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课堂教学预设就是指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对于学生要学什么,以及怎样学有了一个全面的评估与定位之后,继而对教学流程所做出的假设路径。课堂教学预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生成。它是教师走进课堂,走上讲台之前的必修课。一、"弹性"的预设应留足丰盈的空间课前的预设应该是有弹性、有留白  相似文献   

2.
李建梅 《成才之路》2012,(22):23-23
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环节做精心预设,一切预设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说实话,长期以来,我认为上课就是执行教案所"预设"的过程。我的每一堂课,课前都精心预设好了。为了上好《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我的预设细到了哪个问题由谁来回答。带着我的预设,我信心满满地走进了课堂。预设导入音乐《雾里看花》一结束,我问学生:"我们在日常消费时需不需要一双慧眼,把商家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需要!""那我们怎样  相似文献   

3.
一、课前进行弹性预设 教学过程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需要教师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周密的考虑与布置,做到胸有成竹。所谓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弹性预设指教学目标达成的大方向,又显示高度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4.
<正>一、课尾三分钟的由来及不当处理(一)课尾三分钟的由来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教师在课前通常会为一个课时预设足够的教学内容。通过导入、探究、总结、巩固、提升等基本环节,由于教学内容难度不大,或者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小于预设等原因,常常会在一节课的课尾余留2~3分钟时间。笔者把这种在预设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有少许余留课时的现象称为"课尾三分钟"。三分钟,比导入和总结的时间长,比探究和提升的时间短。三分钟时间不可能再组织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活动或巩固提升活动,也不可能再次导入新知或进行知识总结。在一节课课时相对固定的情况下,课尾三分钟只能用于收课教学。在课尾三分钟收课教  相似文献   

5.
叶柱 《黑龙江教育》2006,(10):30-31
备课:理想中完美的预设 本文中的"预设",指的是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 设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切实体会0.005、0.05、0.5、5之间依次递进的10倍关系,笔者习惯性地预设了以下这样的教学环节.之所以称为习惯性,是因为该课笔者已上过多次,对该课教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操作思路.  相似文献   

6.
课堂是一个多元共生,充满互动变化的空间,教学过程具有丰富和鲜活的生成性.但课堂的生成并非信马由缰,随意都能自然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可遇不可求,甚至是盲目低效而毫无价值的,课堂教学是有目的的活动,只有课前的专业预设,才能把握课堂生成意向,达到生成高效.因此要使生成交得可以预期,必须讲究预设策略,要分析教学内容中有哪些具有探究意义、有弹性的探究点,预设当探究遇到困难时,怎样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深入思考;预设课堂生成的前景、应变的策略,并留出弹性的空间.课堂实施中,教师再巧用自己的机智和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个性的张扬、成果的分享中映射七彩的斑斓.  相似文献   

7.
张蕾  陈晓 《地理教育》2012,(Z2):12-13
一、课前充分预设,促进生成1.预设学生实情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了解学生知识储备以及课前准备,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思考其对策并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相似文献   

8.
<正>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让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实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避免出现少数替代多数、个别替代整体、预设替代生成等现象,使合作学习不再流于形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一、不替换——尊重生成现实例如,在教学"分米和毫米"一课的巩固练习环节中,我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一根黄瓜长2()。"有的学生认为应当填"分米",有的学生则认为应当填"厘米"。看着答案为后者的学生自信满满的表情,我并没有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请学生小组讨论后再集中反馈。反馈的结果出乎意料,认  相似文献   

9.
语文阅读教学预设,是基于文本,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充分关注学生和文本,创设富有弹性的情境,并给教师"教"的活动预留弹性空间的过程。有效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目标的拟定力求具体,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陈述为学习主体即学生,陈述的教学目标要反映学生言语实践的行为和阅读文本时心理的变化,阅读教学目标预设应有一定的弹性;在教学过程的预设上,力求教学设计板块化,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以及合理预设学生的言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课堂预设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本文试图从模式选择、环节设计、策略触摸和课前反思等方面来阐明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预设,从而使课前预设最大限度地成就一堂好课. 一、模式选择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预设应充分理解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追求一种以"软性设计"为主,"硬性设计"为辅,两者相辅相成的"弹性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1.
预设与生成,对立统一于课堂教学中,两者如同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弹性预设能促进有效生成。教师在课前可以通过学情分析、解读教材进行弹性预设,抓住弹性预设"可变"的特点进行预设、展开教学。课堂上及时捕捉生成资源,根据预设给予回应,让预设促进精彩的生成,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教学过程既是预设的过程,也是生成的过程,更是在弹性预设中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落实、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形式的组织等都是弹性预设促进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自2015年国内提出"互联网+"的发展理念起,教育也受其影响而进入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实施精准教学,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基于BYOD的精准教学通过课堂实践,总结出从课前精准预设、课中精准推进、课后精准巩固三个环节实行"八步教学法",能给学生创造适合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助推学情分析由经验走向实证;有效实现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14.
后预设是预设环节的延续、补充和完善.它在先预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课前"有所知"和"有所求",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提供了可能,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切入,以转变预设视角促进文本教学化、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积极寻求课前预设与课中生成的有机结合,努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基点、文本的重难点和教学的切人点之间和谐共生,实现预设价值和意义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学习何炳章老师的文选,以及在"引导自学"课型的实践中,我觉得这种"引导自学"课型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也就是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我们都知道这种课型有五大环节:明确自学重点、围绕重点自学、交流自学情况、点拨自学得失、巩固自学成果。因为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所以我认为这五个环节中,重要的是围绕重点自学这个环节。一开始,学生是不会自学的,老师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呢?对此,笔者将自己的实践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6.
教学过程既是预设的过程,也是生成的过程,更是在弹性预设中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落实、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形式的组织等都是弹性预设促进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预设"错误",预约精彩生成;预设"问题",预约精彩生成;预设"弹性",预约精彩生成。教师课前多一分精心预设,课堂就会多一分动态生成,学生就会多一分发展。教师要用精心的"预设"为学生搭建课堂生成的平台,让预设与生成珠联璧合,和谐共生,这样才能使一堂平淡的课呈现出"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一、课前充分预设,促进生成 1.预设学生实情 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了解学生知识储备以及课前准备,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思考其对策并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新课程强调地理在生活生产实践的应用,因此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产实践常见的现象整合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9.
<正>教育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凭借教学机智艺术性地应对。只有充分地"预设",才能灵活地捕捉、调控"生成"。预设要留有空白,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才能使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而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会使用错误资源.我以课堂为中心点,从课前"预设"、课中"将错就错"、课后形成"错题链"三个阶段来进行.一、课前预设"错题"在备课时,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将一些教学重点和难点预设为错题点,通过对错题的辨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将"错点"变为"亮点",提高学习效果.如我在进行"倒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时,想到学生对倒数的概念容易辨析不清,便预设了一组概念辨析题: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