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案例背景]习作教学一直是所有师生的痛,教师怕教、学生厌写,现今常态下的习作教学要么有些学生抱着作文选在那儿认真"借鉴",要么就是咬着笔头皱眉深思;要么苍白无力地想象所谓的过程,真是苦不堪言。最近读了《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深受老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启发,在我的习作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生活是作文  相似文献   

2.
<正>诗人何其芳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积累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生活为习作服务,让生活滋养学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不歇。"《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然而,"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孩子们在写作文时发出的感叹。当前,虽然课本上的作文命题已经宽松了很多,但据笔者了解,作文依然是教师和学生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学生习作水平不高,害怕甚至厌恶作文,其主要原因恐怕是没有找到作文的源头——占有生活。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也是这样,没有生活自然难以下笔。大纲指出:“学生的生活越丰富写作的内容就越现实。”叶老也形象地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渴,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帮助学生占有生活在作文教学中是何等重要。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占有生活呢?  相似文献   

5.
“言之无物”是学生习作时的通病,亦是我的苦恼之处。究其原因,当然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无话可写。叶老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可见,习作是离不开生活的,生活是作文的乐园,因此从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平时,我总是这样去做.并从中收获着学生带给我的惊喜。本学期初,我的一次偶然所为,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由此可见,要使学生的习作贴近学生实际,必须注重生活体验,加强生活积累。上学期我继续进行课题“在体验中陕乐作文”的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7.
陈真广 《小学生》2013,(7):51-51
小学生习作普遍遇到两大难题:一是没话写,二是有话写不出来。如何化"难"为"易",使习作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并能通过习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呢?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习作教学,应该立足语言的学习,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学会作文。一、体验生活,积累习作素材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小学生学习作文也不例外,教师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同时抓好生活这个"源".生活是写作素材的唯一源泉,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挖掘出生活中蕴藏的作文训练因素,帮助学生积累鲜活生动的习作素材,轻松快乐地作文.比如一些风俗民情资源,就可以结合教材整合到课程中来,营造出快乐的作文教学背景.  相似文献   

9.
刘雪清 《江西教育》2010,(10):40-40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同时抓好生活这个“源”。生活是写作素材的唯一源泉,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挖掘出生活中蕴藏的作文训l练因素,帮助学生积累鲜活生动的习作素材,轻松快乐地作文。  相似文献   

10.
<正>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只有立足学生生活,多写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观察、心得、感受等,才能使作文化难为易。作为能够形成学生世界观和培养学生主体个性有效手段之一的写作教学,理应体现"活动教学、生活作文"的思想。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应该为他们提供比较多的练笔机会,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练习不失为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渠  相似文献   

11.
肖殿荣 《语文天地》2011,(12):23-24
叶圣陶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竭。"(《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老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要让学生的作文有丰富的内容,有独特的个性,有灵性,有一颗智慧  相似文献   

12.
叶老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使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如果没有生活内容的积累,何来学生作文时真情实感的倾吐。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让我们悟出了小学作文教学的真谛: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然而学生很少能写出真正具有生活气息的作文。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老师的习作指导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为了不让学生作文失分,老师宁可学生作文千篇一律,也不敢大胆放手。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的火花被无情地扼杀了,写出来  相似文献   

14.
小学作文,教师难教,学生怕写。要让学生乐于作文,能自感而发,有话可写,我认为在学生习作前要让他门充分做准备,主要包括生活积累的准备、写作知识的准备、语言材料的准备。一、生活积累的准备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小学生年龄小,阅历少,认识浅,如果不注意丰富其生活,只让他们埋头于书本知识的学习,整天局限于家庭──学校的圈子,要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是很困难的。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从内容入手,解决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的问题,才能使…  相似文献   

15.
郑芳红 《语文天地》2013,(11):63-64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这不仅体现了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也符合中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具体实践可按"三步曲"来尝试。一、丰富生活,让学生获取作文的材料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  相似文献   

16.
<正>大多数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认为写作文是最麻烦的苦差事,每次提起笔就抓耳挠腮,觉得无话可说,而且越到高年级,对作文的这种畏难心理就越严重。所以一直以来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喜欢上写作呢?在作文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一、让生活的音符在习作中流淌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因此,我将习作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经常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回归生活,观察生活,让  相似文献   

17.
<正>一、反观问题,明确引领方向(一)作文教学的困惑1.滥用生活素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习作与素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之所以在写作中出现“虚假作文、空话作文、老三篇作文”,就是因为写作素材的缺乏。而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是写作积累的重要来源,学生对习作无从下手,就是没能从大自然、生活中、社会里去捕捉素材,导致滥用生活素材频频发生。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可见写文章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进一步说明生活就是习作的源泉。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让习作有生活味,我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如何让学生回归到为生活而作文的状态上来,让学生的作文真正和生活联系起来,是教师应该负的责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充分挖掘农村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让学生走进生活,从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挖掘习作素材,使学生在真实的农村沃土中感受生活、体验人生,用手中的笔抒发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20.
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往往无从下手,即使写出的作文也往往是东拼西凑、言之无物。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较有效的方法是让生活走进作文课堂,引导学生写生活化的作文。一、辩明关系,让生活与作文牵手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