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团队项目教学法有助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团队成员间建立起信任和责任感、提高人际间的沟通和交往能力、提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根据社会医学的学科特点,运用团队项目教学法对社会医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实践证明,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社会医学是社会学与医学的交叉和边缘学科,课程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探究影响健康和疾病的社会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的规律,为社会卫生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社会医学对大健康理念的构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医科类专业的重要课程。文章通过分析社会医学课程特点,在社会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提炼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探索新医科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育人点与课程专业知识点的衔接、切入,探索各教学环节可实施的途径,为全面提升医科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职业技能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本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社会医学课程兴趣不足、内容陈旧等教学问题,进行了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探索——建立社区教学基地。通过社区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是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核心课程,为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优质课程建设为契机,转变教学观念、构建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麦克玛斯特大学"问题学习法"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本文从麦克玛斯特大学“问题学习法”(problern-based learning)实施过程的各个方面:教育目标、教学安排、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方面介绍了PBL的教学过程,总结了麦克玛斯特大学PBL课程设置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医生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社会医学教学中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动机和兴趣,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校社会医学学科在实践课中实施PBL教学模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并且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进一步开展PBL教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BOPPPS教学模式源于加拿大,基于建构主义和交际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参与和反馈,同时帮助教师分析教学盲点和缺陷,提高教学效果。本研究建构BOPPPS+云班课智能教学平台教学模式,应用于“社会医学英语”课程,在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教学实验,通过期末测试和发放教学问卷检验教学效果。实验班和对照班期末考试分项成绩及总成绩均呈现显著差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加深学生对医学、健康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发展英语综合技能。  相似文献   

8.
美国医学院校80年代的基础医学课程(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每年编辑、出版的《AAMC课程指南(AAMC CurriculumDirectory)》所提供的资料表明,美国各医学院校临床前期的课程计划差异很大,但一般说来,都包括基础医学、社会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三大类课程,设有讲课、讨论会/小组教学、实验室教学和“其他”等四种方式。所谓“其他”方式,包括小组讨论、课外学习、自导学习和独立学习等。“自导学习”是指有关学科把供自学用的教材发给学生,不再进行讲课,由学生自己调整自学进度,纠正错误或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9.
隐性课程是一种可以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作用的环境信息,这些环境信息隐藏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现代医学已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人文关怀、人文医疗手段层出不穷,因此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成了当前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对隐性课程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中的作用的研究,说明隐性课程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职人文社会医学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社会化的加速,医学学科加强人素质教育的问题已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高职医学教育必须加强对医学高职生的人社会医学教育。首先要明确规划人社会医学核心课程与体系;其次就是课程设置要体现人精神;再次就是医学高职生人精神的培养要贯穿在医学高职院校的全部课程之中;最后就是要培养医学高职生的人精神需要营造浓郁的校园化氛围。  相似文献   

11.
生成性学生课程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生成的课程资源。生成性学生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潜在性、情境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开发利用生成性学生课程资源对课程本真的回归、课程以学生为本、促进有效教学等意义重大。开发生成性学生课程资源需要教师的“学生即课程”意识、学生的课程主体意识、对话教学理念下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和发展性学生评价等方面的教学支持。  相似文献   

12.
按需教学就是要构建能满足不同学生对课程的不同学习需要的系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体现了新课程教学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和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反映了新课程教学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本质要求。一、学生对课程的需要要确定按需教学的组织形式,必须先确定学生课程需要的种类。只有确定了学生课程需要的种类,才能根据学生对课程需要的种类确定按需教学组织形式的系统。学生的课程需要分三类:1.全体学生需要的课程。这类课程,在小学和初中指的是国家规定的课程…  相似文献   

13.
陈彦军 《学苑教育》2023,(13):32-33+36
在现阶段的初中课程教学工作展开与推进方面,化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成效逐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着非常显著的课程教学影响与教育教学意义。教师带动学生对化学课程进行讲解与深入学习,可以协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的本质,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而活动教学这一类教学方式,能够协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来不断提升课程教学的各方面质量和成效。由此应当对活动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展开全面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实例驱动法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片机课程是一门学生普遍感到比较难学的课程,在教学中采用实例驱动教学法,可提高学生学习单片机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本文阐述了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中采用实例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教学实例的设计及在教学中要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5.
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五级递进"课程教学模式,即"课堂项目教学—课程创新活动—课程特长教育—课程竞技教育—课程顶岗实习教学"。在课程项目教学环节中,运用项目教学模式完成相关课堂教学任务;在课程创新活动环节中,利用创新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在课程特长教育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在课程竞技教育环节中,依据比赛相关要求进行专门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课程顶岗实习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将在课堂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相关生产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一、对学生评价的界定 在我国原有的“大教学,小课程”框架中,课程是教学的材料,学生评价游离于课程之外,被视为对教学结果的检查。与此不同,在西方“大课程,小教学”的框架中,教学是课程的实施部分,学生评价隶属于课程评价。现在囝内对学生评价的理解,逐渐趋向于后一种.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学是学生身体素质教育的课程,是学生提高个人身体素质能力、锻炼自我身体机能的基础课程,也是学校和国家对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和检测的教学平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感受,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课程积极意识。  相似文献   

18.
王维彬 《学子》2013,(11):72-72
在小学数学传统教学模式中,把教师作为课程教学主体,而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则较为被动,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深化改革,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并将学生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主体,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9.
刘萍 《考试周刊》2010,(28):137-137
在职高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帮助学生熟悉和了解计算机课程知识背景的重要载体。学生在中学所接受的计算机课程知识和技能的不同和差异。为职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我认为,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要求,注重围绕课程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在务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计算课程知识。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把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确保学生通过参与课程教学过程,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在把握基本规律的同时,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目的。地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真正把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置于教学的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