的心态由乐转悲;表现在文学题材上便是大量以寡妇为描写对象的哀悼之作的产生,由此拓展了建安文学的创作题材;文学风格上则是哀感之心大于雄深之气,伤生之意多于哀世之情,使建安文学展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倾向,在建安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