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一、地理空间思维观念的内涵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与人类生存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认识人地之间、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人类进行各项认知行为和实践活动的基础。地理空间思维观念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空间思维观念是在地理空间知识学习和空间能力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效的思维系统,通过对地理现象的分布及空间关系的认知,能够建构学生地理空间意识,有助于学生透彻认识人地空间关系和形成正确的生存观,更好地进行地理学习。  相似文献   

2.
"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地理学科和地理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可从"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与地的协调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包括创设情境、引发深度思考和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课堂教学经验,主要探讨了初中地理学科的一些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指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正确认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的深远影响,综合思维是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与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认知是学生通过分析区位条件与特征,熟练掌握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而地理实践力则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意志品质与能力.四大要素环环相扣、逐层递进,是学生学好地理学科的所应具备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地理教学课堂,教师应着力从教学方法上实施创新举措,旨在夯实学生的地理知识根基,提升地理学习境界.  相似文献   

5.
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秉承的正确价值观,是地理课标要求学生所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了解人的人地协调观水平在社会层面有助于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在基础教育层面有利于教学策略的提出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开展。本文借鉴内涵相近的环境意识、环境关心等量表,开发人地协调观量表,并利用同质性检验、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进行量表的检验和修订,最终得到由地对人的客观影响性观念、人对地的主观能动性观念和人与地的整体协调性观念等3个维度20个测量项目的量表。基于201份有效公众样本数据对量表进行质量检验,结果显示量表具有基本合格的信度和效度,暂且可用于测量人的人地协调观水平,但后续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汪维 《甘肃教育》2023,(21):67-70
人地协调观是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地理素养,对初中生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意义重大。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在教师观念、教学方法、课程开发、评价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增强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创新教学方法、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健全评价方式,这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从深化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出发,选择腾冲北海湿地作为研学旅行目的 地,依据"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内涵与表现及水平划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研学课程设计.研学课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从地对人、人对地、人地协调三个维度展开,同时针对研学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教学中需要培养的重要观念,主要指的是学生对于人类和地理环境在协调发展方面的观念和认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渗透人地协调思想,利用案例教学法对人地矛盾的现状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9.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四个要素。试图面面俱到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往往并不现实。"人地协调观念",对其他三个要素的落地具有一定的统领作用,应当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研究的第一要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可以比较轻松地捕捉到培养学生人际协调观念的契机的。而只要捕捉到了这一契机,就可以形成比较清晰的人体协调观念培养途径。培养人地协调观可从三个角度入手,人地协调观念作为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的一个素养,可以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有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从而引领学生更好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建构,进而保证核心素养的落地。  相似文献   

10.
地理学科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积累地理学科知识,更要让学生在积累地理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到人地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思考人地是如何协调发展的。地理教师有两个重要任务:一是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二是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评价。在学生人地协调观念养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人地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协调认识。在评价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但又不相同的新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中的素材进行判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相似文献   

11.
虞军 《天津教育》2024,(7):162-164
<正>地理作为基础学科,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地理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与思维能力。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人地协调观素养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基本素养。人地协调观素养是指通过地理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然而在初中地理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仍然存在形式化现象,导致学生难以深入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无法认识到如何采取行动使人类与地理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先睹为快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规定内涵的五大特征。三大课程基本理念中,"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其中"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就是达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公民。——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教师要给学生装上"地理的头脑",教会他们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培养人地协调、因地制宜等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人口道德、资源道德和环境道德意识,树立科学地、理性地选择、安排生产和生活的社会理念。  相似文献   

14.
地理教师要给学生装上"地理的头脑",教会他们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培养人地协调、因地制宜等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人口道德、资源道德和环境道德意识,树立科学地、理性地选择、安排生产和生活的社会理念.  相似文献   

15.
人地协调观指的是一种"看待人对环境的影响""看待环境对人的影响"的地理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其站在客观、真实的角度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开发,将地理知识与人类活动、发展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服务于地理课程的专业地理思维.文章从高中地理教学展开论述,在分析人地协调观的重要价值的同时,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  相似文献   

16.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素养是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以河西走廊这片热点区域为例,阐述如何从中学地理教学的三个角度"地对人""人对地""人地和谐"对区域的典型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梳理归纳,引导学生感悟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和培养要求,梳理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培养人地协调观的知识点,并融合跨学科知识,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从而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已成为当今高中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结合"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与地的协调"三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采用问答法、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教学中逐步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树立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19.
<正>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渐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地理学科在一些地区非常不受重视,很多时候老师竭力表达、神采飞扬,而学生却昏昏欲睡。作为中学地理课程重要内容之一的乡土地理也不例外,初中两年的地理学习,到最后学生连基本的地理常识都没有掌握,更谈不上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授课方式未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引导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导致地理课堂教学大多是"照  相似文献   

20.
贾艳梅 《甘肃教育》2022,(21):105-108
人地协调观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体现出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理解和判断,促使学生深入了解人地关系的具体指向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在此基础上,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一定促进作用,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大自然负责,进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如何基于人地协调观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自然资源”为例,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三个方面入手,探究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策略,将学习地理知识与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